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產業、新能源汽車、環保產業……當新的風口到來時,每個企業都想要搭上這班車。近日,記者跟隨“創新發展看魯企——集聚山東新動能”采訪團走訪了幾十家山東企業,其中的不少企業已經將自己深耕的行業嫁接到風口之上,開啟了轉型升級的大幕。而當風吹起來的時候,企業該怎么做,才能把握機會,乘風破浪。當風漸漸散去,又如何實現軟著陸?
以新能源為突破口
打了一個漂亮仗
有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客車銷量累計53.77萬輛,同比減少9.14%。不過,2016年,中通客車銷售客車18466臺,銷售額108億元,凈利潤6.96億元,各主要指標增幅均位列行業前列。新能源客車銷售突破14000臺,占公司總銷量的80%以上,利潤貢獻度達90%。
中通客車從1971年開始就生產客車,然而近年來,客車市場并不景氣。迫于行業蕭條,從2011年開始,中通客車的競爭對手就陸續轉移陣地,有的進入皮卡行業,有的進入轎車行業,有的進入工程機械行業。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中通客車以新能源客車為突破口,打了一個漂亮仗。
在“十二五”初期,中通客車公司經過充分論證,認為新能源是客車產業的發展方向,也是行業邁向更高端的代表。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中通客車開始了以新能源客車為方向的轉型之路,最終站到了國內新能源客車產業的制高點。
而風口上,總是會遭遇“陷阱”。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山東省級財政累計籌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獎補資金22.44億元,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做大做強。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特別是本土生產廠家,對于政策補貼的依賴性過強。
2013年9月國家取消對常規混合動力客車的補貼,僅對插電式混動動力客車和純電動客車進行補貼,不少企業措手不及。而中通客車早在2011年常規混合動力尚未大規模普及時,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就已成功下線。面對國家取消補貼,中通客車“快人一步”,立即將新產品推向市場,贏得市場先機。
到了“十二五”末期,中通公路客車結構明顯優化,大中型客車所占比例迅速提升;同時,校車及燃氣客車市場占有率高居行業前列。而新能源客車更是躍居行業第二位,中通多功能客車及高端商務客車也連續簽訂多個大單。
在中通客車董事長李樹朋看來,“新舊動能轉換就是要企業補短板,客車企業的價值短板在哪里,動能轉換的空間就在哪里。中通客車的競爭優勢,就是在為客戶提供基礎價值需求的同時,還提供增值服務。”
廢舊塑料禁進口后
著手布局回收系統
廢舊塑料瓶在車間里走一圈,搖身一變,變身為一條條五彩斑斕的地毯、毛毯,然后進入到企業、酒店、千家萬戶,甚至出口遠銷國外。位于濱州市陽信縣的龍福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產品,就是用廢舊塑料瓶加工生產成毛毯地毯。
打包好的廢舊塑料瓶首先經過紅外光學自動分選系統,然后自動拆包,去除瓶蓋、標簽。再經過高溫消毒、清洗,最終分解為玉米粒大小的塑料瓶片,成為生產長絲的原料。
龍福環能原本是一家利用原生材料生產滌綸長絲的企業,采用石油聚酯切片為原料,生產滌綸長絲。當時的原料不可再生且年產量只有3000噸,很難與南方同類企業競爭。危難之際,龍福環能走上了謀變之路。
可以說,龍福環能抓住了第一次風口上起飛的機會,并且實現了安全著陸。當時利用再生材料生產長絲的并不多,龍福環能研制成功了“利用廢舊塑料瓶片生產再生滌綸長絲”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龍福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雷景波介紹,直到現在,利用可再生資源制造滌綸長絲的技術也只有很少的企業能掌握。
不過,現在龍福環能面臨著新的困境。7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對外公布,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而龍福環能每年需廢舊塑料20萬噸,其中,大約有10萬噸廢舊塑料是由國外進口,一方面國外塑料質量相對較好,另一方面國外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相對完善。禁止廢塑料進口,讓包括龍福環能在內的以進口廢塑料為原料的加工企業面臨難題。
為此,龍福環能開始布局廢舊塑料智能回收體系。“目前,已經在淄博開始試點。”據龍福環能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套體系將在社區終端布設智能回收設備,在每個城市建設2-3個智能中轉站,3-5家打包站,封閉管理,實現數據自動傳輸。
該負責人介紹,目前山東省廢舊塑料總量就有30萬噸以上,智能回收體系的建設前景廣闊。記者查詢發現,根據商務部和中國物資再生協會聯合編制的《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7)》,2016年國內廢舊塑料回收量已經達到1878萬噸。
“不過由于各地標準不一樣,目前擔心項目在落地過程中會有阻礙。”該負責人表示,該回收體系正在積極推進中。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