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地熱,點亮可再生清潔能源希望之燈

——從2017礦業全產業鏈大會看礦業發展趨勢之二



2017-12-14 08:12:42 中國礦業報   作者: 姬長玉  

當前,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治理環境氣候問題,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越來越成為全球性的廣泛共識,人們對生態文明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地熱能,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清潔能源,因其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的優勢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發展正迎來黃金時代。

那么,地熱能發展現狀如何?我國地熱能具有哪些優勢?目前有哪些開發利用的成功典型?還存在哪些現實問題?后續開發工作如何推進?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礦產資源與材料應用創新聯盟成立大會暨2017中國礦業全產業鏈大會(第二屆)的地熱分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圍繞地熱能話題,結合具體工作,把脈地熱資源發展,就其現狀及未來可持續開發利用前景進行了研討與交流。

地熱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我國地熱資源十分豐富。淺層地熱能資源量相當于95億噸標煤,年可利用資源量3.56億噸標煤;中低溫地熱資源量13700億噸標煤;干熱巖資源量860萬億噸標煤。”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地熱能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曹耀峰在發言中介紹,我國地熱資源量約占世界地熱資源量的1/6,經過多年的地熱資源開發,我國地熱直接利用已連續多年位于世界首位,地熱直接利用是第二名美國的2倍多。

關于我國地熱資源特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介紹道,“其分布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和地帶性,但受構造、巖漿活動、地層巖性、水文地質條件等因素的控制,地理分布不均勻;高溫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藏南、滇西、川西和臺灣地區。”據介紹,就目前已勘查可利用地熱資源而論,以西南地區最為豐富,其次是華北和中南地區,再次為華東地區,而東北、西北地區最少。

“未來,地熱能會成為地球支柱能源之一。地熱能資源是一種可再生清潔能源,儲量大、分布廣,具有清潔環保、用途廣泛、穩定性好、可循環利用等特點,與風能、太陽能等相比,不受季節、氣候、晝夜變化等外界因素干擾,是一種具有現實競爭力的新能源。”曹耀峰對地熱能發展充滿了信心。

“按目前世界年消耗190億噸標準煤計算,能滿足人類數十萬年的能源需求。”

對于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巨大前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汪集暘院士給予了充分肯定,“據估算,儲存于地球內部的熱量約為全球煤炭儲量的1.7億倍,其中,可利用量相當于4948萬億噸標準煤。”

促轉型減排放,地熱能大有可為

2016年12月2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研究“十三五”規劃綱要重大工程項目進展和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在講話中提出:“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系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系霧霾天能不能減少,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86個城市近5億人受到霧霾天氣影響。中國是全球細粒子污染最嚴重的地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尤為嚴重。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推進節能減排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地熱作為一種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地熱供暖與傳統的鍋爐供暖相比,地熱供暖既不排放二氧化碳,也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可代替供暖鍋爐和直燃散煤的燃煤,不產生污染物。地熱為當前大氣污染治理提供了一條重要路徑,發展地熱產業對于大氣污染治理的意義愈加突出。

對于地熱能的優勢,汪集暘院士表示:“一是資源量巨大;二是能源利用效率高,為太陽光伏發電的5.4倍,風力發電的3.6倍;成本相對其他方式具有很大競爭優勢;二氧化碳減排效果明顯,與傳統的鍋爐供暖相比,利用熱泵供暖其二氧化碳排量至少可減少50%;地熱具有小型分散的特點,有利于構建分布式綠色能源系統。”據他介紹,在南方有條件地區,如廣東豐順、江蘇南通小洋口等地,已利用淺層地熱能、中低溫地熱資源,打造“分布式地熱供暖、制冷系統”以解決南方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空調)問題。

“京津冀地區城市淺層地溫能資源開發利用可實現夏季致冷空調面積33億平方米,冬季致熱供暖面積26.7億平方米。京津冀地區地熱資源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積1.56億平方米,約占總建筑面積的5%。”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所長助理王貴玲給出的這組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的地熱開發利用已取得實質性成就,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中國地熱資源年可開采量(折合標煤)約26億噸(約能供暖/制冷面積1000億平方米),‘十二五’末利用量(折合標煤)約2000萬噸,開發潛力巨大。京津冀地區地熱資源年可開采量(折合標煤)3.43億噸。”曹耀峰認為,僅靠地熱就基本可滿足該地區供暖制冷需求。

頂層設計有保障,政策春風正當時

2017年2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及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國家首個地熱產業規劃,是地熱產業發展的里程碑。

該規劃明確,“十三五”時期,要推動地熱能規模化開發利用,在京津冀等北方城鎮地區推廣中深層地熱能集中供暖,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推廣地源熱泵供暖制冷應用,推進西藏高溫地熱發電項目建設和中低溫地熱發電試驗。到“十三五”末,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共可拉動投資約1400億元,水熱型地熱供暖可拉動投資約800億元,地熱發電可拉動投資約400億元,合計共拉動投資2600億元。

曹耀峰分別從《規劃》闡述的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方針和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布局,以及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詳細解讀。他認為,該《規劃》“因地制宜地提出各省地熱能開發利用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區域布局和開發時序,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基本依據,必將對我國地熱產業快速、健康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事實上,國家在支持地熱能的開發利用上,已做出諸多努力,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

