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行業一直期待著一份正式出臺的針對儲能領域的指導文件和價格政策。現在,指導文件出臺了,但盈利模式還得企業自己摸索想辦法。
10月11日,《關于促進儲能產業與技術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意見》指出,我國儲能技術總體上已經初步具備了產業化的基礎,并明確提出了產業發展目標:
《意見》認可了我國儲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但也稱儲能產業并沒有形成成熟可靠的商業模式,因此對于儲能產業的財政補貼并沒有制定具體方案,而是強調以技術規范和標準為基礎,在多種示范應用中探索可推廣的商業模式,培育具有盈利能力的市場主體。
同時《意見》也強調,儲能應結合電改推進,探索建立儲能規模化發展的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體現儲能的商品屬性,讓市場來決定儲能的價值。
說白了,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給這樣一個還未形成商業模式的產業“一刀切”式的補貼,不如鼓勵建設示范項目讓參與者自行摸索出一條盈利途徑,政府主管部門則負責創造一個良好的商業化氛圍。
中關村儲能技術聯盟(CNESA)理事長俞振華對無所不能表示,針對目前已有的儲能商業模式,長期來看用戶側分布式儲能是持續增長的一種模式,但是短期來看哪種模式更有前景還不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中提到的儲能與現在隨著電動車熱火朝天的動力電池有所區別。電動車電池雖然也屬于儲能的概念,但其已經具備了成熟的商業模式,間接補貼機制也較為明確。此次《意見》中所提到的儲能為應用在電力系統中提供電力輔助、新能源配套等服務的儲能。
在此基礎上,目前儲能技術主要的商業模式有三種,即用戶側儲能、發電側輔助以及與可再生能源配套的儲能服務。下面,就具體分析下三種模式的特點,略窺哪種模式更有錢景。
2000-2016年我國累計儲能裝機
用戶側分布式:
峰谷電價差大于0.75元/度才有盈利空間
目前是最廣泛應用的一種商業模式,據CNESA的統計截止到2016年用戶側儲能裝機占到了全部裝機的57%。其應用主要集中在工商業分布式,微電網和多能互補園區的調度。主要的作用是用戶側削峰填谷、需求側響應以及容量管理。
這種模式的利潤來源主要有兩個:利用峰谷價差實現套利和電費管理。套利,顧名思義就是在谷價時充電在峰價時將電售出。目前通過套利實現盈利的空間還很有限,一位儲能產業從業者表示,套利需要幾個條件:單位能源生產價格低、市場價波動幅度大、終端電價相對高,否則就只能在輔助市場里尋求被征召的機會或者價格容量。
CNESA理事長俞振華對無所不能表示,一般情況當峰谷價差大于0.75元/度時才有盈利的空間,以套利為盈利點的儲能項目靜態投資回收周期在7-9年不等。關鍵在于電力系統還沒有充分市場化,無法體現儲能的商品價值,俞振華表示。
另一個盈利點就是幫助用戶管理電費,即儲能系統中的能量管理系統首先持續記錄并分析用戶的用電行為,結合當地的電價政策生成合理的充放電策略,通過低谷蓄電、高峰放電行為,削減用戶的高峰用電功率,從而達到削減需量電費的目的。儲能企業從為用戶節省下來的電費中收取部分費用作為其自身收入。
電力輔助服務:
缺乏行業標準市場規模還不大
主要體現在利用電池儲能系統響應快、控制精準的特性,在發電側為電網調峰、調頻、調壓、事故備用。例如在火電裝機較高的地區,受制于火電響應較慢的特性,經常會出現電網調峰能力不足的情況,而儲能可以起到快速響應,削峰填谷的作用,從而保證電能質量和用電安全。
目前應用在電力輔助服務的儲能電站還只占一小部分,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的數據,2000-2016年累計用于電力輔助服務的儲能裝機為6%。十三五以來,儲能廠商開始在輔助領域尋找大規模儲能應用,比如采用儲能系統與火電機組捆綁參與電網調頻輔助服務,這類服務采取“按效果付費”的方式為儲能企業帶來收益。不過由于沒有行業標準,調頻市場規模不大,這種模式并沒有很好在全國推廣。
隨著2016年6月份能源局出臺的《關于促進電儲能參與“三北”地區電力輔助服務補償(市場)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儲能參與輔助服務的市場逐漸形成,目前已有二連浩特的160MW項目和大連200MW儲能調峰調頻儲能電站項目投建。在2015年7月-2016年9月規劃的約740MW儲能裝機中,輔助服務的占比為36%,可以預見這一應用會在將來逐漸得到推廣。
配套可再生能源:
儲能設施到底誰買單?
儲能設施與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電和光伏)的配套可以解決后者出力間歇性問題,還可以通過平滑出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質量,跟蹤計劃發電,作為峰值電站參與調峰。
這一模式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配套的儲能設施由誰來投資。俞振華告訴無所不能,在歐美一些國家配套的儲能會從電網得到補償,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這種模式,電網不給出補償,儲能企業就沒有熱情。
俞振華指出可以參照抽水蓄能的兩部制補償,即通過容量電價和電量電價對參與輔助調峰的儲能企業給予補償,但由于各地的政策不同,這樣的參考補償只試用于部分地區。隨著電改的進行,參與輔助服務的儲能應該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受益誰買單”的市場經濟原則,由電網付出一定的報酬。
除以上所介紹的幾種商業模式之外,儲能產業也在嘗試電動車-電網、家用儲能和特殊場合儲能等多種模式,不過均沒有實現商業化應用。俞振華對無所不能表示,長期來看用戶側分布式儲能是持續增長的一種模式,但是短期來看哪種模式更有前景還不好說。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