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腹地,綿延數里的藍色光伏板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據電站負責人田俊庭介紹,該電站已運營510兆瓦,占地5萬畝,是國內最大地面集中連片光伏電站,通過采用“發電、治沙、種植、養殖、扶貧”一體化復合生態與循環經濟的立體光伏發電模式,有機地將“生態修復、清潔能源建設、精準扶貧”三者結合在一起,實現了“生態效益、商業效益、社會效益”,是國家能源局及當地政府光伏扶貧的樣板工程。
目前,該電站產權、運營權均歸屬億利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億利潔能(600277),“2019年,將再建400兆瓦。近期,已有光伏制造企業、運營發電企業前來洽談合作,目前,多種方案正在論證。但可以肯定,電站在有效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會做好生態修復和扶貧工作。”田俊庭說。
據庫布其沙漠700公里外的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億利集團還投資建設了兩個光伏電站:一是240兆瓦的京張奧運迎賓光伏廊道;二是50兆瓦的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光伏扶貧電站。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億利集團正在通過對近幾年不同地域的光伏發電站運行數據、生態修復數據,以及當地自然環境變化數據等匯總、整理、分析,生成多套因地制宜的“生態修復+光伏”的解決方案。
與生態修復共生
可以說,億利集團是中國乃至世界沙漠治理的“龍頭企業”。30年間,公司積累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堿的種質資源,建成西北最大的種質資源庫;創新“氣流法”植樹等100多項沙漠生態技術和100多種“沙漠生態工藝包”,成功生態修復沙漠土地近970萬畝,讓沙漠形成生態小氣候。在生態環境改善的基礎上,系統化發展“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游、生態光能、生態工業”等“六位一體”的沙漠生態產業體系。走出一條治理荒漠化、整體消除貧困、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整治沙漠土地,綠色產業生態化發展之路。
在庫布其沙漠建設光伏發電站,是充分利用地域比較優勢和最大化利用自然資源的理想之地:太陽能資源豐富,屬于II類地區,年光照時間接近3180小時,年光照總量接近6000MJ/┫,未利用土地廣袤,土地使用成本低廉。更為關鍵的是,項目所處蒙西電網,電力輸送便利。加之,周邊又建有大型工業園區,電力消納有保障。
從建成我國第一座因治沙而批建的110兆瓦生態循環光伏電站,發展到目前510兆瓦整體運營,相繼成為內蒙古“林光互補”綜合治沙產業示范基地、科技部“沙漠新能源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億利始終將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修復、產業扶貧共抓并舉。“電站還因此獲得了不錯的經濟附加值”田俊庭說,“通過將光伏板挑高建設,實現了板間散養雞、羊等禽畜,板下種植沙生植物。光伏板遮風遮蔭,促進植物生長,也為禽畜提供庇護,禽畜的糞便更是改良土壤的有機肥料。”
先進技術儲備
目前,億利已經積累了大量詳實的光伏技術實證、自然環境、土壤生態修復等大數據,還有因地制宜提升單位土地經濟附加值的方法。
田俊庭帶領記者在現場參觀了多項位列“超級領跑者計劃”目錄的先進技術。在光伏“矩陣”旁,還矗立了一個顯示大屏:每一組技術參數和節能減排數據均清晰可見:當日及總發電量、單晶雙面、高聚光總發電量、節約標煤、減排粉塵、減排二氧化碳、減排二氧化硫、減排氮氧化物等。“通過對光伏系統及組件的野外測試和運行數據監測,我們對單晶雙面組件、單軸、雙軸跟蹤系統等技術,在不同環境下的運用效果非常清楚。例如,在沙漠土地修復前后(沙地和綠地),單晶雙面組件的背面組件增效比率就不同。不同的土壤條件和自然環境,在選擇養殖和種植品種上,也有了可參考的依據”。
記者在現場看到,電站占地5萬畝,但負責日常運營人員不足50人。“如何實現對上百萬塊光伏板的巡檢和清洗?地表植被如何養護?”對于記者的疑惑,田俊庭給出答案:充分運用新技術、新產品,對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根本性改變,實現現代化和平臺化管理,從而有效提高電站運行質量,還有就是對當地貧困人口進行培訓后“分產到戶”。
