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四個月的政策過渡期之后,6月12日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新政正式實施。新的補貼政策將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我省車企如何應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方向又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位于合肥巢湖經開區花山工業園的奇瑞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總裝車間里,工人在生產電動汽車。通訊員 蘇自山攝
差異化補貼政策促進行業優勝劣汰
根據此次補貼新政,純電動乘用車最低續航里程補貼標準從100公里提高到150公里;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最低標準從90Wh/kg提高到105Wh/kg。在補貼金額方面,純電動車續航150-300公里車型補貼分別下調約20%-50%不等;續航里程300-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車型,補貼分別上調2%-14%不等。
“此次補貼新政,影響最大的當屬續航150公里以下的車型,新政實施后不再享受國家補貼。其次是續航150公里—300公里的車型,國家補貼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減少,而續航超過300公里的車型,補貼不降反增。 ”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朱波認為,新政策補貼標準提高,補貼金額下降,實行差異化的補貼政策,將有助行業競爭格局逐步優化。意味著一大批技術水平落后的純電動車企獲得國家補貼的額度將大幅減少,而掌握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競爭力將充分體現。有助于鼓勵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進步,加快產業發展。
6月27日,在安凱客車公司的生產車間內,生產一片繁忙。“安凱主攻新能源客車,目前主打的純電動公交車續航里程可達300公里,完全可以滿足城市公交運營需求。”安凱客車技術中心主任助理、新能源客車研究所所長陳順東表示,目前企業產銷兩旺,產品遠銷沙特、緬甸等多個國家。
“補貼新政對企業發展是個利好。 ”陳順東認為,雖然補貼總額有所降低,但補貼新政加速了行業優勝劣汰,避免行業低水平的盲目擴張,甚至導致產能過剩。而最終沒有技術含量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將會被加速淘汰,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產品升級和技術高端化,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良性發展。陳順東同時表示,根據現行的補貼政策,車輛銷售后行駛里程達到2萬公里,車企才能拿到補貼。 “這就意味著需要兩年時間才能拿到補貼,無疑給企業帶來沉重的資金壓力。我們每年都有二三十億元的補貼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并因此承受資金墊付壓力。”
“對掌握核心技術的江淮汽車來說,是喜不是憂,補貼新政不僅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反過來,收益的增加也會反哺消費者,促使江淮新能源在研發上投入更多的資源,生產出更多性價比更高的車型。 ”江淮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長遠來看,新能源補貼新政將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畢竟新能源車企也不能靠補貼續命,只有優勝劣汰才是最好的發展方向。
我省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以合肥、蕪湖為中心,著力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生產基地。根據安徽省“十三五”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確保20萬輛,實現規模化出口。產銷占全國新能源汽車總產銷量比重達10%以上,占全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總產銷量的比重突破20%。
倒逼企業技術升級,龍頭車企競爭力逐步增強
作為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合肥市包河經開區目前擁有整車企業、產業鏈核心部件企業、產業鏈關鍵配套企業70余家,產業體系比較完備,已形成年產12萬輛電動轎車、1.1萬輛電動客車、10億安時動力電池、24萬套電機生產能力。
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安凱汽車近年來通過技術升級,加快產品研發。從開始“三大電”全靠外購的系統集成商,到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完全自主研發,實現了6代產品的迭代發展。“現在純電動公交車續航里程可達300公里。電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高,充電時間也大大縮短,以前要五六個小時充滿,現在2個小時就能充滿。 ”陳順東介紹,未來新能源汽車將向輕量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目前企業正在研發的第7代新能源客車整車整備質量目標10噸,比傳統普通燃油客車還要輕1.5噸,更加安全舒適,有效降低安全事故。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和銷售的車企,江淮汽車經過11年迭代研發,目前實現了7代技術2代產品研發,系統掌握電動汽車的電池成組、電機、電控三大核心技術及能量回收、驅動與制動電耦合、遠程監控、電磁兼容等關鍵技術,特別是高比能電池包熱失控安全技術在國內率先取得突破,形成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正向開發能力。
在續航方面,目前江淮汽車已完成了產品技術升級,開發了多款續航超過300公里的車型,如綜合工況400公里,最大續航達500公里的iE-VA50;綜合工況310公里,最大續航達390公里的iEV6E運動版等車型。在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方面,江淮大范圍應用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鋰電池,以現款iEV6E運動版為例,41.5kWh的電池容量,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達144.96Wh/kg,同級別車中最高。而在能耗上,百公里不足7元的費用支出極大地降低了用車成本。
數據化網聯化成風口,新能源汽車加快智能化轉型
6月27日,在位于合肥包河互聯網產業園的安徽新能源汽車遠程監控與數據服務中心內,兩面大屏幕實時顯示著聯網新能源汽車的位置、軌跡、行駛里程、電量、檢測情況等信息。 “目前已接入5000多輛新能源汽車,未來5年,計劃接入50萬輛新能源汽車。 ”朱波介紹,該大數據平臺可以實現對在網車輛的遠程安全監管,當車輛發生故障時,系統會自動報警。此外,隨著未來聯網車輛增多以及數據積累,大數據平臺有望應用于智能汽車開發。
“新能源汽車是智能化嫁接的最好平臺,智能化、網聯化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下一個風口。”包河經開區管委會主任蔣兵介紹,作為全省新能源汽車戰新基地,包河經開區充分利用智能化、網聯化技術,積極向智能汽車領域轉型,力爭打造以傳感器為中心的產業鏈上下游閉環體系,努力搶占發展先機。目標到2020年,引進智能汽車關鍵領域企業50家以上,智能汽車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增加值達到150億元以上,建成院士工作站5個以上,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5個以上,智能汽車產業占合肥市經濟總量達到10%以上,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
蔣兵認為,當前智能汽車產業發展還面臨很多障礙,比如缺乏專門的產業規劃,交通法規有待跟進,缺少實驗場地等。未來應加快政策突破,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打造智能汽車產業高地。
智能汽車的發展,離不開傳感器、車聯網等技術的進步。為加快布局智能汽車產業鏈,包河經開區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在傳感器、高精地圖、算法軟件、車載芯片、車聯網等關鍵領域系統梳理、編制重點企業招商目錄,圍繞細分領域核心企業和產業鏈微笑曲線上游企業開展精準招商。同時,依托合工大智能院、安凱、江淮等,在傳感器、測繪技術、激光雷達等關鍵環節加強技術攻關。
傳感器是智能汽車的眼睛。今年剛剛落戶合肥的北科天繪(合肥)激光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內激光雷達技術領域的領軍企業。企業總經理李永安介紹,未來激光雷達有望在無人駕駛中處于核心地位。相比于毫米波、攝像頭傳感等方式,激光雷達可以呈現三維圖像,延時短,更利于對目標的識別,在時效性和精度上更有優勢。 “目前導航避障型激光雷達傳感器年產量達10000套,已經初步實現產業化應用。下一步我們將引進控制系統企業,打造從傳感到控制的智能網聯生態圈,加速智能汽車產業化。 ”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