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S市場(Markit)發表其上游戰略首席分析師鮑勃·弗利克隆(BobFryklund)的專題分析。作者指出,由于傳統勘探方法的衰落,全球油氣工業重新審視勘探核心理念,新的勘探模式正在扭轉被動局面,一些顛覆性做法背離了既有實踐經驗。
常規勘探減少
過去5年,常規油氣勘探在走下坡路,勘探井數減少了60%。2016年全球獲得的常規發現總數為1952年以來最低;由于常規發現成功率不高,過去18年未能實現產量接替。2014年以來,各勘探公司把勘探開支削減了47%,接近1萬億美元,很多公司完全停止了勘探鉆井,近期會加劇這一趨勢。但主要勘探公司例外,6~10家公司10多年來力撐頹勢,努力找尋新發現和新盆地。
幸虧北美非常規油氣興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常規勘探的減少。隨著頁巖油氣的到來,公司開始聚焦資源而非儲量。本世紀前10年在美國和加拿大,業界發現了常規及非常規油藏探明及概算(2P)儲量分別為2460億油當量桶、1930億油當量桶。在北美持續擴張增加可采資源的同時,重振常規油氣勘探的道路仍不清晰,尤其是未來幾年油價仍可能相對較低。
世界未來供應需求的壓力依然很大。IHS估計,2040年前要滿足全球需求并接替遞減,需要新增原油供應4000多萬桶/日,而勘探一般需5~10年才能收獲成果,為了滿足未來供應,艱難中的勘探部門扮演什么角色成了問題。正常時期的勘探,從獲得租約到原油投產一般要5年,而當前所關注的短周期投資勘探與之不同。這一差別的影響很大,盡管可能改進短周期勘探紀錄,但都有忽視基本問題的傾向,即巖層本身。
致密油革命
致密巖層或致密油革命對舊的地質概念和范式提出質疑,首先致密油革命以全新的模式判斷油藏。頁巖和泥灰質碳酸鹽巖以前一直被當作源巖和密封巖,認為不具有生產潛力,而現在某些成了世界范圍頗具競爭力的油藏,這完全是由于不同想法和兩項技術應用(水力壓裂和水平鉆井)相結合的結果。
致密巖革命還帶來很多問題,包括如何看待石油地球化學,源巖的變質、排驅、運移概念。碳氫化合物在頁巖、泥灰巖和其他源巖中大量存在的事實表明,業界應更認真地研究石油地球化學數學,即潛在的現成烴與轉化烴之間的物質平衡,要考慮所有原油,無論是現成的還是轉化的。致密巖技術增加了油田開發增產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使人們對盆地的看法發生了重大變化。
新的風險勘探
近30年新的風險勘探主要為深水區和前沿盆地,包括深水沉積系統、斷裂、折皺,以及大西洋邊緣、北極、東非裂谷、南大西洋鹽下等選定區域。然而統計分析顯示,業界獲得的大型、超級發現越來越少,很多發現最大可采資源量不到50億桶,即所謂“迷你盆地”,如加拿大東的北灣(BayduNord),巴西的塞爾希培阿拉戈斯(SergipeAlagoas)。這些迷你盆地仍具有遠景規模,被大勘探生產公司看中,能保證勘探效益。
獨立公司和最先行動的公司是較小盆地的開啟者和擁有者。國際大石油公司和國家石油公司將重新考慮該如何對待這類盆地,他們會不會改變對風險的容忍度,在這類盆地“去風險”后充當收購者,投入大油田,甚至放棄新的風險項目,在超級盆地現有油藏增加供應,答案可能在短和長期需求之間的平衡。近來國際大石油公司的行動表明,他們總會來收購,能否率先進入還不好說。
過去5年,90%的主要常規發現來自深水區;未來5年,深水產量將增到1000萬桶油當量/日以上。因為取決于較小的投資群體,深水勘探前景復雜,目前僅8家公司控制著87%的產量。投產先期長是這一結果的主因,只有個別國際大石油公司和國家石油公司有足夠財力支付開發先期成本,在油價暴跌后的低迷期,業界考慮成本和經驗,深水勘探趨于集中在少數盆地。
