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于“三北”地區,從無到有,歷經高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一,這是我國風電的赫赫戰功。歷經前兩年的低潮,2018年我國風電有望反轉逆襲,走出低谷。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小到大,歷經40多年的風雨發展路,中國風電實現了從零起步到領跑世界的華麗逆襲。
據了解,我國風電裝機規模在2000年時僅有可憐巴巴的30萬千瓦,而2010年,風電裝機規模已經奇跡般地達到4400萬千瓦,并在2012年真正彎道超車,以6000萬千萬的裝機規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風電大國。
連續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風電平局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00%,引發全球矚目。受搶裝潮的驅動,我國風電裝機規模在2015年攀至高峰點,也由此開始了下坡路,行業整體呈現出震蕩中前行的大趨勢。
分析認為,2016年、2017年兩年,風電的步履維艱,主要原因是整個大市場環境的變動,尤其是搶裝潮之后的“棄風潮”,使得國內風電開發的主戰場從“三北”地區開始向東部沿海地區轉移陣地,后者的開發難度又明顯大于前者。
不過經歷兩年時間的裝機量下跌,進入2018年以后,風電并沒有像光伏一樣遭遇調整,而是迎來利好消息。日前召開的國家能源局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上半年,我國能源消費持續回暖,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持續擴大,風電的消納形勢大為好轉,實現棄電量和棄電率的雙雙下降。
這也就意味著,風電終于擺脫過去兩年裝機量不斷下滑的趨勢,真正扭轉了局面。業內指出,在未來發展中,風電開發的紅色預警區域會越來越少,裝機量的穩步上升是必然結果。需要說明的是,盡管過去兩年風電裝盡量下滑,但我國仍舊處于全球第一的位置,如果2018年維持當前的勢頭,有望實現“十連冠”。
據了解,我國風電復蘇與海上風電、分布式風電息息相關,呈現出以陸上集中式風電為主,海上風電及風不是風電為輔的局面,而且這一局面將長期延續。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風電開發重心向中東南部轉移已成必然之勢。但這些地區地形復雜,多為山地和丘陵,可供集中連片開發的區域越來越少,大規模開發模式越來越沒有用武之地,未來分散式開發將成為主要模式之一。
可以說,風電行業重心轉移,分布式項目逐步落地,人口集中區域無法開發風電的刻板印象被徹底打破,堪稱我國風電發展歷史上的一次變革性成就。
隨著重心的轉移,發家地“三北”地區與南方及中東部地區的并網量或將持平,分布式與海上風電將成為中東部與南方的主要增長點。當然,真正做好并不容易,尤其是分布式風電,審批繁瑣、電網接入不明朗、征地困難以及融資困難等問題,都需要解決。
隨著風電裝機量復蘇,風電運營商們開始迎來新一輪的利好,疊加平價上網加速將倒逼風機制造技術進步,相關的設備價格回落,有望開辟更大的利潤空間。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