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者感覺“充電難”的同時,充電樁運營企業也叫苦不迭。充電樁產業從2014年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政府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充電樁建設,一大批充電樁公司應運而生。然而,高投資、回報周期長、盈利模式不清晰這“三座大山”阻擋了大部分企業前進的腳步。近日,本報記者先后采訪了普天新能源、南方電網、水木華程等運營方,了解一根充電樁運營背后的邏輯。
現狀
成本回收周期長 充電樁企業盈利難
目前,龍崗包括重資產與輕資產在內的充電設施運營企業總共約20家。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現在企業購買一根交流充電樁需要數千元,安裝充電樁的工程費少則幾千元,多則幾萬元,一根普通充電樁的建設成本需要2萬元左右,而快充充電樁則在10萬元以上。加之場地租金與運營費用,短期內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成本回報的周期卻很漫長。
“如果每根直流樁利用次數為每天8次,那么才能大致實現盈虧平衡。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充電樁平均每天被使用的頻次在4次左右,這也意味著企業每天只能收回極少的運營成本。”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按照目前的收費標準,一根充電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五年時間。
深圳水木華程電動交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據該公司創始人及董事長胡劍平介紹,截至2018年10月,該公司已投入運營22個充電站、1030根40千瓦以上的快速充電樁,分別分布在龍崗區、寶安區等地。
然而,運營三年多以來,水木華程成立之初投入的大量資金還在回收成本階段。“土地資源成本過高、建設推進難度大是制約充電樁建設運營的難題。”胡劍平告訴記者,一方面,由于全市層面對充電建設的規劃和指導性意見還在不斷完善階段,配電房、臨時性建筑等工作未能順利推進;另一方面,充電站建設成本較大,按照成本測算,充電運營商基本需要3-5年時間才可達到盈利周期,而許多場站的租期僅5年左右,場地資源稀缺,到期則面臨找地及拆遷的問題。
破局
商業模式須多元創新 提升充電產業盈利能力
記者先后走訪了多家充電樁企業,據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沒有一家充電樁企業單純依靠充電服務實現盈利,大都靠企業其他業務板塊的盈利來支撐充電樁業務。
充電樁企業普遍盈利難,充電站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雖然充電站中充電樁比較集中,容易進行統一管理,但正因如此,充電站需要付出額外的管理費用,且需要面臨更高額的土地成本,或新建大量配電網設施,這些都是充電站難以盈利的癥結所在。
充電樁企業并非全部虧損。深圳市華南充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南充電”)運營三年來已實現收支平衡,開始進入盈利階段。據華南充電相關負責人介紹,華南充電研發的交流充電樁與直流充電樁產品各達近十種,能滿足不同環境下的充電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華南充電的盈利點之一,是可帶廣告屏的充電樁。“在充電樁上可安裝落地式、壁掛式的超薄式燈箱,其功能選配可以是電子屏與燈箱轉換、單槍與雙槍選擇等,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要。同時,此類充電樁多用于流量大的場所。
此外,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華南充電與小區開發商進行合作,開發商購買充電樁產品,公司負責售后服務,將企業運營成輕資產模式,目前深圳市各區域有40家購買公司充電樁設備的物業點,位于龍城街道的頤安都會中央小區便是其中之一。
談及充電樁行業未來的發展,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單靠充電樁運營難以帶來盈利,除了技術領先之外,商業模式必須多元化且具有創新性。比如華南充電可帶廣告屏的充電樁,行業領頭羊特來電主張的“共建共享”輕資產運營模式,將從充電樁投建型企業轉型為充電網運營公司等。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的充電設施產業應該從發展過程中靠多方合作共同解決,這就需要認真對電動汽車用戶充電行為進行研究,合理引導產業發展。充電基礎設施產業需要創新充電技術、探索充電運營模式、提升充電產業盈利能力,才能真正為良性發展夯實基礎。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