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一發電,人類的能源難題就迎刃而解了。11月29日,在“ITER十年——回顧與展望”會議上,各國專家發表了《北京聚變宣言》,支持中國建設“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這座熱核聚變實驗堆有望成為通向未來核聚變電站的橋梁。
氫彈的能量來自核聚變,但讓核聚變慢慢釋放能量,我們還做不到。“托卡馬克”裝置利用強磁場做高溫反應的容器。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就是國際合作的建設中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ITER十周年會上,各國專家聚焦尚在討論中的“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
科技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介紹,CFETR的概念設計在2015年完成,目前將進入工程設計。
根據中國科學家的設想,CFETR共分兩期完成。一期采取類ITER技術,目標是穩定運行;二期則以自主創新為主,目標是示范核聚變發電。
“中國沒有參與ITER的設計環節。”中科院院士李建剛說,“而近三年,我們基本補上了這一課;從堆芯到工程,我們完成所有設計。”
中科院院士萬元熙說,CFETR的任務是在ITER和未來的核聚變電站之間建起橋梁。CFETR被期望在后期階段實現“Q大于25”,即每消耗1份能量,釋放出25份;而ITER的目標是Q大于10。
CFETR也會面臨難題,比如選擇哪種實驗包層模塊(TBM),TBM產生和釋放氚,獲取能量,并且收集實驗數據,是實驗裝置的核心之一。29日會上,國外專家也感興趣CFETR采用何種TBM。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劉永說,中國的聚變科學有自己的優勢。如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的聚變裝置長時間穩定運行,而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在等離子體加料方面是強項。
2007年參與ITER計劃后,中國負責制造一些關鍵部件,經驗可用于中國未來的實驗裝置。劉永說,中國所承擔的ITER制造任務包括反應器中最里面的一層材料,需要很強的抗輻照能力;還有送氚氣的系統,氚滲透性強,得有強大的阻氚涂層。
但中國也不是沒有弱項,如國際上有高能負離子源加熱技術,國內還沒有開展這方面研究;再比如加熱用的高功率微波技術還是進口的。劉永說,中國正在研發一些核心的“卡脖子”技術。
李建剛表示,CFETR的設計制造也會借助世界各國的專家人才。
專家們表示,渴望與中國同行共同努力,通過國際合作互利共贏,應對ITER和CFETR共同的工程技術挑戰,為人類未來開發清潔、安全和可持續的能源。
國際核聚變專家發表
《北京聚變宣言》
11月29日下午,在京召開的“ITER十年——回顧與展望”會議上,各國專家發表了《北京聚變宣言——支持中國聚變能源發展》(以下簡稱《宣言》),支持建設“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
《宣言》稱,世界核聚變事業的科學家和領導者,會聚中國北京,慶祝ITER國際組織成立十周年。為應對共同的科學、技術和能源挑戰,我們支持通過緊密的國際合作,促進中國核聚變工程實驗堆的設計和建設。
《宣言》稱,中國為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準時交付高質量部件,顯示出中國在ITER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過去十年,中國核聚變事業不斷拓展且飛速進步,這得益于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中國核聚變學界的不懈努力以及活躍的國際合作。中國正在發展一個雄心勃勃的新計劃CFETR,旨在建起ITER和未來核聚變電廠之間的橋梁。CFETR將為世界提供關鍵的能力,以開發和實驗未來商用電廠所需的關鍵元素,如核聚變技術、氚生產、自維持以及聚變離子體長穩態。CFETR將為中國立足于聚變能發展前沿提供強大基礎。我們強烈支持中國政府與公眾借助國際聚變能學界力量加強聚變能發展。借此《宣言》,我們渴望與中國同行共同努力,通過國際合作互利共贏,應對ITER和CFETR共同的工程技術挑戰,為人類未來開發清潔、安全和可持續的能源。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