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9月10號教師節當天,“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登上CCTV2《對話》欄目的舞臺,同另外兩位總師一起向大家揭秘“國之重器”背后的中國故事。
福島事故給華龍一號帶來什么挑戰?
“2011年年底,福島核事故發生,國家很快制定了應對策略,提出一個重要的要求——未來中國新建的核電站,必須滿足世界上最高的安全標準。我們在確定華龍目標的時候是在十幾年的基礎上,結合了福島核事故的經驗反饋。但是這十幾年的積累,要達到國際上最高的安全標準,還是有距離的,以前很多東西自己不掌握,所以挑戰也是非常大。”
工匠精神15年:有規范,但是不唯規范!
“700多個專業,345個系統,每個人的工作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要求我們必須在各個環節把控中做到精益求精,這體現出來的就是工匠精神。”
“總師”有什么遺憾?
“我記得在福島以后我們確定新的安全性更高的華龍一號研發目標,應該說,從安全水平上,已經達到了國際上的三代要求。但是,我們可能在提高核電的經濟性方面做得還不夠。因為核電未來還是向市場供電,還是一種電力的產品,未來也面臨著更多的市場競爭。雖然中國核電在“走出去”上我們還有價格的優勢,有競爭的優勢。但是,在國內,特別是跟其他一些低碳能源、替代型的這些能源去比較,未來可能在競爭、在發展的空間上面,要通過優化我們的設計提高核電的經濟性。這方面我們也制定了未來技術優化目標和方向,目前正在開展相關的科研和攻關工作。”
福島核事故后,“華龍一號”核電機組面臨全球最高的安全標準要求。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逃逸系統是在沒有經驗一片空白的條件下研發出來的。中國常規潛艇的研發過程的沉淀中,存在大量技術銜接融合的挑戰。
每一個中國制造的閃亮成就后面,都有數不清的難關。這些難關是如何被一一攻破的?9月10日21:50,華龍一號、長征二號、中國常規潛艇的三位總工程師齊聚《對話》,為您揭秘國之重器背后的中國故事。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