超級盆地
業界按照成熟區—前沿區的連續性看待盆地,然而致密巖對這種盆地觀點提出質疑,尤其是成熟盆地的潛力。成熟盆地能否像前沿致密巖那樣產油,北美致密油藏和致密氣藏的短期供應已成氣候,過去5年油氣產量分別增加了450萬桶/日和4.5億立方米/日。
按IHS的定義,“超級盆地”已開采量和剩余潛在儲量都要超過50億桶油當量;定義還包括另一要素,即多產層,而且一般至少要具有兩個巖層/石油系統。IHS提出全球有500多個主要盆地,按照超級盆地概念,潛力自高至低分成3類主要油藏:非常規(頁巖)、致密連續、致密不連續(包括常規),由此確定了25個全球超級盆地,剩余儲量潛力達8390億桶油當量。
然而影響油氣開發不止是超級盆地的地質因素,資源規模也在改變區域油氣市場格局,甚至是全球格局。超級盆地已有基礎設施和提供的服務,可促進未來盆地開發,提升它們在中下游及石化產業鏈影響力。俄西西伯利亞超級盆地很能說明問題,按累計產量和估算剩余儲量算,堪稱世界第二大盆地。俄前沿新探區一般遠離現有管道、道路和供電,但在西西伯利亞,這些重要基礎設施已經具備,由于老油田常規產量下降,管道閑置能力充足。因此,超級盆地有潛力打造市場,從而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和變化。
超級盆地已在重塑未來勘探,向勘探公司提供了先前不可想象的選項。關鍵在于勘探公司放下前沿勘探,回歸現有盆地開發低風險已知資源,實現儲量接替的轉移投資能有多少。未來勘探不能僅盯著超級盆地,前沿新區勘探也在其中。不過,基礎設施主導、資產為基礎的投資,仍對提高采收率和油田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為此要兼顧新探區勘探方案和增加現有油田供應策略,才能實現挖潛最大化。
基礎設施主導勘探和常規油田發展
勘探方案一般主要會考慮基礎設施建設,即是否具備資產基礎,這種想法也需重新斟酌。隨著世界很多盆地和油田老化,獲得的發現和油田規模縮小,閑置管道、設施、平臺增加。很多大型舊管道已接近經濟壽命末期,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設施是個問題。主要挑戰不是經濟而是規模,因為附近新產能一般成本不高。
為了利用這些設施,業界須將重點從現有油藏轉向尋找新油藏。越來越多的“沉睡油藏”被發現;用水平鉆井和新的完井技術,可使未波及油層和低孔低滲油藏降低開發成本,與直井相比可提高產能3~5倍,一些成熟盆地致密砂巖油藏因此大幅增加了資源量。
另外,在北海和巴西海上成熟區的很多大型老油田,現代地震勘探基本沒有做過,先前探查結果也很少重新解釋。這類區域可能還有上百萬桶剩余油,等待人們利用最新的成像、鉆井、完井技術去獲取,比如英國福蒂斯(Forties)和馬格納斯(Magnus)油田。
未來勘探
憑借致密油藏及相關技術,無論是短周期還是長周期,勘探均提供了有規模、可持續的機會。與以前相比,當前機會提供的風險組合更多樣,勘探公司可選擇適當時間的風險組合,以最有效的方式,為股東提供高于平均水平的回報。對一些公司來說,這意味著重新布局,即放棄長周期、高風險、高回報的深水或北極勘探;而對另一些公司來說,這意味著新機會的放開。
衡量成功的主要標準已經改變,當前業界更關注產油巖層和單位面積所動用的巖層體量。新的勘探范式以三維考慮取代平面思維,即按照油層的全部垂直厚度計算勘探面積價值,因此關注的不再是儲量而是資源量。對于盆地,從地質掌握轉向商業掌控,業界需要對勘探重新思考。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