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呼之欲出之時,今年6月底,地處惠東縣港口的中廣核海上風電場一期項目獲發改部門核準。這個建設規模400兆瓦、總投資達81.79億元的項目投產后,將進一步優化我市能源結構,助推新能源產業發展。
此前,相距惠東縣港口數十公里外的大亞灣石化區,隨著中國海油惠州煉化二期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中海殼牌化工二期120萬噸/年乙烯項目先后投產,一躍成為國內煉化一體化規模最大的石化產業基地。
放眼全省乃至全國,惠州能源類別齊全,背靠大亞灣石化區,風能、水能、太陽能、地熱能、抽水蓄能以及天然氣發電等清潔能源、新能源正在加快發展。同時,我市能源產業存在的布局不完善、產業鏈不精不長、新能源產業較弱等短板,需要下大功夫補齊。“新能源產業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我們要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如何拓寬大亞灣石化區發展空間,在周邊謀劃建設新材料園區,同時用好稔平半島空間大、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大灣區重要戰略支撐點。”日前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為惠州能源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粵港澳大灣區即將揚帆起航,惠州能源產業唯有找準定位、發揮優勢,才能在大灣區建設中站穩腳跟,占據一席之地。
鞏固基礎動能
“縱橫”發力支撐新能源產業新發展
梳理世界知名灣區發展歷史可以發現,世界級灣區的崛起離不開灣區內能源基地的加持。粵港澳大灣區要具備世界級競爭力,穩定的能源供應是基礎。能源豐富的惠州具有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能源基地的先發優勢。
灣區建設,能源助力。
梳理世界知名灣區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世界級灣區的崛起離不開灣區內能源基地的加持。
以日本東京灣區為例,作為世界上現代制造業最密集、最發達的灣區之一,東京灣六大港口中千葉港、橫濱港、川崎港、木更津港四港都有能源,其中川崎港定位為能源供給基地,以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為主,并輔以鐵礦和煤炭。
粵港澳大灣區要具備世界級競爭力,穩定的能源供應是基礎。相比之下,能源豐富的惠州具有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能源基地的先發優勢。
“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從產業結構上看,東京灣的川崎市都與惠州有一定相似度。”廣東省社科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惠州分院副院長任志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惠州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能源擔當”,為大灣區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從化工能源來看,目前,大亞灣石化區已形成2200萬噸/年煉油、220萬噸/年乙烯的產業規模。大量成品油及石化衍生產品源源不斷地從惠州輸出,有力保障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大城市的能源供應。
然而,在不少專家看來,隨著我國從石化能源時代邁向多能源時代,惠州在能源產業方面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惠州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很快,但從占比來說,惠州一次性化學能源仍占大頭。”任志宏認為,從縱向看,惠州可在傳統能源產業方面著力,依托大亞灣石化區,發展中下游精細化工及高端新材料項目;從橫向看,可在新能源產業方面下功夫,形成多元支撐的能源產業結構。
“近年來,我市以大亞灣石化區為主體,以煉油、乙烯為龍頭,不斷完善石化上下游產業鏈,預計今年全市石化及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800億元。”市發展和改革局有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未來,隨著太平嶺核電項目、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海上風電、LNG接收站等重大能源項目的推進,我市能源產業還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在大量產出能源的基礎上,如何快捷地運輸分配能源使之產生最大效益,這是灣區能源基地發揮更大作用的關鍵因素。
仍以日本東京灣區為例,東京經濟大學教授周牧之介紹說,東京灣區能源輸運的最大特點是,從港口海運進來的能源及原料直接運至臨近的工廠生產,就地加工;制造出來的產品又直接從工廠運抵港口,直接利用貨輪銷往世界各地。
“如此一來,不僅能節省運輸成本,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節省工業用地,因而能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周牧之分析道。
“惠州有空港、海港,多條高速公路和高鐵也正陸續建成通車,區位交通優勢很突出,特別是位居與廣州、深圳、東莞‘扇形’連接處,可以很好地為三個城市現代工業、先進制造業提供能源供應服務。”任志宏認為,惠州可以借鑒川崎港的發展定位,發揮港口和交通樞紐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周邊城市輸送能源。
挖掘潛在動力
惠東稔平半島新能源產業迎來大發展
清潔能源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為大灣區搶占全球清潔能源產業制高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和條件。我市 “十三五”規劃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市清潔能源產業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建成廣東省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惠東縣稔平半島蘇茅坪至觀音山一帶的山地上,一排排風車呼呼轉動,每轉動一圈就產生1度電,這是2015年底投入運營的惠東東山海風電場項目。
資料顯示,該項目總投資4.8億元,裝機容量49.6兆瓦,每年可提供約1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產出的電量每年可節省標準煤3.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9萬噸,減排二氧化硫約2000噸,減排氮氧化物約1000噸。
水電、天然氣發電、風電、地熱發電、光伏發電……近年來,惠州清潔能源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我市“十三五”規劃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市清潔能源產業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建成廣東省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粵港澳大灣區集中了民用核能、海上風電、儲能、氫能、新能源汽車、光伏、天然氣利用、分布式能源、綜合能源服務等清潔能源產學研用各個環節。”中國廣核集團公司董事長賀禹認為,清潔能源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為大灣區搶占全球清潔能源產業制高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和條件。
