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資料顯示,儲能即能量存儲,是指通過一種介質或者設備,把一種能量形式用同一種或者轉換成另一種能量形式存儲起來,基于未來應用需要以特定能量形式釋放出來的循環過程。隨著政策對儲能行業的支持力度不斷攀升,國內機構預測,未來四年內國內儲能市場規模將逾65GW,儲能行業已迎來發展春天。
5年時光荏苒,從默默無聞、無足輕重到初具規模、前景可期,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化學儲能的應用市場。業內認為,作為大型企業在面臨傳統業務飽和或落實轉型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選擇,在典型企業和投資人的帶動下,儲能領域備受關注,成為輿論的焦點。
來自日前權威媒體的報道消息稱,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未來10年內分兩個階段推進相關工作,第一階段實現儲能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第二階段實現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與此同時,充分發揮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作用,支持開展儲能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
《意見》將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原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通過金融創新降低儲能發展準入門檻和風險,支持采用多種融資方式,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向儲能產業。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作為首部針對儲能的綜合性政策文件,《意見》將通過儲能應用示范,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形成創新與產業發展互相促進、快速迭代的態勢,把儲能送上快速發展軌道。
更早之前,則是2017年3月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首次明確了儲能在我國能源產業中的戰略定位,提出未來10年儲能領域的五大任務。這也意味著頂層設計在能源發展規劃層面為儲能“量體裁衣”,國家級政策已直接觸及儲能本身。對此,業界分析普遍指出,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增長和分布式能源不斷推進,給儲能帶來了巨大潛在市場。
據上海證券報此前報道,當前,儲能在新能源并網、電力輔助服務、微電網、工商業用戶側、通信及應急電源領域正在逐步摸索商業化的應用模式,有些已經初步實現有條件的商業化運行。而事實上,作為未來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前瞻性技術,儲能在新能源并網、電動汽車、智能電網、微電網、分布式能源系統、家庭儲能系統、無電地區供電工程等不同應用場景下發揮著其價值。
經過十多年的研發和示范應用,大規模儲能建設已成為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難題的重要手段。隨著分布式光伏微電網政策、電力需求側管理補償電價政策、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政策、調峰電價及補償政策的落地,我國儲能市場商業模式逐漸成形。從成本層面來看,據中國能源報此前報道,目前鋰電池成本平均為2000—3000元/千瓦時,其中主流廠商系統成本可實現1500—2000元/千瓦時,電池成本在1000元/千瓦時以下。
儲能正疾馳在發展的大路上。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儲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預計,2016—2020年我國儲能行業投資建設規模在1500—2400億元之間,年均投資規模約為280—460億元。而隨著技術的進步、裝機量的擴大、成本的降低以及市場機制的完善,大規模儲能應用將邁入發展的黃金時期。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