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安全高效發展新特點彰顯
整體化、智能化、國產化、小型化趨勢明顯
“在安全有保障、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應堅定信心發展核電。核能是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能源多元化保障的現實選擇。”近日,在2017年核電站新技術交流研討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張勤為核電事業發展呼喚吶喊。
從過去到現在,中國核電實現了從“全買進”到“自己造”、從“躬身向人取經”到“傳道受業解惑”、從一個零部件維修都要“有求于人”到首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走出去受國際市場青睞……我國核電從依托國外技術到擁有自主技術,中國已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自主三代核電技術更是成為我國和高鐵一樣的國際名片。
目前,我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37臺、在建機組19臺,總裝機容量約5693.5萬千瓦,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和在建裝機容量將達到8800萬千瓦。“安全高效發展是中國核電當前的主基調,我們要繼續以創新技術推進我國自主化核工業體系建設。”會議主辦方中國電力科技網主任魏毓璞向《中國電力報》記者介紹道。
記者注意到,整體化、智能化、國產化、小型化正逐步成為我國核電安全高效發展的新特點。
整體化融合方案提升核電競爭力
“目前,福清5號機組首堆示范工程進展好于預期,到期的里程碑計劃節點均已按期或提前完成;巴基斯坦項目K2機組二級進度計劃關鍵里程碑實際完成17個,按期累計完成率100%,總累計完成率32%。”談及“華龍一號”發展近況,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副院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宋代勇充滿自豪地說。
相關專家表示,核電的發展,要“跳出核電”,切忌“管中窺豹”“閉門造車”。面對電力需求增速放緩,部分地區電力裝機過剩,設備利用小時數和發電量齊下降的態勢,包括核電在內的所有發電類型,無論是政府抑或發電企業、科研機構,都應當提升視野、注重整體性規劃,把握好節奏、認清楚位置、發揮好優勢。
此外,核電自身的發展,例如建設安裝、裝備制造、項目運營等方方面面也在逐步走向“融合”。今年7月26日,國家能源局批復了“華龍一號”技術融合方案,這一方案有“統一、整體的味道”。方案提到,采用統一的主參數、主系統、技術標準和主要設備技術要求……國家能源局要求后續的“華龍一號”項目建設應采用該方案并持續開展設計改進和再創新,進一步提高安全性和經濟型,進而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華龍國際副總經理咸春宇提到,融合后的“華龍一號”實現了技術和品牌的統一,實現了國家利益、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融合方案的先進性、安全性、經濟性和成熟性,滿足全球最高安全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核電站在建設上是繁復巨大的工程,通過對現場施工的標準化建設,形成標準的建安體系,對積極推進其經濟性與安全性將起到促進作用。”中國電建集團核電工程公司技術部主管單拓指出。
智能化核電成“高精尖”技術密集地
今年7月,北京廣利核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核級數字化儀控系統———“和睦系統”成功應用于陽江核電站6號機組。“和睦系統”被稱為核電的“神經中樞”,該系統的成功研制和應用,填補了我國在核級儀控領域的技術空白,由此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第4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而在“華龍一號”成功的背后,同樣是中國核電智能化、“高精尖”技術不斷創新突破發展的集中體現。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原能源局局長徐錠明分析,智能化是核電下一步發展的重大技術課題。核電要實現智能發電,離不開智能化控制技術、智能控制儀表的裝備研發,乃至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器等新理論新技術的應用。
7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規劃里還專門提及要發展支撐核電安全運營的智能保障平臺,可見核電對于智能化需求之大,和對核電技術密集程度、安全性要求之高。
煙臺市發展改革委核電辦副主任張潔飛也在會議中提出,要建設一個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以服務推進核電全產業鏈轉型升級。目前,山東煙臺核電研發中心已初具規模,在核能材料與核心裝備、核電運營和數據管理、核能綜合利用、核安全與防護、環保與三廢處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成為國家和三大核電集團已有創新科研和產業化體系之外的重要補充。
國產化核電技術步步登高
從嶺澳核電站二期項目的國產化率64%、寧德核電項目的80%,到陽江核電項目5、6號機組的85%,再到福清核電項目5、6號機組的100%,我國核電裝備國產化不斷提速。
“近20年,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我國核電常規島設備制造商的研發、設計和制造能力取得了長足進步。”國核電力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電源事業部總經理祝洪青對核電裝備制造水平的進步感到十分欣慰,“CAP1400示范工程常規島及其BOP除1號機組給水泵主泵、發電機出口斷路器和部分閥門等需要整臺套進口外,其他主要設備及管道等均已具備自主化設計制造能力。”
針對核電儀控自主化方面,國核自儀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總體技術部主任、高級工程師劉真有著自己的思考:“儀控系統要自主化,軟件驗證技術亟待提升;成果產業化與大規模推廣應用方面核電國產化存在‘低價’誤區,導致國產化廠家技術發展動力和后勁不足;存在行業壁壘,設備跨行業應用推廣困難。”據劉真介紹,國核自儀公司Nu系列產品已成功應用在CAP系列核電項目,包括海陽AP1000核電廠、榮成CAP1400示范項目以及后續的白龍、湛江等CAP1000核電廠。
在國產化方面,目前尚有部分核電設備如儀表穩壓器、安全閥等還需要加大研發力度。
在海洋核動力平臺方面,中船重工719研究所許懷錦提到要堅持自主研發海上浮動核電平臺,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這有利于海上核電浮動工程進一步發展和推廣。
小型化“小核電”也有大作為
“模塊化小型堆具有高參數和廣泛的用途,可涵蓋核能發電(如海上浮動核電平臺、核動力艦隊)、工業工藝供熱、城市區域供熱、海水淡化等多種用途所需的熱能參數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明確表示,“這一技術還具有滿足不同地區的多樣需求,減少施工風險、縮短取證時間,運行和維護便捷等優勢。”
今年兩會期間,中核新能源總經理錢天林也提倡發展這種先進、模塊化、多用途的小堆技術。
對于小型堆核電的發展,《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明確指出要適時發展小型堆的核電示范項目建設,《能源技術創新十三五規劃》也將小型堆核電列入規劃。據錢天林透露,中國核工業集團自主研發的小堆有望在今年開工建設。
“中國承諾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到峰值,碳稅、碳成本,即‘碳交易’的計入是振興核電和實現我們向國際承諾(巴黎協定)的重要途徑。”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郁祖盛表示,在電力行業如此激烈的競爭形勢下,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性”是核電的主攻方向。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