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29日預告2019年離岸風電躉購費率,砍價幅度遠超過預期,引發開發商反彈。被外商譽為「臺灣離岸風電之父」的經長沈榮津首當其衝受到責難,但臺灣的離岸風電才剛播種,連個芽都還沒有冒出,如果經濟部只以「我們也要面對社會人民」的模糊回應,而不提出明確可說服外商的數據,恐怕難昭公信。
離岸風電躉購費率在預告之前,就傳出因為「選情考量」,可能會大幅下修明年費率,聽到風聲的外籍開發商、臺灣供應鏈廠商,都紛向經濟部請愿,希望至少能維持今年水準,到了費率公布前一天、面對廠商殷殷期盼,沈榮津仍笑著回應「我們都聽到了」、「我們會支持」。
但在公布費率后不但大砍躉購費率,且又訂出3,600小時年售電量管控機制,并取消「前高后低」階梯式費率,改變風電的游戲規則,外商們完全感受不到「政府支持」誠意,跳腳痛批政府「沒有誠信」。而經濟部則拿出兩點支持降價,包括考量綠色金融漸趨成熟,及跟上歐洲市場費率水準。
經濟部宣稱「綠色金融漸趨成熟」,但臺灣綠色金融真的成熟了嗎?很多公股行庫對綠電融資持觀望態度,仍在門口徘徊。而丹麥離岸風電發展逾15年,產業鏈、支援產業、綠色金融在長期磨合下,是一項成熟產業,而臺灣今年初才打著「臺灣離岸風電元年」口號,如何能在短短12個月,與歐洲丹麥等各國發展15年的風電產業等量齊觀?
經濟部賦予國外開發商「落實本土化」責任,也就是把國外純熟經驗移植到臺灣,扶植臺灣打造離岸風電產業鏈的能力,讓開發商必須在臺付出較高昂成本,也讓國內供應商有較長學習時間。臺灣的費率要立即跟上歐洲水準,恐怕只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
發展離岸風電需要專業、時間、及政府支持,經濟部不應急于一時用較低費率的討好政策,而失去臺灣發展離岸風電最好的合作伙伴,錯失發展離岸風電最好時機。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