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電力
  • 核電
  • 自主核電技術打造出國家名片 實現核電“走出去”

自主核電技術打造出國家名片 實現核電“走出去”

2018-10-11 09:08:56 深圳特區報   作者: 陳穎  

4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沉睡的海灘。沙鷗云集,白鷺低翔。

如今,這里依舊碧空如洗、海水湛藍。不同的是,在這片海灘上,坐落著全球最大的壓水堆核電基地——大亞灣核電基地。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巍然聳立,勾勒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核電高起點起步、跨越式發展的足跡。

自1978年國家決定引進法國技術在中國建設大型核電站以來,中國核電產業以大亞灣核電站高起點起步,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自主發展之路,并打造出國家名片自主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實現了核電“走出去”的夢想。大亞灣核電站40年的發展充分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大亞灣核電站,沒有大亞灣核電站就沒有我國核電產業的騰飛。

“借雞生蛋”實現零資本裂變

創新是第一驅動動力。自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創新已逐步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基因。大亞灣核電站從誕生之日起,便與城市的崛起一路同行。

1978年12月4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法國外貿部長弗朗索瓦時表示,中國決定向法國購買兩座核電站設備。這是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首次提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資金,開啟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舉措。

1982年12月,國務院批準采用法國核電技術來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總投資高達40億美元,而197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僅為206.4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只有1.67億美元。

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公司新聞發言人常啟能介紹說,為解決最困擾的資金問題,大亞灣核電站與香港中華電力合資,引進法國技術和國際團隊合作建設。“在那個年代,這個項目的很多嘗試都是開創性的。當時很多人連借錢都不敢,我們借錢建設、中外合資,這在當時都是創舉。”

常啟能回憶,大亞灣核電站在國內首批探索“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投融資模式——向歐洲的銀行借貸進行建設,建成后將電賣給香港換取外匯。在當時國家財政困難的形勢下,這種模式打破了此前我國重大項目均由國家投資的模式。有人把這一思路形象地比喻為“借錢買雞,養雞生蛋,賣蛋還錢”的零資本裂變模式。“這種全新模式開創了中外合資、法人治理等現代企業制度的先河,是我國核電發展的‘示范田’和窗口。”

1985年2月9日,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舉行開業典禮,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由此誕生。1994年5月6日,經過近7年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建成投產,實現了我國內地大型商用核電站零的突破。通過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我國開創了利用外資建設大型基礎產業項目的新路。

大亞灣核電站建設中的諸多嘗試,都是我國大型工程建設史上的第一次。正是這一次次的碰撞與沉淀,播下了我國核電事業發展歷史巨變的種子。

成功逆襲打造核電人才隊伍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高”,是十多年后人們對大亞灣核電站發展所作的一個生動比喻。但真的要站到“巨人的肩膀”上,談何容易!

大亞灣核電站在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國際先進的管理制度及經驗。建設者們立下了“低頭要勇氣,抬頭靠實力”的宿志。為實現核電站安全穩定運行,不斷提升運營管理業績,他們從小學生做起,從每個操作規范學起,從最基本的制度學起。

大亞灣核電站從建設之初就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從全國選派優秀人才赴法國和英國進行系統培訓。由于培訓費用高達130萬法郎,他們被外界譽為“黃金人”。

“黃金人”的稱號在核電人看來是一種使命。一定要學有所成,回國后才能擔負起大亞灣核電站安全運營責任,管理好我國內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

據“黃金人”代表、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潘銀生介紹,派到法國核電站現場培訓的115名“黃金人”,必須先考核領取法國核電站頒發的資格證書,才能作為在大亞灣核電站上崗的資格憑證。“大家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克服生活、語言上的各種困難,放低姿態,虛心向外國師傅求教。”

從當年外派到英、法核電站現場培訓學習,到如今中國和英國簽約、中國將為英國培養新一代的核電工程師,中國在核電人才培養方面實現了逆襲。

經過40年發展,目前大亞灣核電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可以開展從主控室操縱員到換料操作員、維修技術人員,再到工程建設人才、管理人才的全方位培訓,并建設了總投資達20億元的國內核電行業最完備的培訓設施,成為中廣核集團及我國核電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核燃料操作員訓練中心全世界只有兩個,一個在法國,一個就在大亞灣。”潘銀生自豪地說。

更讓核電人自豪的是,我國以大亞灣核電站為基地,成功實現了核電設備及技術的國產化。

大亞灣核電站1987年開工建設時進口比例高達99%,連大宗材料如鋼筋、水泥等都需要進口。而在成功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基礎上,核電人參照國際標準,按照國家“以核養核、滾動發展”的方針,不斷提升我國核電設備及技術的國產化率。從大亞灣核電站的1%,到采用自主品牌核電技術CPR1000的嶺澳核電站二期國產化率64%,再到“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的87.6%,我國核電裝備產業同樣以逆襲方式,實現了自主化、國產化、產業化。

