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綠色能源?創新引領

——“2018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2018-06-11 07:56:36 中國能源網

本文摘要: 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之一。大力推廣應用綠色能源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內涵,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能源轉型與能源革命顯得更為迫切,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綠色能源肩負更重要的新的歷史使命。為加強可再生能源領域學術交流,引領新技術推廣及應用,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主辦,以“綠色能源• 創新引領”為主題的“2018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將于2018年8月21-23日在北京召開。

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之一。大力推廣應用綠色能源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內涵,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能源轉型與能源革命顯得更為迫切,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綠色能源肩負更重要的新的歷史使命。為加強可再生能源領域學術交流,引領新技術推廣及應用,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主辦,以“綠色能源• 創新引領”為主題的“2018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將于2018年8月21-23日在北京召開。

6月10日“2018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大會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譚天偉,程序委員會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李寶山,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許洪華,評獎委員會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吳創之,大會秘書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祁和生等出席發布會并致辭。

譚天偉理事長在致辭中表示:“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當下,順應全球能源綠色發展趨勢,兌現溫室氣體減排承諾,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措施。近年來,以風能、太陽能為代表的中國可再生能產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速度和巨大成就。2017年末,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約占總發電裝機36.5%,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占總發電量25%。風力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集熱面積的安裝應用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系統高效、穩定、規模化的應用離不開技術創新驅動下的成本持續降低,這也是中國可再生能源科技工作者的成績和驕傲。”

大會涵蓋可再生能源各個分支,內容豐富,亮點紛呈

“2018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是一次國內外最前沿的繁榮學術思想、引領行業創新發展的學術大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副理事長、2018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程序委員會主席李寶山介紹了大會情況。本屆大會包含開幕式主論壇和多場專業分論壇以及閉幕論壇等環節。8月21日開幕式主論壇:上午,計劃圍繞“未來能源架構”,分別從可再生能源和氫能等多項技術的發展研判、在未來能源架構中的可再生能源+與關鍵技術、多能耦合利用與學科融合、支撐未來可再生能源應用的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技術特邀4~5個專題報告。下午,計劃兩場對話,第一場以未來能源架構與我國能源發展路線圖為題,探討未來能源架構中各項能源技術的定位、關鍵技術與解決方案、重大裝備、產學研合作創新、政策支持等發展要素,凝練院士專家意見,形成促進行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的相關建議;第二場將以破解當前行業發展瓶頸的技術解決方案為題,針對當前備受關注的棄風、棄光、棄水、拖補欠補等行業瓶頸及痛點問題,從技術角度探討分享解決思路與創新技術、模式與方案。

作為我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權威性學術組織,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有11個專業委員會和專業組,本次大會將力邀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分別闡述各項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在22日、23日兩天時間里將舉行光伏、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天然氣水合物、清潔取暖和低能耗建筑、氫能與燃料電池、可再生能源與新一代電力系統、太陽能光化學轉化和利用、儲能等十余個專題20多場次學術分會,全面展示我國可再生能源產學研成果,以彰顯科技創新對綠色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引領作用。此外,為引導青年學子把創新激情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結合,大會同時啟動首屆全國大學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競賽。

新華網、人民網、騰訊網、經濟日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日報、中國能源報、中國電力報等分別來自互聯網門戶網站、大眾媒體、財經媒體以及行業媒體的30多家媒體的記者參加了發布會。

【延伸閱讀】

我國一些主流可再生能源產業規模名列世界前茅

在我國政府的支持下,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為代表,已經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產業規模,其中一些產業規模名列世界前茅。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統計信息,2017 年,全國(除港、澳、臺地區外)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966 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88 億千瓦。其中當年海上風電裝機116 萬千瓦,是歷年以來裝機最多的一年,海上累計裝機達到279 萬千瓦。

從風電機組技術發展趨勢看, 2MW以下風電機組所占市場份額逐年下降,2017年僅占7.3%,2MW機組占59%,2MW以上機組占33.7%,機組向大型化發展。

2017年,全國有新增裝機的整機制造企業共22 家,其中,金風科技新增裝機容量達到523 萬千瓦,市場份額達到26.6%;其次為遠景能源、明陽智能、聯合動力和重慶海裝,前五家市場份額合計達到67%,市場集中度逐年走高。

另據國家能源局網站公布的信息,2017年,全國新增并網風電裝機1503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64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9.2%。風電年發電量3057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4.8%,比重比2016年提高0.7個百分點。2017年,全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1948小時,同比增加203小時。全年棄風電量419億千瓦時,同比減少78億千瓦時,棄風限電形勢大幅好轉。

國家能源局《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的風電年內工作目標是,穩步推進風電項目建設,年內計劃安排新開工建設規模約2500萬千瓦,新增裝機規模約2000萬千瓦。扎實推進部分地區風電項目前期工作,項目規模約2000萬千瓦。積極穩妥推動海上風電建設,探索推進上海深遠海域海上風電示范工程建設,加快推動分散式風電發展。

在我國太陽能領域,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已經實現了規模化市場化應用。根據國際能源署(IEA SHC)的最新統計數據,目前全球太陽能熱利用的總保有量為456GWth(6.52億平方米),其中中國占71%。從產品結構來看,真空管型太陽能集熱器仍是中國太陽能熱利用市場的主流產品,但銷量呈下降趨勢;與之相比,平板型太陽能集熱器市場份額穩步上升,2017年市場占有率為14.5%,同比2016年增長8.9%。近年來,我國熱利用市場結構正逐步由零售市場向工程市場發展。2017年,工程建設的比重占總市場份額的71%,而零售市場則由2014年的62%下降至29%,熱利用系統逐步從生活熱水向建筑供暖空調、區域供熱、工業過程用熱等形式多元經發展。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在產學研緊密合作,增進國際合作,在工程市場探索大型區域供熱空調系統,引導產品和生產向人工智能化發展等方面推動產業升級。據悉,在本屆年會上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與太陽能建筑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清潔取暖和低能耗建筑”分論壇。

