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福建在全國首創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2007-06-25 09:15:00 中國能源網   作者: 李兆清  

提要:福建省實施江河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隨著這項制度的實施,該省每年可新增生態公益林補償金8590萬元,年補償金總額達到3億多元,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到每畝7元。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保護了水源地農民的合法權益,提高了農民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又反過來推動了福建生態強省的建設

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個區域性問題,一條河流的上游民眾為了保護下游的生態環境,對生產生活作一些限制是必要的,但問題是如何保護上游民眾的合法權益,合理地補償他們為保護生態環境而做出的犧牲呢?福建省自從實施生態補償機制以來,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據福建省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所謂江河下游補償上游的生態補償機制,是指福建各設區市以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量為依據,按照省里的測算標準從財政中支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上繳省財政專戶,統一標準對上游地區為保護森林生態功能和水土資源而做出貢獻的農民進行補償的制度。

福建省決定,從今年起實施江河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隨著這項制度的實施,福建省每年可新增生態公益林補償金8590萬元,年補償金總額達到3億多元,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到每畝7元。

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保護了水源地農民的合法權益,提高了農民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又反過來推動了福建生態強省的建設。現在,該省生態公益林經營區內已有80萬畝疏林地和灌木林地轉變為有林地,林分平均郁密度由原來的0.42上升到0.51,單位面積蓄積量從4.42立方米上升到5.24立方米,森林質量穩步提高,災害性破壞明顯減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質不斷得到改善,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也得到有效保護,原來生態環境脆弱地段的森林植被也得到一定的恢復。

飲用水質惡化引發生態建設試點

福建省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江河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方案》。該方案提出:各設區市政府以2005年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量為依據,按省里測算的標準從財政中支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上繳省財政專戶,統一標準對上游地區為保護生態功能和水土資源做出貢獻的農民進行補償。

福建于2003年選擇10個水庫開展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試點,首創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出錢"的原則,各水庫從水費收入中提取一定資金,作為水源地生態屏障體系、農用地綜合治理體系、生態緩沖帶保護體系以及人居環境整治體系等四大體系的建設經費。目前,這些水庫的水源地生態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水質監測達到II類,環水庫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福建省環保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說,區域性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有望進一步調動上游地區保護生態的積極性,使森林質量穩步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脆弱地段的森林植被逐步恢復。

據介紹,在福建省,供給縣城和5萬人口以上城鎮的水庫有58座,供飲人口達1158萬,占全省人口的近1/3。水庫重要水源地生態系統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水庫的使用壽命和水庫水質的優劣。

據福建省環保局有關同志介紹,該省一些地方水庫重要水源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比較嚴重,直接導致水源區涵養水源能力降低、水庫淤積加速、水質變差等問題,已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據調查資料顯示,該省飲用水庫水源區水土流失面積占其積水面積的15.16%,高于全省水土流失8.4%的平均水平。已進行水質監測的35個水庫,其水質為Ⅲ類或低于Ⅲ類的有17座,水庫水質富營養化趨勢明顯,飲用水質情況不容樂觀。

飲用水安全問題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如何構建水庫水源區生態環境,改善飲用水質量并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是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2003年,福建省決定開展水庫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并選擇了以莆田東圳水庫為重點的10個水庫開展生態建設試點。

以生態建設提高水環境的承載力

東圳水庫,人稱"莆田的大水缸",建于1960年,是一座集灌溉、防洪、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發電于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大型水庫,擔負著莆田市150萬人口的生活和工農業用水,是莆田市的生命之水。然而,大面積環庫區的過度開山種果,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導致水質逐步惡化。

專家介紹,水庫集水區多山地丘陵的地形特征和多暴雨氣候使水源地生態具有較大的潛在不穩定性,極易造成山體滑塌,導致生態退化。上游地區的開山采石,也造成山地植被的毀滅,并導致山地涵養水源能力降低和水土流失。特別是常太到九鯉湖風景區20公里的道路建設,產生的大量棄土直接順坡傾倒,導致了嚴重水土流失,并引發了滑坡和崩塌,成為中上游地區重要的泥沙來源。

水庫集水區內幾乎全是農業人口,經濟以農業為主。集水區土地利用以林地面積為主,耕地面積少,人地矛盾突出。環水庫一重山的大面積開山種果,使常太鎮成為全國有名的"枇杷之鄉",70%的農民也因此脫貧致富,但由于陡坡開墾和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引發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對水源地生態安全造成了巨大壓力。尤其是果園經常施用農家肥、化肥,農藥殘留物隨坡地徑流和泥沙進入水庫。