人物 故事

姚雪鴻:31年青春無悔

姚雪鴻:第一屆“中廣核工匠”代表、大亞灣運營公司化學資深主任工程師

1987年8月7日,隨著第一罐混凝土的澆筑,大亞灣核電站主體工程開工,埋下了大亞灣人夢想的種子。也是在這一年,我踏上這片海灣,成為一名大亞灣核電人。轉眼,31年過去,當年的青澀姑娘,成了化學資深主任工程師;大亞灣的種子,也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回望過去,恍如昨日。我想借用三個“青”字,為您講述那段青春與夢想交織的歲月。

第一個“青”是“青春無悔”。我見證了大亞灣的青春,大亞灣也見證了我的青春。

1990年,我有幸成為核電“黃金人”中的一員,被選派到法國電站培訓學習核電技術,在布拉葉核電站的時光是我最難忘的時光。那一年,我們求知若渴地埋頭學習。我們每個人跟一個師傅,師傅走到哪里,我們就跟到哪里。我們用外語記筆記、寫學習報告,每兩周考核一次,若考核成績有兩次為“D”就被淘汰。

我的師傅對我影響很大,他是一名認真嚴謹的化學專家,他的敬業、精益、專注深深感染著我。學成回國后,我們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了大亞灣的一套與國際接軌且不亞于國外同行的技術程序,推動了國際先進化學技術在大亞灣的落地。在大亞灣化學環保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首創全流程水化學控制理念,使大亞灣基地6臺機組水化學WANO指標連續5年進入WANO前1/10的卓越水平,其中大亞灣電廠已連續14年達WANO卓越水平。

第二個“青”是“青出于藍”。30年前,我們拜法國人和英國人為師,建設大亞灣核電站。自1994年商運至今,大亞灣核電站已安全穩定運行24年。當年,我們曾多次提出這樣的期望:“我們的機組能不能達到法國老師的水平?”這在當時顯得有些奢望的目標,夢想早已實現。現在,我們自主設計制造的“華龍一號”即將落地英國。核電中國夢在一步步變為現實。作為中國核電人的一份子,我倍感驕傲和自豪!

第三個“青”是“青山綠水”。大亞灣核電站自建設至今,我們始終堅持綠色環保理念,我們化學環保團隊通過更換含銀墊片、興建新污水處理站等措施,持續有效降低排放。同時,我們還持續堅持植樹造林、海灘清潔等環保行動,在點點滴滴中踐行“善用自然的能量”。從長達30多年的持續監測來看,大亞灣海域海水水質可以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海域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活著包括海龜、白海豚、珊瑚、克氏海馬等珍稀生物在內的近600種海洋生物;電站運行至今未對周圍環境產生可探測到的影響。

美麗中國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也深知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時代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我能做的,就是堅持這份初心與匠心,守護粵港萬家燈火,守護粵港碧海藍天。(陳穎 整理)

記者手記

“美麗中國”建設先行者

大亞灣建設之初,國外對我國核電管理能力持懷疑態度。有人質疑:中國人連廁所都管不好,這么大的核電站能管理好嗎?

但事實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大亞灣核電基地目前擁有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及二期共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是全球最大的輕水壓水堆核電基地。自1994年首臺機組投入商業運行以來,一直保持安全穩定運行,安全運營業績優于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穩步保持在國際第一方陣。

世界核營運者協會(簡稱WANO組織),為壓水堆核電站設立了12項標桿指標,是國際上用于衡量核電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標。2017年,大亞灣核電基地6臺機組共72項WANO指標中,有61項達到世界前1/4的先進水平,先進率達84.7%,其中53項達到世界前1/10的卓越水平,卓越率達73.6%,以上指標均創大亞灣6臺機組投產以來的歷史最佳。同年,在法國電力集團舉辦的世界核電領域最權威的比賽之一——國際同類型核電機組年度安全業績挑戰賽中,大亞灣核電基地再度斬獲“核安全”與“能力因子”兩項第一名。至此,大亞灣基地在該挑戰賽中已累計獲得38項次第一名,是全球獲得冠軍最多的參賽核電基地。

2017年,大亞灣核電基地完成上網電量456.587億千瓦時,創歷史新高。截至2017年12月31日,基地累計上網電量達6637.10億千瓦時,其中對港供電達2362.17億千瓦時。持續20多年優良的安全生產業績,有力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

從當“學生”到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從引進國外技術到擁有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當年那粒在大亞灣種下的種子,如今正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大亞灣核電站40年的發展充分說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大亞灣核電站,“高起點起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一條核電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新興產業實現后發領先、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自主核電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