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大哈姆(HOME)海生物清洗機器人在我國東海平湖油氣田海試成功,這是國內首次使用專用機器人對鉆井平臺導管架海生物進行清洗作業。
清潔鉆井平臺的機器人
在海平面正負5米的范圍內,由于潮汐的原因,海上鉆井平臺的鋼管表面周期性接觸空氣和海水,海蠣子、藤壺等海生物快速繁殖、生長,不僅增加了鉆井平臺的重量,也使得鉆井平臺受海流的作用面積增大,帶來了安全隱患。
目前,解決海生物堆疊隱患的辦法是人工定期清理,由潛水員攜帶噴砂工具下潛,打磨除去表面的海生物和鐵銹。中海油擁有海上鉆井平臺200多座,四年一清洗周期,平均每年有50多座平臺需要進行清洗。每個平臺清洗一次成本高達100萬~200萬元,每年平均耗資近1億元。
在此之前,盡管有水下清洗機器人研發報道,但未見有在石油導管架上實際使用的先例。專門為導管架進行海生物清理的機器人是一項挑戰。受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上海油田建設工程分公司委托,浙大楊燦軍教授帶領的HOME研究團隊成功研制浙大哈姆(HOME)海生物清洗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在水面以下100米內進行海生物自動化清洗。
達到人工清洗同樣的效果
在8月下旬的首次海試中,機器人的清洗速度達到21.7平方米/小時,清洗水壓20兆帕,遠遠低于人工清洗水壓的70兆帕,達到同樣的清洗效果。
楊燦軍教授介紹,該款機器人采用空化射流、導管自適應、視覺導航控制等技術。機器人帶有自適應的永磁吸附模塊,能夠在不同直徑的鋼質導管表面實現穩定吸附,還能在不同直徑的管道間進行跨越。
在機器人傳回的一段“自拍”視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工作方式:牢牢攀附于管壁,噴射充滿氣泡的水流,堆積的貝殼被一“掃”而空。噴水裝置是一項新型設計,它通過使水高速流過空化噴嘴,產生大量空化泡。空化泡隨射流噴射到被清洗表面,在狹小區域內潰滅并產生微射流,清除表面附著物。
海試結果表明,這一新型機器人提高了海上作業的簡易度和可操作性,能夠完全替代潛水員在水下進行海生物清洗作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相關專家認為,它在未來可推廣應用于船舶清洗、橋梁清洗檢測等領域;由于該機器人是水陸兩棲的,平臺上其他高空危險作業,如噴漆、檢測等工作也可交由機器人完成。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