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樹森 //中國海裝工程技術公司海上運維中心副總經理
//家鄉接近黃土高原的他,卻與大海有著不解之緣,在同事吐得七葷八素的時候,他竟然從不暈船,與中國海上風電事業有著不解之緣。
“現在的風速在5米/秒左右”。
4月18日上午11時,江蘇如東洋口港,遠處薄霧中的中國海裝5兆瓦風機在一下一下堅定地轉動。
在接近八仙角風電場邊緣的運維船上,溫樹森只瞇起眼睛看了一下,就給出了這個判斷。
登上1-58號風機后,可以看到監控系統的顯示是:4.9米/秒。
渾厚的聲音、黝黑的膚色,很難讓人把溫樹森和90后聯系在一起。
2014年7月,畢業于太原工業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他,入職中國海裝。經歷內蒙古總裝基地的三個月培訓后,他與一座東南沿海的小縣城、一家全球風電行業的領軍者、一個清潔能源的偉大時代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一座小城
溫樹森不暈船,或許是天賦異稟,但練就如風力測速儀般的技能,離不開如東這座沿海小城。
如東縣,在江蘇只能算作一個小城,卻有著多項能源領域的全國第一。
如東洋口港是全國最大液化天然氣(LNG)碼頭。2018年,江蘇洋口港LNG接收站接卸量首次突破650萬噸,天然氣外輸總量達92億立方米,均位居全國已投產21座LNG接收站之首。
在風電行業,盡管如東海上風電資源不是最優,但卻有著中國風電發源地的稱號,與中國海上風電有著不解之緣:不僅有多個不同容量、機型的實驗室,還曾經擁有亞洲最大海上風電場。截至2019年1月1日零時,如東風電全年上網電量40.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這一成績不僅突破當地歷史紀錄,同樣領跑全國。
正是在這里,溫樹森通過參與龍源潮間帶項目、華能八仙角風電場運維等機會,學會了海上風電運維的“十八般武藝”。
與近海風電場相比,潮間帶風電場的維護完全受制于潮位影響。如東屬于正規半日潮海區,每天兩次漲落潮,每天的潮位比前一天推遲40分鐘左右,每個潮位的工作時間約2個小時。為此,溫樹森和同事經常需要早上3點鐘起床,趕著潮位工作,并且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才能確保工作一次到位,迅速完成。
基于目前的運維技術,對于海上風電,用運維人員的話來說,不怕可預測的大風,就怕無法預測的短時極端天氣。
2016年夏日的一天,溫樹森和同事們正在機組工作,上機組前風速為2米/秒,且無多個天氣預測系統均無報警信息,正當大家有條不紊工作時,天氣驟變,機組實測瞬時風速增至28米/秒,還伴隨著暴雨,雖然持續很短天氣就恢復正常,但是這種極端天氣不僅會干擾機組運行,還會對運維人員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脅。
為此,中國海裝海上運維中心依托LiGa大數據平臺,開發了海上運維調度軟件,增加了對實時天氣信息預警推送的模塊,有力保證了海上作業人員的安全。
2018年,八仙角項目中國海裝5兆瓦批量運行取得傲人成績:
在7.3米/秒的年平均風速下,這20臺機組的發電量突破3.2351億千瓦時,年等效滿發小時數近3300小時,可利用率達99%,全場排名第一;
H171-5兆瓦機組年利用小時達3957小時,比同場其他廠家平均值高出近千小時。其出色的運行數據創造了全球風電行業新的世界記錄,并因此獲得中國風能協會頒發的年度最佳機型獎。
工作之余,溫樹森喜歡看書,還喜歡足球、籃球、臺球等運動。在他看來,工作和生活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雖然家鄉遠在千里之外,但現在的通訊技術越來越發達,工作之余和家人聊聊天,和同事一起運動運動或者自己一個人安靜地看看書,都能夠很好地放松自己。
一種精神
人的成長,需要腳踏實地,其成長環境與平臺也同樣重要。
溫樹森所在的中國海裝公司目前排在行業前列。4月17日,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首次發布《全球風電市場-供應側報告》顯示,從裝機量看,中國海裝位列全球前15名榜單。
能夠進入這樣的企業并脫穎而出,除了自身的優秀,努力和拼搏當然不可或缺。剛從學校畢業的溫樹森就立志做一名“知行合一,行勝于言”的實踐者。到公司后,他如饑似渴地學習風機基礎知識,在內蒙總裝基地培訓的三個月里,面對繁重的生產任務,他總是沖鋒在前,在學習裝配知識的同時,不斷總結,為后續進入風場從事售后維護工作積累經驗。
在工程界,通過參與大項目迅速成長起來已經成為一個規律。
潮間帶項目是溫樹森的起點。2018年,為了對新開發的零部件進行驗證,中國海裝公司決定對5兆瓦樣機項目1號機組進行系統改造,這種海上多種大部件同時更換的作業,是海上風電大部件更換作業的新課題,國內外都缺乏相關經驗。同時,由于該項目處于潮間帶,人員出海作業往返受潮汐影響,造成工作時間不規律。
作為項目經理,溫樹森面對工期緊、環境復雜、作業窗期短、安全風險大等不利因素,組織項目人員結合潮汐、風況科學編制現場施工方案,僅用10天就完成了變槳、變頻器系統改造。改造后新的機組配置需要進行低穿測試,溫樹森帶領的中國海裝運維團隊通過合理規劃,實際僅通過3天的準備和7天測試,就完成了低穿測試。這不僅為海上大部件更換作業積累了寶貴經驗,還完善了大部件更換的作業指導書。