據介紹,由億利自主開發的“智慧能源云平臺”,已經實現了遠程實時監測。“云平臺”通過對物聯網和互聯網采集的電網、光伏電站、儲能、地理環境監測和氣象等信息,結合現場智能巡檢無人機攜帶紅外光熱成像儀產生的數據,進行大數據交互、分析,能夠實時掌握電站全部光伏板的運行狀態。根據這些數據,分析光伏系統從匯流、逆變、箱變再到升壓站整個過程的損耗,由此可以快速定位故障和系統存在的問題。如果發現運行故障,平臺管理員就會向電站檢修人員發出智能工單,進行現場維修和維護。
例如,當智能光伏無人機檢測到光伏板存在污垢或熱斑,“云平臺”會向對應陣列的智能清潔機器人發出清洗指令,實現光伏板的自動清潔。數據顯示,采用智能機器人清洗光伏板,可以有效降低電站運營成本,并提升發電量5%-10%;采用智能光伏無人機巡檢,也大幅縮減了電站巡檢人數及時間,節省人力運維成本。“以100兆瓦光伏電站為例,此前人工巡檢一次,6名全職員工需要3個月時間;現在采用無人機巡檢,僅需要一周時間即可完成。目前,僅有搭建在不平整地帶的光伏板實施人工清洗。”項目負責人對記者說。
此外,億利開發的太陽能智能灌溉系統在庫布其阿木古龍甘草基地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從項目運行數據看,相比傳統灌溉省工50~80%、節水80%左右、節電85%左右、增產20~200%。項目負責人對記者說:首先,系統集成光伏發電、儲能、人工智能控制、水土環境檢測、物聯網平臺等技術,結合當地氣象數據、水土溫濕、土壤特征、植物特征等自然環境數據進行自動綜合識別,有計劃性的定量、定時控制灌溉用水指令,保證系統最終實現植物的灌溉用水高效利用;其次,選擇采用適合植物生長特點的管網布置和灌溉方式。兩者結合就能讓土壤內部水、肥、氣、熱經常保持在適宜于作物生長的良好狀況。
可復制的再生能源
有了大數據和技術儲備做抓手,億利光伏產業開始謀求“走出去”,載體就是生態修復。
2014年,億利集團與河北省張家口市政府簽訂“崇禮申奧綠化工程”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億利集團負責北京至張家口沿線荒山荒坡的生態修復。同時,針對沿線破損山體、廢棄工礦、雨水沖刷溝壑等地,興建奧運迎賓光伏廊道,通過“林光互補”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此外,億利集團還在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建設扶貧光伏發電站,收入用于扶貧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通過挑高3米架設光伏板,擴大板件作業區,實施機械化種養殖,給當地人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視察該項目后表示:“希望把這種切實可行的事抓緊做起來”。
億利集團除了自建經營光伏發電站外,還充分利用生態退化地區修復土地,以“平臺+插頭”的經營模式,引入正泰集團、中廣核等業內知名電力企業合作共建、共贏。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扶貧攻堅進程加快,地處偏遠荒漠化地區的生態修復和扶貧工作是兩塊“硬骨頭”。目前,億利集團已經在渾善達克、烏蘭布和、騰格里、塔克拉瑪干、青藏高原等我國西部幾大荒漠化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布局生態修復業務,下一步是否會與生態光伏發電站相結合已成為最大看點。
“在沒有電力輸送的偏遠地區實施生態修復,如果通過搭建一體化循環經濟光伏發電站,利用光伏所發電力,實現提水儲能、智慧節水灌溉,完全可以實現把西部豐富的陽光轉化成清潔能源,用于生態修復所需”相關專家對記者說,“光伏治沙還可以讓生物修復法有1+1>2的功效:光伏板遮光擋風,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有效降低了風速,給種養殖產業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也有效地降低了沙漠土地的治理成本,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更是產業扶貧的好辦法”。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