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建設現場。
江蘇LNG接收站。
一段不平凡的奮斗歷程,一批福澤萬家的工程碩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石油服務國家戰略,立足民生福祉,在油氣儲運、油氣田地面、煉油化工等領域陸續實施投產一批重點工程,實現油氣田地面工程優化提升、管道儲運工程推廣應用、煉油化工工程重點突破,以精品優質的工程建設服務油氣主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加油,送去溫暖福氣,讓“奉獻能源、創造和諧”更深入人心。
中俄原油管道二線
中俄原油管道二線是我國正在全力推進的石油資源供應多元化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工程起始于黑龍江省漠河縣興安鎮附近的漠河首站,途經黑龍江、內蒙古兩省區,止于黑龍江省大慶市林源輸油站,管道全長941.80公里,與漠大線并行871.6公里,管徑813毫米,設計壓力9.5兆帕至11.5兆帕。沿線穿越大中型河流12處,鐵路14處,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40處。
該工程基本沿原漠大線并行敷設,工程設站場5座,全部為改擴建工程。共設置43座線路截斷閥室,其中34座與漠大線閥室合建。
該工程是第一條采用熱棒措施治理凍土融沉的長輸管道,此項技術的應用標志著國內在永凍土地帶施工技術上的全新突破。這條管道是第一條全面推行機械化補口,采用環保噴砂除銹工藝的長輸管道及第一個所有大中型穿越全部采用非開挖方式進行的工程。以上兩項技術的應用,使得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的建設對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該項目還是迄今為止采用全自動焊比例最高的長輸管道,是第一個全面正式使用全生命周期數據庫管理的長輸管道及第一個使用二維碼進行人員管理的工程,管理水平與國際先進管理水平接軌。
西氣東輸三線
西氣東輸三線工程于2012年10月16日開工,是繼西二線之后第二條橫貫中國東西兩端、連接中亞天然氣管道的能源大通道,工程總投資1250億元,首次引入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參與建設。
西氣東輸三線的主供氣源為新增進口中亞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天然氣,補充氣源為國內天然氣和新疆煤制天然氣。
工程包括1條干線、8條支線,配套建設3座儲氣庫和1座液化天然氣(LNG)站。干線全長5220公里,西起新疆霍爾果斯,止于福建福州,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陜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廣東10個省區,設計壓力為10兆帕至12兆帕,輸量為每年300億立方米。工程將惠及沿線10個省區46個地級市106個縣上億人口。
西三線環保效益巨大。管道每輸送100億立方米天然氣,可替代標煤1300萬噸,相當于減少61萬噸有害物質、4400萬噸二氧化碳酸性氣體排放。以1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噸二氧化碳氣體計算,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相當于種植4400萬公頃闊葉林。截至8月,西氣東輸三線累計向福建省供氣約2.5億立方米,減排二氧化碳百萬噸,成為推動福建省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綠色引擎”。
江蘇LNG接收站
項目位于江蘇南通如東縣洋口港,是中國石油第一座、中國沿海第四座LNG接收站。這也是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自主施工、自主采購、自主運行的LNG接收站。建設中多項技術為國際首創,國產化程度最高,利用管線橋作為LNG跨海輸出的途徑也是國內首創。
作為中國石油海上能源通道的重要戰略布局,自2011年投產以來,江蘇LNG接收站沿著“一帶一路”海上能源“新絲路”,先后接收了卡塔爾、俄羅斯、馬來西亞等7國的160艘運輸船,累計接卸1100多萬噸LNG。接卸量增加的背后是天然氣銷量的與日俱增。
該項目是經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的國家級重要能源工程。一期由中國石油集團、新加坡金鷹集團和江蘇省國信集團合資建設,建設規模每年350萬噸。工程于2008年1月開工,現已建成碼頭、棧橋、外輸管道、3座16萬立方米儲罐和附屬工藝設施。經濟價值在全國10多家LNG接收站中名列前茅,有力地保障了江蘇,乃至整個華東和華北地區的安全平穩供氣,已經成為我國油氣進口海上戰略要道上的重要布局、西氣東輸長三角地區天然氣削峰保供的主要力量。
二期項目總投資約10億元,建設一座20萬立方米的LNG全容儲罐、一臺開架式海水氣化器(ORV)、兩臺浸沒式燃燒氣化器(SCV)以及其他相關配套設施,已于2016年11月投入試運行。二期投產運行后,接收站的年接卸能力增至650萬噸,年氣化能力提高至1000萬噸,成為全國儲罐罐容最大、碼頭接卸能力最大、接卸和氣化能力最大、槽車裝車量最大的LNG接收站。
龍王廟組氣藏產能建設項目