光伏產業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后起之秀,得益于國家扶持和行業打拼,近幾年獲得了迅猛發展,從根本上扭轉了早期我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2017年,我國多晶硅產能超過萬噸的企業有8家,產能利用率保持在較高水平,產量為24.2萬噸,同比增長24.7%,占全球多晶硅產量的54.8%。硅片、電池片、組件產量增長均在40%左右,占全球總產量比重都在70%以上。從市場規模來看,2017我國新增光伏并網裝機容量達53.06GW,同比增長53.累計光伏裝機并網量達到130.25GW,同比增長68%。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其中,光伏電站累計裝機容量100.59GW,分布式累計裝機容量29.66GW。全年光伏發電量1182億KWh,占我國全年總發電量的1.8%。近年來,我國光伏技術創新、提質增效步伐加快,光伏發電正在加速逼近平價上網目標。本屆年會光伏分會,將在晶體硅材料和硅片、晶體硅太陽電池、薄膜太陽電池、新型太陽電池、光伏系統與應用技術研究等方面展示最新技術亮點。

生物質能是地球上唯一可再生碳源,是唯一可直接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等能源產品的可再生清潔資源。目前,我國生物質能產業主要集中在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質燃氣和生物液體燃料。至“”十二五”末期,我國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約1030萬千瓦,其中,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約530萬千瓦,垃圾焚燒發電約470萬千瓦,沼氣發電約3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20億千瓦時,生物質發電技術基本成熟;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約800萬噸,主要用于城鎮供暖和工業供熱等領域。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產業處于規模化發展初期,成型燃料機械制造、專用鍋爐制造、燃料燃燒等技術日益成熟,具備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基礎;全國沼氣理論年產量約190億立方米,其中戶用沼氣理論年產量約140億立方米,規模化沼氣工程約10萬處,年產氣量約50億立方米,沼氣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階段;燃料乙醇年產量約210萬噸,生物柴油年產量約80萬噸。生物柴油處于產業發展初期,纖維素燃料乙醇加快示范,我國自主研發生物航煤成功應用于商業化載客飛行示范。根據我給生物質能“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生物質能基本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利用。生物質能年利用量約5800萬噸標準煤: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900億千瓦時,其中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700萬千瓦,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750萬千瓦,沼氣發電50萬千瓦;生物天然氣年利用量80億立方米;生物液體燃料年利用量600萬噸;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3000萬噸。2017年,國家的十五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到2020年實現車用乙醇汽油的全國覆蓋。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化已進入快車道。

電網作為連接能源生產和消費的網絡樞紐,在可再生能源高效開發利用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發展,各種新型用能設備廣泛接入,“大云物移智”技術與電力系統深度融合,傳統電力系統的物理特性、運行模式、市場形態將發生根本改變,未來電力系統發展不僅是過去的延續和強化,更是升級換代、質變發展,跨越式地進入更高層次、更加泛在的“新一代電力系統”階段,即構建以“廣泛互聯、智能互動、靈活柔性、安全可控、開放共享”為形態特征的新一代電力系統。“可再生能源與新一代電力系統”學術分會場將重點探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與集中式開發、可再生能源高滲透率下的新一代電力系統、能源互聯網、儲能與可再生能源協調發展等方面的內容。

地熱能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是一種現實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地熱能的利用將在替代燃煤供暖、減輕霧霾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據《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在“十三五”時期 ,我國新增地熱 能供暖(制冷)面積 11億m2,其中: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 7 億m2;新增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 4 億m2。到 2020 年,地熱供暖(制冷)面積累計達到 16 億m2。2020 年地熱能年利用量 7000 萬噸標準煤,地熱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 萬噸標準煤。

前沿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展新能源汽車已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動力電池是新能源車的“心臟”,其中燃料電池是動力電池的理想之選,但實現產業化尚有許多技術難點需要攻克。據了解,在國家出臺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政策基礎上,上海、北京、廣東佛山、湖北武漢、江蘇蘇州、河北張家口、山東濟南等多個省市先后公布了地方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上海計劃到2020年,打造國內領先的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示范城市,建設加氫站5-10座、乘用車示范區2個,運行規模達到3,000輛,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50億元。預計2050年我國將會迎接氫能時代的到來,形成10萬億元的產業規模。

針對制氫、儲氫和加氫技術、燃料電池及其部件和原材料技術的基礎理論與技術關鍵瓶頸問題和研究熱點,本屆年會氫能與燃料電池分會會議主題為“加氫站與氫能汽車”,會議將交流氫能研究領域有關制氫與氫氣純化、氫的儲運與加氫站、氫安全與標準規范、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部件、燃料電池、燃料電池汽車的最新理論、技術與成果。會議將邀請國內氫能領域院士、863首席科學家和其它頂尖科學家學者介紹最新科技進展和未來發展方向,本次會議將是國內氫能界最具影響力的高層次學術交流會。

天然氣水化合物(可燃冰)作為蘊量豐富的新能源,近年來在全球掀起了勘探、研究開發的熱潮,隨著技術的突破,其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成為21世紀的新能源。本屆年會天然氣水合物專業委員會分會場將立足于國家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探開發利用的實際需求,以“安全、高效、環保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利用”為主題,將力邀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闡述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探和開采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邀約專家有來自中海油研究總院的專家就2017年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作進行詳細的闡述,還有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專家就目前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勘探技術進展、礦藏儲量的確定等進行詳細的報告。

我國的海洋能和光化學雖然尚未形成產業化規模,但在教學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