2011年11月,首屆能源論壇在北京召開,探討了我國能源事業發展;2014年7月,國家能源局、國土資源部發出關于編制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的通知;2014年11月,國家地熱能中心首屆中國地熱論壇在北京召開;2009年中國工程院完成了《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2012年8月,國家能源局公布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2013年1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印發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多部委聯合出臺《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2014年6月,《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編制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的通知》印發;此外,住建部積極回應南方供暖,提倡南方地區科學選擇適宜采暖方式,采用分散、局部的供熱方式,解決個性化采暖需求;國家能源局大力提倡使用地熱能供暖,國家能源局要求地熱供暖替代燃煤……汪集暘院士回顧了國家在地熱能開發利用上所作的工作。

汪集暘院士認為,按照我國地熱“十三五”規劃,我國對地熱能給予了極大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地熱能開發利用前景可觀,未來必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地熱已開花結果,“雄安模式”領航未來

2014年2月27日,國家能源局在河北雄縣召開全國地熱能現場會,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出席會議并講話,會上正式將雄縣地區以地熱為主的集中供熱以代替燃煤確定為“雄縣模式”,成為華北地區首座無煙城。“雄縣模式”也已經得到國家能源局、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那么,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與開發利用有哪些特點?雄縣模式又有哪些值得推廣學習之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龐忠和道出了其中奧秘,他解釋說:“雄安新區地熱系統為中低溫對流-傳導型地熱系統,不僅地熱資源潛力大,可以滿足地熱供暖的需求,而且資源稟賦好,可以做到可持續開發利用。”

他補充道:“回灌是雄縣地熱田可持續開采的必由之路,合理的回灌井距是可持續利用的前提,完善的數據監測是可持續開發的保障。雄縣地熱開采量逐年增加,目前僅城區就有40口井,全縣90%以上由地熱供暖。”他認為,雄縣模式通過利用地熱資源替代燃煤解決城市供暖,緩解清潔能源供應緊張局面、治理大氣污染,這對我國城市利用地熱資源替代燃煤供暖具有重要的推廣意義。

近年來,雄縣通過與冰島、中國石化集團新星公司的合作,以“政府主導、政企合作、技術先進、環境友好、造福百姓”的地熱開發利用方針為指導,已建成供暖能力450萬平方米,實際供暖面積270萬平方米,年替代標煤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99萬噸,基本實現了城區地熱集中供熱全覆蓋。采灌均衡、定向鉆井、間接換熱、高效集輸、梯級利用、動態監測、高效運營等一系列技術的使用,在國內率先做到地熱尾水100%同層回灌,實現“只取熱不取水”的可持續利用目標,實現了保護環境、清潔發展、資源可持續利用。

實際上,地熱開發利用的成功典型有很多很多,地熱能開發利用已碩果累累。“西藏羊八井地熱電廠發電量占藏中電網冬季的60%,夏季的40%。截至2017年,羊八井地熱電站累計發電33億度,節約標準煤100余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400萬噸,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2017年,云南瑞麗100MW地熱發電項目一期并網發電;康定縣小熱水地熱熱儲量達到4.75萬千瓦。其中,100千瓦試運行發電機組已經安裝完畢,進入調試階段……”多吉列舉出一串例子說明。

挑戰與機遇并存,地熱利用還需蓄力

誠然,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已初具規模,但其開發深度和利用廣度還遠遠不夠。

“一是資源家底不清,急需開展全國性的地熱資源勘查評價工作;地熱資源勘查開發規劃滯后于開發利用;二是由于市場需求等因素,我國地熱人才流失嚴重,相關的研究進展緩慢;三是技術落后,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科技研發投入及研發人才不足;四是政策及激勵措施力度不夠,國家支持地熱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夠完整,沒有形成支持地熱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五是人才培養及創新開發平臺缺失。” 多吉詳細分析了目前我國地熱能利用存在的問題。

同時,他還對癥下藥,開出了藥方:“必須積極響應向深部進軍的號召;在‘十九大’精神指導下,依托現行國家政策和市場機制,加速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國際合作,加速地熱產業發展;注重人才培養,組建國家層面的地熱研究創新團隊;在地熱勘查、開發領域,實施產、學、研緊密結合,共同攻關。”

對此,曹耀峰認為,加強地熱人才培養,是為地熱“十三五”規劃完成力量積蓄的前提保障。他進一步舉例說:“近期,國家地熱能中心、各地熱專業化委員會舉辦多期培訓班,邀請院士、大學教授、國家部委領導及專家等進行授課,對于提高地熱工作人員專業素養、政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他還建議,要在學科建設方面,科學論證、合理設置地熱專業并加強地熱方向研究生培養。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能源結構進入深刻調整期。在逐漸削減煤炭等化石能源使用的同時,提升可再生清潔能源的應用,促進傳統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包容性增長,直接關系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實際上,發展地熱產業不僅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可為經濟轉型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加新的有生力量,同時也可推動地質勘查、建筑、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在增加就業、惠及民生方面也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九層之臺,始于累土。展望未來,汪集暘院士形象地說:“地熱與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補綜合利用,實現較高的能源使用效率,稱為‘地熱+’。‘天’(太陽能)‘地’(地熱能)合一,‘動’(風能)‘靜’(地熱能)結合,方可加速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鑄就我國地熱開發的美好明天。”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新能源,地熱,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