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午,國家商務部召開例行發布會,新聞發言人高峰就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外商投資等相關話題回答了媒體記者的提問。
“商務部將盡快研究出臺減少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外商投資限制的政策措施,持續推進該領域的對外開放”,高峰介紹說,“已經有50多個部門和20多個省級政府分別提出了落實的工作計劃。商務部已經在8月份將不涉及特別管理措施的外資并購由‘逐案審批’改為‘在線備案’。”
近日,國外某主流媒體稱,中國計劃取消對自貿區里外資電動車業務持股的限制,該政策最快將在明年實施。如果說外媒的自說自話不足為信,那么,今天商務部的發布會則讓這條看似不靠譜的新聞更接近國家政策的真實意圖。
政策“組合拳”為外資“松綁”
中國減少對外商投資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限制幾乎已成定局,這將是1990年代以來中國汽車行業政策的一項重大變化。近半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對外商投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限制逐步放開:
2017年6月份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已經明確放開外商在華建立生產純電動汽車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數量的限制,以及汽車動力電池的外商投資限制。2017年8月17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件提出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對外開放范圍,持續推進專用車和新能源汽車制造等領域對外開放。9月15日,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表示,今年下半年還將在金融、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
高峰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的要求,盡快研究出臺減少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外商投資限制的政策措施,持續推進該領域的對外開放。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制定或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等措施,不斷對外資開放市場,減少外資的準入限制,其成效有目共睹。
電池企業的潛在機會
隨著“雙積分”的即將正式發布和實施,外資品牌紛紛與國內車企建立合資新能源企業,以這種方式渡過難關。江淮大眾、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福特和眾泰簽署合資備忘錄,一時間好不熱鬧。讓國內新能源車企感到擔憂的是,一旦同意外資品牌在自貿區單獨設立獨資新電動車企業,這將為外資品牌打開中國市場敞開了一扇門,此舉自然會引起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警覺和焦慮。
焦慮很正常,畢竟新能源車企還沒發展到足夠強大,在還沒練好筋骨的時候就迎來了強勁對手。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內地競爭的加劇,將推動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優勝劣汰。
然而,對國內電池企業來說,允許外資品牌在華獨資建廠并非“引狼入室”,外資的闖入對國內電池企業來說未必是壞事,其實也是一個市場機會。尤其是像特斯拉這樣的新能源車企,對動力電池的品質有較高要求,國內優秀的電池企業要打入外資車企供應鏈,必須加大電池技術的研發力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一致性。在此過程中,國內電池企業的自身實力也將得到有效提升。
當然,國內電池企業打入外資品牌供應鏈的過程中會有挫折、有痛苦,那又如何?提升自身“段位”都要付出相應代價。就像中學生考試,做黃岡的卷子開始感覺很難,但適應之后就很簡單,不覺間“段位”已經提高。做電池,道理與此相通。
實際上,新能源汽車領域引入外資,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為之。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經濟根基尚不深厚,需要國外資本注入來為國家建設提供動力。而當前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允許外資涉足,更多是基于市場經濟的視角來考慮。中國是一個倡導發展市場經濟的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參與公平的市場競爭和培育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都是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現實要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和電池企業只有努力適應這個大環境,才能順應行業發展趨勢,在全球激烈的競爭中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