安岳氣田磨溪區塊龍王廟組氣藏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跨四川省、重慶市。2012年9月,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組織鉆探磨溪8井,發現氣藏。之后,地質研究、物探和鉆井等勘探作業相繼展開。該氣藏為我國迄今最大的單體海相碳酸鹽巖整裝氣藏。
安岳氣田磨溪區塊龍王廟組氣藏開發,10個月建成10億立方米試采工程,15個月建成40億立方米開發一期工程,13個月建成60億立方米開發二期工程,整個區塊僅用三年時間建成110億立方米年產能規模,在四川盆地油氣開發歷史上是第一次。
產能建設大力推行“標準化設計、工廠化預制、模塊化施工、機械化作業、信息化管理”,創造了中國石油大型整裝氣藏上產新紀錄。
通過模塊化技術和施工圖三維建模,工程設計質量大幅提高,設計工期縮短35%,為工廠化預制、模塊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凈化廠的26個生產工藝單元實現100%模塊化設計,實現了多專業在統一平臺上協同設計,設計變更減少70%。542個模塊橇,998臺設備安裝在橇上,現場組裝。采氣站場一體化集成裝置應用100%,節約用地35%,凈化廠工藝管道整體預制率80%,鋼結構工廠化預制與現場螺栓連接100%,采購周期縮短45天,現場施工工期節約3個月,模塊化建設達到新的高度。
陜京四線
陜京四線干線西起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靖邊首站,東至北京市境內高麗營末站,另鋪設4條支干線,新建14座站場、54座閥室、12座線路陰極保護站,線路總長1272.5公里,設計年輸氣能力為250億立方米。首期建設包括1條干線1條支線,總長1114公里。管道沿線在紅墩界、鄂爾多斯、托克托、烏蘭察布和張家口設置5座壓氣站。
陜京四線輸氣管道工程是中亞進口氣和國產氣輸送的重要通道,是“西氣東輸”戰略通道的延伸,進一步優化全國管網總體布局。陜京四線的建設,對于增加華北地區天然氣供應量、提升冬季調峰供氣能力、治理大氣污染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這項工程將打通中俄東線及唐山LNG供應北京市場通道,改善北京供氣格局,提高首都供氣管道的網絡化程度,增強供氣的可靠性和靈活性,并滿足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季奧運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
項目將于2017年建成投產,建成后將為北京每天提供7000萬立方米天然氣。
湖北LNG工廠國產化示范工程
湖北500萬立方米/日LNG工廠國產化示范工程,是我國首個自主創新設計、自主裝備制造和“以設計為龍頭”總承包建設的LNG工廠,是中國石油集團的重點項目,采用“業主+PMC+EPC”的工程建設模式,其中EPC延伸至投料試生產。2012年2月,500萬立方米/日LNG工廠國產化示范工程項目啟動,2016年11月,通過專家全面、嚴格的性能考核。
項目堅持自主創新,不僅創造了“一個月完成可研和工藝包設計,一個月完成初步設計,3個月完成施工圖設計,16個月機械完工,20個月試投產”的“黃岡速度”,還創造了壓力管道焊接無損檢測一次合格率98.6%、LNG儲罐焊接無損檢測99.2%、現場組焊壓力容器焊接無損檢測99.6%、球罐TOFD檢測一次合格率99.8%、安全人工時突破1000萬小時的建設奇跡,成功取得多級單組分制冷液化工藝技術等26項專利技術,實現了與國產設備的無縫“嫁接”。工程設備國產化率達99%,涉及國內配套設備供應商100多家。
湖北黃岡百萬噸級LNG工程項目既確保了國產多股流管殼式換熱器和國產最大乙烯壓縮機、最大甲烷壓縮機、最大變頻器、防爆電機等一批關鍵技術和設備在工程上的首次應用,又促進了我國相關裝備制造水平的提升。
項目的建設完成使中國天然氣液化核心技術完成了從跟隨到并肩前行,再到以100%自主技術躋身世界LNG主流設計、制造商行列的歷史性跨越。
中緬油氣管道
中緬管道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是我國繼中亞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條能源進口通道。
中緬天然氣管道起于緬甸皎漂市,從南坎進入中國境內的瑞麗市,經貴陽到達廣西貴港市。管道干線全長2520公里,緬甸段793公里,國內段1727公里,設計年輸量為120億立方米,設計壓力為10兆帕,管道直徑1016毫米。中緬油氣管道境外段和境內段工程分別于2010年6月、2012年3月開工建設。工程建設歷時3年多,共計3.5萬人參加建設。2013年7月28日,中緬天然氣管道開始向中國輸氣。中緬天然氣管道全線投產,結束了滇黔桂地區沒有管道天然氣的歷史,意味著西南地區天然氣能源大動脈格局初步形成,將大大緩解西南地區天然氣供應緊張的局面。
中緬原油管道,2010年6月開工建設,2017年5月管道油頭進入中國。緬甸段管道全長767公里,中國段管道全長649公里。國內段2010年6月開工建設,設計輸量為1300萬噸/年,管道沿線多次穿越大型河流,管道落差大、壓力高、U形彎多,怒江跨越落差高達1500米,運行控制難度大,是國際上最復雜的液體管道之一。建成后,進口原油將不必再經過馬六甲海峽,可縮短運送里程1820海里,可實現油氣進口的多元化。文字整理:馬瑩瑩圖片攝影:金添張旭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