當今多能源時代,清潔能源只是惠州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之一。近年來,惠州在新能源領域下了不少功夫。
事實上,縱觀全省特別是珠三角地區,不僅惠州在發力新能源產業,其他地市同樣是大手筆投入。
從2010年開始,深圳每年從財政資金中拿出5億元支持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去年,深圳新能源產業增加值676.40億元,增長15.4%,產業規模已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具體到惠州來看,近年來,我市新能源產業快速崛起,LNG接收站、海上風電以及其他清潔能源重大項目紛紛落戶,特別是惠東稔平半島及周邊區域的新能源產業開始迎來大發展。
“我市正瞄準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發力。”市發展和改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在稔平半島加快建設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省級能源實驗室和能源產業園,并規劃布局與之配套及成果轉化的先進制造產業集聚區。
“稔平半島距離大亞灣石化區最近距離僅約8公里。隨著大亞灣石化區的發展,發展空間必定需要擴容。”任志宏表示,稔平半島有相對獨立的海岸線,可以起到天然的地理隔絕作用,非常適合發展能源產業,發展潛能巨大。
提升優勢產業
攻克難點做精做長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基于厚實的能源基礎,惠州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基本涵蓋整車裝配、動力電池、電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制造以及其他汽車零配件制造等領域。
“惠州能源產業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常規的能源輸出。”任志宏認為,基于厚實的能源基礎,惠州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將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并賦予其突出地位的國家。無論在政策支持、配套措施、產品創新方面,還是在示范運行、推廣應用等方面,都堪稱世界上力度最大。目前,中國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快、產量最高、保有量最多的國家。
而在大亞灣區,比亞迪惠州產業園正在生產一種叫做“鐵電池”的充電電池。這些電池生產后會被運到比亞迪位于深圳等地的汽車生產基地,并最終成為比亞迪秦、e6、k9等新能源汽車的“核心”——— 電動車動力電池的一部分。
近年來,惠州不遺余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及其關鍵零部件制造,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基本涵蓋整車裝配和動力電池、電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制造領域。
不少惠州新能源汽車電池制造商正瞄準更高的目標。“我們的重點是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但我們也在關注氫能源電池,目前已成立專門團隊研究攻克技術難點。”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桃麗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要從前端材料、終端電池制造商、設備商等產業鏈上下游一起努力,降低電池成本,提高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
業內觀察人士表示,惠州已初步形成從電池材料、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制造到組合動力電池產品生產一站式能源解決方案,正積極推動和引進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項目,打造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推廣較完善的產業鏈。
根據規劃,惠州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到2020年可突破180億元,基本形成集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開發、生產、銷售、檢測、服務于一體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體系,成為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惠州在新能源汽車電池研發與產業化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任志宏建議,惠州應充分借助這一優勢產業,做精做長產業鏈,在全省產業布局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專家觀點
發揮優勢提高智慧能源技術水平
根據惠州現有能源的供應和消費結構,廣東省社科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惠州分院副院長任志宏建議,惠州應努力抓住“一帶一路”+“冰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機遇,加大粵港澳大灣區清潔能源供應,加快推進大灣區能源結構優化。
“惠州可以從東京灣區拾得 ‘他山之石’。”任志宏提出,依托川崎港能源基地的定位,川崎主要產業為電子、通信、精密儀器、石油、化工等制造業以及信息服務業。這與惠州有著不少共同點。惠州的兩大支柱產業分別為石化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惠州應該學習川崎市科學合理的產業分工和布局,同時學習其錯位發展,在大灣區中發揮獨特優勢。
任志宏認為,由于智能能源技術的應用水平較低,與深圳相比,惠州能源技術智能化、應用技術智能化、智慧電網等方面的發展仍有很大差距,能源技術發展空間巨大。隨著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構建,惠州要進一步完善科學技術體系和人才體系,不斷提高智慧能源技術水平,更有效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周邊城市工業發展。
搶占制高點才能贏得先機
能源既是一座城市成長的基礎,又是一個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血脈。
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等世界三大灣區均具有高度開放、創新引領、宜居宜業、區域協同四大特征,相應的能源生產和供應體系也由傳統的化石能源、集中式大規模生產向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和智慧能源轉型,擁有更加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產業優勢。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臺,地處大灣區腹地的惠州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從而更好地參與灣區建設?能源產業是惠州需要好好利用的一張底牌。
依托大亞灣石化區打造新材料產業基地,惠州當可立于不敗之地,但要實現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錯位發展,從而在競爭中贏得先機,搶占新能源產業的制高點才是制勝之策。
隨著中科院 “兩大科學裝置”落戶,借助核電和風電的發展,稔平半島已經站上新能源產業的風口。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利用好稔平半島空間大、資源豐富的優勢,將其打造成大灣區重要戰略支撐點,一舉奠定惠州作為大灣區“能源擔當”的地位。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