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第二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論壇以“美好中國:敢當與前行”為主題,旨在致敬改革開放40年,展望發展新愿景。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漢元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 劉漢元在演講中表示,從根本上講,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的問題是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的可持續。在新一輪能源革命的背景下,光伏發電已成為人類當前及未來新能源發展的主要選擇。他表示,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光伏產業實現了從一路追趕、齊頭并進到全面超越的華麗轉身,占據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已牢牢站在全球行業發展最前列。無論是解決國內霧霾問題、環境和資源不可持續問題,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還是“一帶一路”走出去幫助欠發達國家跨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光伏產業都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量,成為當前及未來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主要牽引力和增長點。
一、通威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國,發展成當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制造大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全球話語權大幅提升,全國人民實現了由溫飽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式轉變。我國民營經濟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助推我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作為其中的見證者,我們一路參與并經歷了中國40年來的經濟發展與騰飛。
1983年,我在眉山縣水電局機關從事科研工作,發明了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創造了當時四川單位面積養魚產量記錄。此后,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分別將該技術列為“星火計劃”和“豐收計劃”向全國推廣。1986年,我在眉山成立了西南第一家魚飼料廠——眉山漁用配合飼料廠,即通威的前身,生產的“科力牌”魚飼料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之意,憑借創新配方和過硬的質量時常供不應求。此后,通威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養殖技術先后榮獲四川省“水產行業技術進步一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通威也由一間小作坊逐步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集團,不斷推動我國水產養殖業轉型發展,讓魚、蝦、蟹等水產品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讓這種最健康的動物食品進入了千家萬戶的餐桌。目前,全球所有養殖魚類中每五條就有三條是中國人養殖的,中國人每養的三條魚中就有一條與通威有關。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我于1987年被評為當時四川最年輕的工程師,1992年被評為四川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并先后當選為縣政協常委、市政協常委、省政協常委,以及全國政協委員和最年輕的全國政協常委。
2002年,我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就讀EMBA,畢業以后連讀DBA工商管理博士期間,選擇了《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能源戰略選擇》這個課題進行研究,并形成了太陽能光伏發電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主要發展方向的研究成果。此后,通威于2006年正式進軍光伏新能源產業,經過十余年發展,形成了從上游高純晶硅生產,中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片生產,到終端光伏電站建設與運營的完整光伏新能源產業鏈,成為了全球光伏行業的核心參與者和主要推動力量。
二、中國光伏產業取得的成就
近十多年來,在全體從業者的前仆后繼、艱苦努力下,我國光伏產業實現了從一路追趕、齊頭并進,到全面超越歐美日韓等光伏強國的華麗轉身,推動我國光伏產業一騎絕塵,占據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麥肯錫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光伏產業一騎絕塵,遙遙領先于美歐日韓,牢牢執住了行業發展的牛耳,成為了比肩高鐵的“國家名片”之一。
從產業總體來看,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光伏發電產業體系,設備制造、系統應用已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從制造過程來看,我國光伏產業從核心原材料到主要設備、主要產品、系統集成,規模均居全球第一;從能源投入產出來看,當前制造光伏發電系統全過程的能源消耗,在電站建成后半年以內即可全部收回;從發電成本來看,過去十年光伏電站的建設成本已經下降了90%,我國現有條件下建成的電站,每度電成本大約3-4毛,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效應的提升,三五年內成本還會下降30%以上,成為發電成本最低的能源生產方式。今年4月,青海格爾木光伏發電領跑基地項目,報出了0.31元/kwh的招標電價,已經與煤炭發電的上網電價相當。放眼全球,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也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印度大約7美分,美國4—6美分,沙特出現了1.79美分的25年長期合同電價,折合人民幣僅僅0.12元/kwh。
在新一輪能源革命的背景下,光伏發電已成為人類當前及未來新能源發展的主要選擇。美國經濟總量最大、能源消費量最多的加州,2017年已提前3年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超過33%的目標,計劃到2030年一次能源50%以上來自可再生能源、2040年達到100%,并于今年9月再度立法將2030年的目標提前到2025年完成;德國2017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到33.1%;法國計劃到2050年全國電力全部來自清潔能源。2015年12月英國關閉了最后一家煤礦,并宣布近期將關閉國內所有的燃煤電廠,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開創煤電使用的國家,或將成為第一個告別煤炭的國家。上述國家無一例外光伏發電都是其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每個國家使用的大都是中國制造產品。據相關權威機構預測,2018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約106GW,中國新增裝機規模約40GW,全球將有超過15個國家裝機規模超過1GW,其中許多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三、霧霾圍城,推動能源革命已迫在眉睫
