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TUM)研發了一項新工藝,用于生產高壓陰極材料磷酸鈷鋰(lithium cobalt phosphate),使其生產更為快捷、方便,且價格便宜、品質最優,進一步提升了電動車車載電池的性能。
電池研究人員認為,磷酸鈷鋰被認為是未來的電池材料,其操作電壓比當前采用的磷酸鋰鐵(lithium-iron phosphate)要高,其能量密度也較高,達到800瓦時/千克。相較于早前普遍達到的600瓦時/千克,該材料的能量密度取得了大幅提升。
然而,截止至目前,這款頗具前景的陰極材料產量很少,屬于能源密集型產品,其生產效能并不高:必須要達到900℃的極高溫度。此外,在這高溫條件下,其結晶尺寸也各有不同。在第二步生產操作中,還需將其磨成納米晶體粉末(nanocrystalline powder),盡管該流程非常耗能,但其生產也并全是缺點:其顆粒離子導電性(sufficient ionic conductivity)強,導電方向相同,電池電極材料與電解質間的化學反應相對較緩。
TUM研究員Jennifer Ludwig博士研發了微波合成法(microwave synthesis),可一舉解決上述所有問題:只需使用一個小型微波爐,再耗費0.5小時,就能生產出高純度的磷酸鈷鋰。首先,將溶劑放入聚四氟乙烯(Teflon)容器內,加入試劑后用微波爐加熱。微波爐的功率無需太高,只要600瓦就夠用了,所需的反應溫度在250℃,在該條件下可觸發結晶反應。
在這項試驗中,她還解決另一項難題:當反應溫度超過200℃且處于高壓狀態下,通常難以獲得理想的磷酸鈷鋰,有時會生成不明的復合型氫氧化鈷磷酸氫鹽(cobalt hydroxide hydrogen phosphate)。Jennifer Ludwig闡明了反應機理,分離出化合物,并確定其結構及特性。由于新的化合物不適合作為電池材料,她修改了該反應條件,從而只生成其所需的磷酸鈷鋰。
Jennifer Ludwig的研究工作獲得了寶馬的支持,她與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斯坦福同步加速器輻射光源(Stanford Synchrotron Radiation Lightsource,SSRL)及Walther-Mei?ner-Institut(WMI)共同開展該項研究合作。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