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記者從青海“綠電15日”暨“綠電指數”新聞發布會上獲悉,6月9日,青海啟動連續15天360小時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所有用電均來自水、太陽能以及風力發電產生的清潔能源,期間實現青海全省用電零排放。
首開國內一省全清潔能源供電之先河,并有望刷新自己去年的世界清潔供電紀錄,青海底氣何在?
技術、機制做支撐讓綠電嘗試成為可能
“國網青海電力已連續三年開展全清潔能源供電實踐,技術支撐和機制創新是此次青海全部清潔能源供電長達15天的保證。”國網青海電力董事長、黨委書記董天仁告訴記者,“綠電15日”是基于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在青海的創新實踐。
據了解,為解決好新能源高占比帶來的調峰問題,“綠電15日”期間,青海電網在試點開展共享儲能市場化交易基礎之上,還利用共享儲能為新能源提供調峰服務,預計擴大午間時段光伏消納電量150萬千瓦時。為調動需求響應,省內157萬千瓦負荷參與峰谷時間段互換“綠色套餐”活動,讓用戶夜間生產安排到風光大發的白天,預計日增加光伏消納電量110萬千瓦時。此外,在三江源采暖季末期首次嘗試了為期一個月的清潔取暖“綠色套餐”,利用蓄熱電鍋爐作為儲能資源參與電網調峰,與光伏棄電量聯動直供,可減少光伏棄電158萬千瓦時,為取暖客戶降低用暖成本17萬元。
為什么是青海?優越的資源能源稟賦是青海全部清潔能源供電長達15天的又一“底氣”。青海省能源局副局長獨金萍告訴記者,2018年青海省獲批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截至今年5月底,青海全省電源裝機達到2975萬千瓦,其中水電、火電、太陽能、風電占比為40%、13%、35%、12%,清潔能源占比達87%以上。
源網荷多方“助攻”
“綠電15日”,不是青海省首次進行全清潔能源供電實踐。在此之前,青海已經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進行了“綠電7日”“綠電9日”的嘗試。
綠電時間的延長,帶來的難度不僅僅是時間的增加。國網青海電力總經理祁太元坦言,在新能源大規模集中快速發展的同時,青海電網在清潔能源消納上主要面臨“三難三不足”的挑戰,這也是青海全清潔能源供電的最大難題。“三難”即通道不足導致外送難、新能源不穩定導致調控難、夏季新能源大發導致消納難;“三不足”即青海西部地區電壓支撐不足、市場機制不足和各方參與共享不足。問題重重,如何才能保證連續15天、長達360小時不間斷的清潔能源供電?
祁太元進一步介紹,“綠電”期間將通過大電網實現全網統一調度和跨省跨區交易,開展水、風、光多能互補協調控制,保障全清潔能源供電順利實施。“綠電”期間增加水庫出庫流量,龍羊峽、拉西瓦、李家峽、公伯峽等裝機百萬千瓦級水電站,以及眾多光伏電站、風電站齊參與,成為電網調峰調頻的主力。新能源最大出力680萬千瓦,占午間全部負荷的85%,新能源日最大發電量7800萬千瓦時,較“綠電9日”增加47%。
活動期間將火電出力降低至電網安全約束要求的最小值,只在電壓支撐最薄弱的北部電網保留20萬千瓦,僅占全網發電出力的2%且電力全部外送,為新能源消納騰出更多空間。期間青海富余發電量全部通過市場化交易方式實現外送,預計累計外送富余電量11億千瓦時。
面對記者關于“綠電”在將來是否會在時間上的繼續拓展,是否會實踐“綠電1個月”或“綠電半年”的問題,國網青海電力調控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百分百“綠電”目前并不具備長期可行的條件。“綠電”之所以選擇在夏季,黃河水電大發是重要原因之一。夏季豐水期一過,黃河水電小的情況下,青海就進入了季節性缺電時期,冬季省內的火電還是要大量開機。
首發“綠電指數”有望全國推廣
“在三年的全清潔能源供電實踐中,我們也發現單一時間維度難以準確評價清潔能源高質量的發展水平。”董天仁表示,需要建立一整套內涵更豐富、反映更全面的綠電評價標準,系統、規范、科學地量化評價綠電發展水平,更好地服務清潔能源發展。為此,國網青海電力聯合國內頂尖科研機構,研究探索構建了“綠電指數”評價體系。
此次新聞發布會上,國網青海電力首次發布了“綠電指數”。該指數綜合反映綠色電力發展總體水平,涵蓋電力生產、傳輸、消費全過程。具體包括1個一級指標、3個二級指標和31個三級指標。一級指標,即“綠電指數”,綜合評價電力清潔化程度,綠電指數越高代表電力越清潔。二級指標對應電力生產、傳輸、消費三個環節,確定為“綠電開發”“綠能共享”“綠色生活”三個指標。三級指標從綠色電力發展情況、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消納水平、電網傳輸效率和配置能力、技術進步、各類排放情況等多個維度對綠色電力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進行綜合測評。
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青海在綠電開發和綠能共享方面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綠色生活方面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祁太元解釋稱,這主要是因為青海經濟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單位GDP能耗偏高,電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青海電力方面指出,和“綠電15日”一樣,綠電指數也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在青海較好的實踐。“綠電指數從一開始就按照標準的體系來設計和構建,由于指標體系構架的系統性、指標選擇和計算方法的科學性,專家評審認為其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綠電指數對社會開放,期待應用到更廣的能源領域并接受社會的考驗。未來,將不斷完善綠電指數指標體系的計算模型,推動形成常態化科學評價機制。”董天仁表示。(■本報實習記者齊琛?)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