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從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了解到,我國新類型鋰礦找礦及成礦理論取得重大突破,并在云南滇中發現一個世界級的鋰資源基地。據預測,這個基地鋰資源量超過500萬噸。
我國目前屬于鋰資源進口國,2011年至2015年對外依存度達到80%,尋找新的鋰資源已成為當務之急。為此,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稀散礦產資源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溫漢捷研究員提出了“碳酸鹽粘土型鋰礦床”的新礦床類型和成礦新模式。
根據新建立的成礦模型,課題組在云南滇中盆地發現了一個潛在的巨型鋰資源基地,礦體富集于下二疊統倒石頭組內,為一套“陸緣—濱海”相沉積巖層。項目組在此區域圈定的兩個靶區實施了科研示范性勘查。工程勘查結果表明,此區域富鋰礦層分布穩定,厚度約為2至16米,氧化鋰品位0.10%—1.02%,平均品位0.30%,在7.2平方公里的科研示范區范圍內共獲得氧化鋰資源量約34萬噸,達超大型規模。專家們預測,滇中地區鋰資源量超過500萬噸,將形成一個世界級的鋰資源基地。
該項目已于5月30日至31日在昆明理工大學通過中期評估和現場檢查。據介紹,由于其他地區尚有規模巨大的碳酸鹽巖型粘土巖,因此碳酸鹽粘土型鋰資源在我國具有廣闊的前景。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