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次出現國內新增新能源裝機容量超過傳統能源的拐點,是新能源將快速成為主體能源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新能源已成為各開發企業和電力裝備業的共識。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空間廣闊,催生了一批優秀企業誕生,并成為國際知名新能源開發、裝備制造及智慧能源管理運營的領軍者。面對‘十三五’末基本實現平價上網的要求,新能源成本壓力空前,倒逼新能源開發企業與制造企業積極尋求更具突破性的產品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簡稱“東方電氣”)研發部主任工程師趙萍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電力報:就風電設備制造業來說,目前遇到哪些發展瓶頸?您覺得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趙萍:風電設備制造業目前遇到最大問題是新增裝機量下降。產能過剩導致“價格戰”不斷,新產品倉促投放,主機制造企業被迫過度承擔責任與風險等問題,制造企業正面臨全行業毛利率急劇下滑、大面積虧損、運營風險加大的窘境。在這方面,應在行業協會、電網、開發企業、制造企業協同下加強統籌協調各方利益,通過在土地用地、電網建設與過網費用、裝備技術創新、新能源消費鼓勵等各方面,系統降低風電成本,促進風電更大規模有序開發、高質量開發。
風力發電設備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問題依然嚴峻,需推廣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以及可制造性設計等先進質量工程技術。廣泛開展風力發電質量改進、質量攻關等多種形式的群眾性創新活動。對各個認證機構應進行精準監管,使認證機構真正能夠發揮把關、監督的作用。在風電領域取消最低價中標,否則惡性競爭不利于行業良性發展。
在關鍵技術和核心競爭力方面,目前絕大多數風電機組制造商研發投入有限,創新能力及產品開發能力有限,為搶占市場購買國外的技術或產品來進行組裝或制造,沒有自己核心的技術,特別是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及重要部件技術,受制于其他公司。同時,由于技術力量分散,無法在引進消化的基礎上形成蛻變的創新能力。
中國電力報:通過技術創新,目前陸上風電的造價下降幅度是否明顯?風電設備智能化發展情況如何?
趙萍:目前陸上風電的造價已大幅下降,尤其是主機設備價格下降幅度大、貢獻最顯著,但在土地用地、電網建設與過網費用方面未有突破性改善。2018年初,風電主機價格較2017年初下降15%左右,風電主機設備技術創新成本下降空間很小,革命性技術突破尚不明朗。
目前全國可開發利用的風資源越來越少,全國風電機組生產制造廠商較多,生產規模較之前不斷擴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生產制造風電機組的市場價格,降至目前3700元/千瓦左右。這些年生產制造成本不斷上漲,對風電機組制造商來說,勢必考慮到經濟成本,需警惕采取降低產品性能和質量方式來滿足市場需求的現象,既無法達到風電機組壽命周期,同時增大風電機組安全運行的隱患和風險。
近兩年,風電設備智能化發展已成為市場議論熱點,但總體來看還處于起步階段,設備企業紛紛在設備智能設計、智能運營(自識別、自維護、自動跟蹤)、大數據管理、智慧能源管理、風場場群管理等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中國電力報: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情況如何?在設備和技術方面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趙萍:海上風電技術難度大、風險高。應集合行業的研發力量進行海上風電的研發攻關甚至機組設計,分散風險。現在各設備企業為了占領海上風電市場,爭相在進行大型海上風機的研發,力量分散且承擔著開發的風險,最終可能會有企業被拖垮。
早在2010年,東方電氣就開始5兆瓦海上風機的研制。2013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臺樣機研制成功,并巍然屹立在江蘇如東廣闊的東海海面。歷經3年的優化和創新,5兆瓦機組的研發、設計水平已臻成熟,積累了豐富的運維經驗,具備批量化生產條件。2017年9月8日,東方電氣首臺商業化海上風電項目福清興化灣抗臺風型5兆瓦機組順利完工下線。標志著東方電氣具備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批量化制造能力和商業化條件,這也是東方電氣由陸上風電向海上風電拓展的良好開端。東方電氣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的開發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為參與后續的海上風電開發積蓄力量。
海上風電的發展應該能夠參照高鐵發展模式以形成行業的創新集聚力,舉全國之力辦大事。先解決技術問題,再考慮大規模推廣。目前我們對風、海流、海冰、地震等對海上風電機組的影響研究還不夠系統,應組織力量集中攻關。另外,海上風電施工難度比陸上風電大得多,應加快研發專用施工設備,提高海上風電施工效率。要特別重視海上風電的效益,不能為了發展而發展,必須科學評價海上風電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