另外,人畜生產、生活污水和垃圾的直接排放,是造成水質污染的重要原因。據估算,環庫區居民每天產生生活污水4800噸、垃圾43.8噸、畜禽養殖污水40噸,這些污水、垃圾等污染物遇刮風下雨,便直沖溪道,隨流進入水庫,嚴重污染了庫區水質。

福建省水庫水源地生態建設著眼于整個水庫集水區的綜合生態建設,以水為核心,通過生態建設來提高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力。根據水源地生態和社會特點以及污染源實際情況,東圳水庫試點工作主要在于構建四大生態防治體系:丘陵山地以水源涵養林為主的生態屏障體系;農用地綜合治理體系;生態緩沖帶保護體系;人居環境整治體系。特別是在規范用肥、減少現有的農家肥(豬糞)使用量以及規范使用農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常太鎮政府已與省農林大學、省農資公司合作成功開發了枇杷專用肥,并在庫區四周推廣施用。此外,以沼氣池為紐帶,實現家庭和果園污染物的零排放(不外流),實現既保障果園生產用肥需要、又保護果園生態環境的雙贏目標。

示范點為生態補償做了有益探索

三年多來,福建省各級政府共為東圳水庫生態建設投資600多萬元,拆除庫區內農村舊廁6869個,建設生態家園1500處(戶),配套建設沼氣池1500口、沼氣公廁20座;在三官、嶺下、埔頭等村建立果園"牧-沼-果"示范工程300處。全部拆除或關閉環庫公路以下的28家規模養豬場。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填埋工作。在環庫區的13個村內建設垃圾集中收集池13個、垃圾專用車1輛,配備垃圾清運、管理人員26人,實行村收集、鎮外運,生活垃圾做到日產日清,并全部外運至大湖垃圾處理場進行衛生填埋。共投資497.9萬元,分別在庫區水土流失果園實施坡改梯,推廣果園自然生草,有效地遏制了果園的水土流失。

福建省將東圳水庫水源地生態建設列入試點3年多來,在各部門的積極協作下,東圳水庫的水源地生態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水質得到初步改善,今年上半年水質監測達到II類,環水庫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水源地生態建設與保護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福建省按照"誰受益、誰出錢"的思路,首創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并在各地共同努力下進行大膽實踐。泉州山美和龍門灘、南平東風水庫從水電收入中提取了一定資金作為生態建設經費,初步建立起生態補償機制;莆田東圳、泉州石壁水庫擬進一步與物價部門溝通,通過從提高原水費收入中提取部分資金作為生態補償。三明市從自來水費中提取二分錢作為東牙溪水庫生態建設經費。這些示范點的生態補償機制的有益探索,為當地水源地生態建設拓寬了資金渠道,增加了投入,推動了水源地工程建設。

對水源地進行生態補償,勢必提高下游的用水價格。"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體現公正公平原則。誰愿意看到自己飲用的水來自于污水橫流、垃圾成堆的水源區?"一位專家如是說,這也反映了水源地下游大部分百姓的心聲。專家認為,在城市里實行這一方案不會遇到抵觸,因為已經有很多家庭這樣做了。市場上,一桶純凈水的價格遠遠高出一噸自來水的價格。

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已經勢在必行

事實上,無論政府還是專家,都認為生態補償機制必須建立,而且國家早就提出了大原則-"誰受益誰補償"。但對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大江大河、中小流域、諸多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資源開發過程中的補償、經濟轉軌時期的歷史遺留問題等等難題,專家們依然疑慮重重。

去年3月,《廣東省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條例(草案)》提交省人大常委會二審,二審稿中增加規定,誰污染誰掏錢消污,河流突發污染應通報區域政府。但建立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暫時還不可行。在該《條例》的制訂過程中,上游欠發達地區保護生態和水源水質付出的代價,是否應該由下游發達地區來補償,一直是常委會委員們爭論的焦點,部分委員認為應建立配套的環境補償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由下游地區對上游的生態保護進行補償。省人大法制委員會經過研究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國家尚在研究之中,現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中也沒有相關規定。因此暫不宜在本《條例》作出規定。

即使這樣,生態補償機制已經在很多地方"試水"。記者了解到,山東省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對生態補償的調控手段和政策措施,解決上游與下游、開發區域與保護區域、受益地區與受損地區的利益補償問題,年內在省重點流域區域開展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生態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名譽院長李文華認為: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勢在必行!他說:長期以來,資源無限、環境無價的觀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的思維中,也滲透在社會和經濟活動的體制和政策中。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日益加劇,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瓶頸。要想解決這類問題,必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福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