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力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規劃處處長蘇辛一看來,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明顯提速。然而,海上風電在裝機規模逐步擴大后,是否會遇到陸上風電的消納難題?蘇辛一在近日召開的2018海上風電領袖論壇上給出了答案。
在他看來,海上風電的優勢是能為電網提供相對陸上風電而言更加友好的清潔電力,這不僅滿足了沿海負荷中心持續增長的用電需求,同時在沿海各省能源結構調整中也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同時強調,一旦沿海各省的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時,也將面臨消納難題。
海上風電消納優勢
“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海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超過250萬千瓦,尤其是今年1—5月,并網裝機容量接近50萬千瓦,預計今年海上風電投產裝機將超過100萬千瓦。”蘇辛一表示,目前11個沿海省市中有9個省市的海上風電項目已經得到國家能源局批復,累計批復規模約7200萬千瓦。江蘇、福建、廣東、上海等地區的海上風電的開發更是走在全國的前列。
根據風電“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我覺得這是一個科學合理的數據。500萬千瓦足夠可以支撐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和形成一條較成熟的產業鏈。”蘇辛一表示。
面對海上風電建設的熱潮,蘇辛一表示海上風電的消納前景也十分廣闊。
一直以來,經濟發達的沿海各省都是我國的用電負荷中心。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11個沿海省份的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達到了53%,廣東,山東、浙江,江蘇,河北這5省在我國用電量排行榜上名列前五。
同時,沿海各省不僅是我國用電負荷的中心,這些省還保持了較快的負荷增長。蘇辛一指出,“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高端制造業加速發展,2017年11個沿海省份當中有9個省份用電量增速超過了‘十三五’規劃的預期,尤其是像浙江,河北,廣東,江蘇,福建這幾個省的用電量增速非常快”。
海上風電項目緊挨沿海負荷中心,自然成為沿海各省獲取清潔能源的有力渠道。“相對陸上風電而言,海上風電能夠為電網提供更加友好清潔的電力供應,一方面,海上風電不占用陸上的土地資源。另一方面,在基本相同的地理位置上,海上風電的利用小時數較陸上風電高出20%~70%。”
不僅如此,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建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目標引導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費量,2020、2030年全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分別為15%、20%,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占全國電力消費量的9%。另外,《指導意見》還規定了2020年各省(區、市)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消費量為5%到13%不等。
為此,蘇辛一指出,沿海各省除了遼寧和河北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納比重超過9%以外,其他沿海各省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比重相對較低。“他們將面臨較大的配額考核的壓力。這個時候,海上風電將為其提供一個非常好的清潔能源的來源。”
困難并存
雖然消納前景廣闊,但并不意味著海上風電消納就不存在問題。
蘇辛一指出,首先,因為沿海地區經濟比較發達,電網比較密集,電網通道走廊相對比較緊張。因此,海上風電登陸后,電網走廊通道需要提前進行規劃布局。
其次,由于沿海地區變電站設備的利用率比較高,新增變電站的選址本身也存在問題。因此,蘇辛一強調,如果海上風電在一個省發展到1000萬千瓦以上的規模,可能會面臨調風消納的問題。他之所以會做出如上判斷,理由有兩點。第一,東部沿海地區目前以及將來要大量接收西電東送的外來電力,這些電力往往不參與受端調風,而且反而需要受端調風,就會加重受端調風壓力。
據了解,2017年我國西電東送電力流規模約2.25億千瓦。其中有大量電流外送通道受端都在沿海地區,根據“十三五”規劃,西電東送電力流還將達到2.7億千瓦。這些沿海地區從負荷來說,隨著經濟發展,峰谷差也會進一步加大,調峰消納壓力相對也會比較大。
第二點,蘇辛一指出,海上風電的競爭壓力還來自核電,因為沿海地區是核電發展的重點地區。核電實際上也是我國完成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的一個重要的電源品種,“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像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遼寧這些省未來新投產核電規模比較大,因為安全原因,核電不參與調峰,也可能會擠占海上風電的消納空間。”蘇辛一推測。
他強調,“十三五”中后期將是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重要戰略窗口期。在這個期間一定要實施規模化發展,同時推動技術進步,加速降低建設運維的成本,盡量擺脫對財政補貼的依賴。“目前國家提出陸上風電在2020年要實現平價上網,海上風電要爭取在‘十四五’之前實現平價上網”。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建議,首先海上風電要注重高質量發展,而不僅僅關注開發規模,避免出現大干快上,從而引發質量問題。其次,在海上風電開發的同時,做好電網消納的規劃,“海上風電會逐漸成為我國能源供應的主體,未來在大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的同時,一定要做好電網送出和市場消納的統一規劃,同時建議業界持續關注多端柔性直流網絡、風電制氫、利用風電淡化海水、電儲能等新技術。”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