近兩三百年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為人類兩次工業革命提供了不斷前進的動力,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車輪。但隨著化石能源的長期開采和使用,一方面資源的不可持續問題已日益凸顯,另一方面全球氣候變暖、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空氣質量惡化問題困擾著許多國家。今年11月以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就已遭遇三次重度霧霾天氣,空氣指數一度超過300、個別地方更高,成為了近年來我國空氣質量惡化的縮影,也再次警示國人,加快能源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目前,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耗的60%以上,全球一半的煤炭在我國燃燒,加上超過3.1億輛汽車的尾氣排放,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城市聚集區的空氣質量惡化,霧霾成為了困擾我國人民生產生活的主要問題。對于霧霾問題的形成原因,或許有不同看法,但是以煤炭、石油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無疑是其主要原因。過去幾年,全國范圍內狠抓污染治理、節能減排,緩解了部分地區部分時間的霧霾天氣,一些地方的污染指數有了明顯的改善。
但是,隨著明顯污染源的有效治理,許多主要污染源已經減少,不少工廠已經實現了很低的排放標準,未來幾年的治理效果將大大減弱,經濟和能耗還將保持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只要每年差不多50億噸煤炭、近10億噸石油在中國主要城區燃燒排放,就算實行全球最嚴的環保排放標準,無論關停多少工廠,還是限行多少車輛,都只能是治標治表,仍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霧霾問題。
本月3日,在聯合國新一輪氣候大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當前各國的自主減排承諾已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2030年氣候目標,需將現有水平提升3倍,才能實現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度以內的目標,若想實現1.5度目標,各國的自主減排承諾則需提升5倍。在近日召開的G20峰會上,習總書記也再次指出,各方應不折不扣履行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中的承諾,強化2020年前行動力度,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目前,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經具備了快速發展、實現能源根本轉型的總體條件,加快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加速推進新一輪能源革命已迫在眉睫。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掌控了兩次工業革命進程,引領了一兩百年來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本輪能源革命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和中國的光伏企業已牢牢站在全球最前列。無論是解決國內霧霾問題、環境和資源不可持續問題,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還是“一帶一路”走出去幫助欠發達國家跨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光伏產業都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量,成為當前及未來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主要牽引力和增長點,其對人類的影響將不亞于前兩次工業革命。
四、民營企業座談會
11月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用“功不可沒”、“無可替代”強調了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用“五六七八九”概括了民營經濟發揮的重要作用,還直接回應了“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一些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指出“這些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并強調“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我有幸參加了當天的會議,并作為10名企業家代表之一,圍繞光伏產業和能源轉型進行了發言。我在發言中談到,清潔、可持續的光伏發電已成為未來新能源發展的主要選擇,中國光伏產業已在全球形成了絕對領先的優勢地位。但目前整個行業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政策“急剎車”給行業帶來危機;二是非技術性因素推高了國內光伏發電成本;三是光伏產業政策難以滿足我國能源轉型的需要。針對以上問題,我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堅定推動我國能源革命,明確可再生能源方向;二是減免可再生能源稅費;三是推動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聽取了我的匯報后,總書記現場針對性地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回應,他指出,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提出了綠色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我們也提出要推動能源轉型,減少煤炭消費,堅定不移地推進清潔發展。總書記還談到,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他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進行了深入交流,奧巴馬表達了希望中國能夠承擔起更多節能減排的責任。后來,特朗普政府上臺并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為全球氣候治理蒙上了陰影,但是中國依然會信守諾言、說話算話,堅定不移的推進節能減排,推動能源革命,兌現我們在巴黎氣候大會上向全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針對政策對產業的影響,總書記談到,有些政策制定過程中前期調研不夠,沒有充分聽取企業意見,對政策實際影響考慮不周,沒有給企業留出必要的適應調整期。有些政策相互不協調,政策效應同向疊加,或者是工作方式簡單,導致一些初衷是好的政策產生了相反作用。
五、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功經驗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對外開放、對內搞活”這個主旋律一直貫穿始終。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促使了全社會活力的迸發,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四十年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取得了當今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因此,無論是總結過去還是展望未來,從經濟、社會、政治等各個角度看,如何形成更廣泛的民族共識,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投身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當中,都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客觀需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歐元之父”蒙代爾曾經說過,“那些偉大的企業家們,曾經讓歐洲變得強大,讓美國變得強大,也正在讓中國變得強大!”唯有不斷激發市場經濟細胞活力,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還是硬道理”、“發展始終都是硬道理”,才能實現民富與國強,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