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規模化及人才是“華龍一號”的重要優勢
———訪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設計院副院長劉勇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梳理政府工作報告記者發現,對于核電,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引導對外投資健康發展。推進國際產能合作,高鐵、核電等裝備走向世界。
提及核電“走出去”,“華龍一號”在其中自然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那么目前“華龍一號”發展情況如何?“華龍一號”在安全性及經濟性等方面有何優勢?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采訪了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設計院副院長劉勇。
中國電力報:安全一直是核電發展的基石。“華龍一號”在核安全方面有何亮點?
劉勇:“華龍一號”在安全設計方面,首先滿足了當下最嚴格、最先進的設計標準;同時充分參照了國外兩種三代核電技術的基準,符合美國用戶要求(URD)和歐洲用戶要求(EUR);其次,還充分借鑒了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中采取的應對措施,使“華龍一號”的安全性進一步提高。可以說“華龍一號”是目前對核安全因素考慮最為全面、系統的三代核電技術。通過這些措施,“華龍一號”比二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在“防止嚴重事故”和“降低大量放射性排放”兩個重要安全指標方面,提升了一至兩個數量級,達到國際先進三代核電堆型水平。
中國電力報:核電站除了重視安全性能外,經濟性等方面也是重要的考慮標準,那么“華龍一號”在這些方面有哪些優勢?
劉勇:近年來,我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核電技術以及批量化項目建設,形成了涵蓋核電研發設計、裝備制造、建安施工及調試運維的完整產業鏈體系。而“華龍一號”就是以我國工業體系為基礎開發出來的三代核電技術,這就保障了“華龍一號”供應鏈的成熟可靠。另外,我國的工業基礎和市場規模,特別是我國自身龐大的核電市場,在規模化方面具備天然優勢,就使“華龍一號”在經濟性方面具有巨大規模效應和競爭力。
另外,通過核電產業三十余年的持續發展,以及近二十年大批量核電項目建設,我們形成了一大批覆蓋全產業鏈的、年富力強且具備豐富經驗的人才隊伍,這是我們核電產業最寶貴的財富。
因此,“華龍一號”技術有著國內龐大核電市場、完備產業鏈和完善人才隊伍的支持,使其可以在國內發展和海外市場拓展方面具備強大的競爭力。
中國電力報:“華龍一號”設備國產化率一直是業內人士較為關注的問題,那么目前“華龍一號”的設備國產化情況如何?
劉勇:目前“華龍一號”全部核心裝備都實現了國產化。如我國“華龍一號”示范工程———中廣核防城港核電站的3號、4號機組設備的采購已全部完成,根據最新的采購金額數據計算,目前設備國產化率為86.7%,符合國家能源局項目路條中的國產化率不低于85%的要求。特別說明一點的是,防城港核電3號、4號機組的進口設備統計中已包含關鍵設備進口零部件,在“華龍一號”增加新設計、新設備、提高安全等級的情況下,仍實現了在CPR1000核電項目國產化上的一定提升。而且,以前只要設備合同是“人民幣合同”,我們就認為其達到了國產化的標準,至于下一層承包商是否從國外采購則再不過多考慮。但現在,除了需認定是百分之百的“人民幣合同”,還需將這些設備進口部件和材料計算在內。
另外,雖然還有百分之十幾的設備我們并沒有國產化,但并不說明我們不具備研發能力,只是從經濟性等方面權衡,最終選擇不進行國產化生產,如果有需要,對其進行國產化生產也是完全可行的。
中國電力報:“華龍一號”設備國產化率已達到了非常高的標準,那么目前我國核電設備制造企業發展情況如何?另外,防城港項目目前有何進展?
劉勇:曾幾何時,我國的設備制造企業僅僅只能制造核電站小部分設備,而今卻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并可實現核心設備全部國產化,我國核電設備制造企業發展速度可見一斑。
近年來,中廣核等企業堅持以項目帶動核電制造業發展,核電設備的制造要求非常高,也正是這個“高要求”促使了國內設備制造廠商不斷成長,我們以項目建設的合作推動企業管理的提升。我們在訂貨過程中會組織對項目各設備制造企業進行幫扶,同時向廠商傳遞核安全文化的理念,協助設備制造企業共同培育核安全文化,使其核安全管理逐漸走向成熟。通過這些手段,我國設備制造企業的管理水平以及裝備制造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很多方面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曾遇到過困難和挑戰,這些都是設備國產化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國的核電設備制造企業也是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獲得提高,經歷優勝劣汰,優質的企業不斷在改進中脫穎而出,而我國核電的整個產業鏈也得到了發展,同時也保障了國產化設備的質量。
對于防城港項目,中廣核防城港核電3號、4號機組不僅是我國的“華龍一號”示范工程,也是英國布拉德韋爾B“華龍一號”項目的參考電站,因此受到國內外格外的關注。目前,防城港二期建設順利進行,設計已經基本固化,預計年中完成3號機組的穹頂吊裝,將從核島土建施工轉入設備安裝階段。這些都將為我們在英國開展的“華龍一號”通用設計審查奠定基礎,同時也增強了目標市場國對“華龍一號”的信心,為“華龍一號”落地更多國家打下了良好基石。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