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中國等國家正在積極開展對高溫氣冷堆、熔鹽堆、鈉冷快堆等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研發,預計在2030年左右將投入運營。專家介紹,“第四代核電機組要求在事故條件下無放射性廠外釋放,也無需廠外應急。也就是說,核電站內發生的任何事故都不會對電站外公眾造成損害。這無疑是核電安全性的一個重大飛躍。”
中國社會科學院兩位研究專家王永中和萬軍日前聯合撰文指出,核能是一種低排放、高效率的清潔能源,曾經被視為化石能源最有希望的替代者。如果將1954年蘇聯的奧布寧斯克核電站投入運營視作核能民用化的開始,核能發電迄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新世紀以來,隨著全球電力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能源短缺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挑戰,核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重新引起各國的關注。但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使核電的發展前景又蒙上了一層陰影,各國開始重新審視和調整本國的核能規劃。
據介紹,在福島核事故發生后的第二年,美國核管制委員會批準了美國南方核電運營公司(SNC)Vogtle核電廠3號、4號機組的建造和運營聯合許可證,為了搶占未來全球核電技術的制高點,美國眾議院在不久前通過了支持非傳統核電技術的法案,以鼓勵小型模塊化反應堆、非輕水堆的先進反應堆等先進核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確保美國在核能產業繼續保持技術優勢。
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后,在民眾的壓力下,德國政府宣布將永久關閉8個核電站,并于2022年前關閉國內所有的核電站。法國是目前全球核能依賴度最高的國家,2015年核電占全國電力供應比例高達76.3%。受福島事故的影響,法國政府也不得不調整核電政策,2015年法國頒布的《能源轉型法》規定,到2025年核能占法國能源結構的比重將從目前的75%左右下降至50%。即便如此,核電仍將是法國最大的電力來源。
北海油氣資源趨于枯竭,正在運行的核電站也日益老化,這些都將對英國未來的電力供應產生嚴重影響。2008年1月,英國發布了《直面能源挑戰:核電白皮書》,認為核電應該在英國未來能源結構擁有一席之地。2016年9月,英國政府批準了中英法三方合作的欣克利角C項目,這是英國近20年來建設的首座核電站。捷克、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正在積極推動核電站建設,以緩解電力供給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曾經堅定主張棄核的瑞士、瑞典等國,近年來在核電問題上的立場也開始有所緩和。
俄羅斯俄羅斯一直大力推動核電發展。2014年,俄聯邦能源部發布的《2035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草案》提出,要將核電在電力構成中的比重從當前的16%增加到2035年的22%—23%。俄羅斯還積極開拓海外核電市場,希望以此改變過度依賴石油天然氣的單一出口模式。
在福島核事故的前一年,日本制訂的《能源戰略計劃》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將核電占比從2010年的26%提高到2030年的45%。福島核泄漏事故不僅沉重打擊了日本核電產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決策者和公眾對核電前景的看法。迫于國內民眾的壓力,2012年夏天,日本所有核電機組進入停運狀態,這意味著占日本發電總量約1/4的核電站不得不停止供電。日本產業界一直堅決反對“零核電”政策,迫使安倍政府重新調整能源結構的遠景目標。2014年4月,日本發布的《第四次能源基本計劃》認為,核能仍然是重要的基荷電源,但出于安全性的考慮,還是應當盡量減少對核能的依賴程度。此后,日本于2015年開始重啟核電機組,不過在民間反核力量的制約下,重啟核電的工作進展非常緩慢,目前只有兩臺核電機組恢復了運行。
專家指出,世界核能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緊密聯系,甚至可以相互轉化。
首先,全球經濟和能源需求的增長態勢將會維持,亞洲將成為全球能源需求增長中心,有助于核電需求的穩定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2030年,全球能源消費將增長50%,發達國家電力消費將翻番,發展中國家的電力消費更將增長兩倍。
其次,關于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的簽署,為世界核能的持續發展創造了歷史性契機。為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世界各國必須充分使用各種低碳能源,最為有效的途徑是擴大核能的使用。核能既顯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又有效緩解世界數以百萬計人口所面臨的能源貧困問題。
第三,在安全性、經濟性顯著提升的基礎上,核能發電的成本和效率優勢相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更為凸顯。事實上,從單位發電量的事故死亡人數看,核電造成的死亡人數遠低于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生產因空氣污染與事故所產生的損失水平。而且,核電是具有成本競爭力的低碳電源。在不考慮間歇性、電網改造等額外成本的情況下,風電和光伏的單位發電成本仍比核電高22%—40%。另外,相比較于間歇性的可再生能源,核能還具有高效和穩定供應的優點。
當然,世界核能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經濟、安全和環境方面的挑戰,如資金來源、鈾資源可獲得性、核廢料處理、核技術安全性、公眾接受度、核設施和人員的老化、核不擴散、頁巖氣競爭等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資金投入大,投資周期長。核電項目技術高度復雜,對地質、水文、氣候、周邊人居環境等有非常嚴格的安全要求,資金投入量巨大,建設周期長,一般需要5—10年時間,投資成本回收期長。
二是公眾的接受程度制約著核電的發展空間。公眾對于發展核電的憂慮主要體現在核事故、核擴散、核電站高昂的建設成本、核恐怖主義和核廢料的處置等方面。日本福島核事故,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一波反核高潮。美國尤卡山核廢物處置庫因公眾反對未能按計劃建設,瑞典和德國因公眾的抗議而被迫實行棄核政策。
三是核能擴張和核原料消費量上升加大了核擴散與核恐怖主義的風險。核擴散的風險仍然存在,特別是在政局動蕩和社會沖突頻發的中東和非洲國家。當前,恐怖主義、宗教極端勢力的活躍成為制約核電工業穩定發展的重要消極因素。
最后,美國頁巖氣革命和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對核能發電形成沖擊。頁巖氣革命導致美國天然氣產量快速擴張,天然氣價格下跌了50%,天然氣發電的成本大幅下降。同時,美國政府給予核電的補貼很少,而提供給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補貼較多。頁巖氣革命和財政政策的沖擊,導致威斯康星州的基瓦尼核電站和佛蒙特州的揚基核電站因運營虧損而關閉。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