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觀念迎合市場,還是讓市場遷就觀念,這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15部委聯合下文,提及到2020年,全國范圍內將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全覆蓋。
一石激起千層浪。老話題有了新解釋,有了政府新的背書,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冉冉升起的汽車大國,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不可能與之絕緣。
對于乙醇汽油,現在存在兩個“輿論場”,各說各的:力挺派的理由是作為環境友好型的生物質能,使用乙醇汽油可以有效減少汽車尾氣中的碳排放、細顆粒物排放以及其他有害物質的污染,從而改善空氣質量;持懷疑態度的則認為乙醇汽油有天然“缺陷”,比如動力不足、損傷汽車引擎等。然而,這些論斷,要么似是而非,要么人云亦云,總之感性大于理性,存在妖魔化的傾向。
不過,沒有價格優勢這一點,在所有詬病中相對靠譜一些。環保是“政治正確”,但市場選擇往往是成本收益比較的結果。打破已經成型的路徑依賴,不能只有動之以情,也要曉之以“利”。電動汽車在中國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財政補貼的強刺激。同理,乙醇汽油的推廣,也應該利用價格杠桿,而不能做道德動員,以及簡單粗暴的“一刀切”。
目前,在一些省市乙醇汽油得到近乎強制的推廣,消費者沒有“用腳投票”的權利,因此反彈情緒更強烈一些?;谛畔⒉粚ΨQ以及習慣使然,消費者對乙醇汽油并不感冒。我們至少需要一場有關乙醇汽油利弊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直面國內的油品質量升級和車油標準不同步等問題,澄清的同時也倒逼改革。如果一味行政命令開道,將市場問題置換成是非問題,解決問題的成本將是不菲的。用市場化方式解決供需問題,從長期來看成本最低,并且一勞永逸。
事實上,乙醇汽油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稍早前,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針對一些國家已經制訂了“燃油車禁售時間表”,目前工信部也啟動了相關研究,將制訂中國的時間表。同樣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兩則新聞放在一起看,不言而喻,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車的謀篇布局呼之欲出。
對外,我們簽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對內,我們既有大氣治理的民意壓力,也有著相關產業“彎道超車”的考量。在傳統燃油車行業,盡管多年來奉行“以市場換技術”,但效果并不如我們預期的那樣豐厚,中國汽車行業并未形成核心競爭力。但在新能源車領域,中國至少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具備些許領先優勢。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漸成規模,矚目全球,如何趁熱打鐵,一舉底定中國在新能源車產業上的優勢和勝勢,將是一篇大文章。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