華能八仙角項目則是溫樹森的“成名戰”。該項目為20臺5兆瓦風機,也是我國5兆瓦發電機組首次批量運用。在項目調試期間,溫樹森作為調試負責人,合理安排現場調試工作。針對調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他及時找到解決方案,保證調試進度。最終按照業主給出的9月8日的時間節點,圓滿完成了機組調試工作。2017年12月,20臺機組平均可利用率達到了99.57%,業主為此專門發來了表揚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句話是溫樹森的座右銘,在他看來,投身海上風電運維事業,就意味著“風也兼程、雨也兼程”,“在海裝艱苦奮斗的歲月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我期待能夠跟公司一起共創美好未來”。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良好的心態,在培訓結束后僅僅半年,他已經能夠獨立組織完成維修工作,并在后來的實踐中逐漸成長起來。2019年2月,溫樹森擔任了重慶海裝風電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海上運維中心副總經理。
作為海上風電運維中心的一員,溫樹森的狀態代表了大多數風電運維從業者:長期出差,一年出差300天以上, 工作時間不固定,忙的時候恨不得24小時連軸轉。但他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實話實說,這種工作很辛苦,心理壓力也比較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想的話,這種工作模式又鍛煉了自己抓住問題本質,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成長很有幫助。”
這就是溫樹森。他扎根風場,帶領團隊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樹一臺風機、立一個標桿、建一座風場、成一個示范”的海裝精神。
一個時代
對溫樹森而言,專業對口的他,又幸運地趕上了中國乃至世界能源轉型的趨勢。
在世界發展進入清潔時代的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清潔能源應用國,已向國際社會就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例做出莊嚴承諾。
溫樹森認為,作為重要的非水可再生能源,風電對國家能源轉型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隨著陸上風電開發程度的深入,海上風電的大發展也將成為必然。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海上風電第三大國,到2020年建設及建成項目可能超過800萬千瓦,海上風電運維市場潛力可觀。隨著海上風電裝機的增加,平價上網與“競價上網”時代的到來,海上運維團隊必須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海上風電運維相比于陸上風電項目,需要面對極端環境、海洋天氣多變影響以及海上可達性差等問題,這就要求運維系統和團隊,能夠具有遠程分析問題及一次處理的能力。
在溫樹森看來,海上風電運維的痛點在于,當前,海上風機的維護模式仍以定期維護和故障檢修的“被動式運維”為主。從2012年開始,中國海裝開始介入海上風電運維,致力于打造一支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海上運維隊伍,為業主提供智能化的風電運維整體解決方案。中國海裝在重慶總部打造的LiGa大數據平臺,基于內嵌的全場機組健康狀態模型,通過與實際運行數據對比,如果某個參數出現異常,系統會自動作出預測,生成運維工單傳至現場,從而實現預防性維護。
未來,海上風電運維市場格局將呈現整機廠商、風場開發商自有運維公司、專業運維公司共同參與的格局,也會有更多的專業化、智能化海上運維裝備研制推出,如空中維修更換大部件的工裝工具、水下檢測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巡檢、波浪補償棧橋、海上換油裝備等。
同時,也將有更多的深遠海運維模式和裝備出現,以實現運維效率的最大化。如基于“服務作業母船(SOV)”的深遠海運維方案,實現幾十名運維工程師長時間在海上作業生活,可以提供移動倉儲服務、確保運維需求。
經過一線的摸爬滾打,溫樹森對風電運維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運維工作貫穿了風機安裝、調試、并網和運行的全生命周期,中國海裝運維人員應深度參與風機制造、運行等環節,通過與設計、運行環節的互動,促進產業提升。
對于海上風電未來如何實現跨產業協同,運維人員在內的海裝人,也有自己的思考。比如,矗立在深海的風機如何與海洋漁業形成良性互動,也是他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
在每一座風機基礎平臺上,標配的急救箱可以為附近的漁民提供藥品、食品等補給,成為海上應急救援體系的一部分,風電機組的基礎也是天然島礁,將與相關漁業資源形成良性互動。
電影《勇敢的心》的背景音樂love for the princess是溫樹森最喜歡的歌曲,每次聽到這首歌曲,他就會想起電影中威廉·華萊士臨終之前的那句吶喊—freedom,這句話一直激勵著他在生活中要做一個勇士,為自己的信仰和要守護的人拼搏不息、戰勝困難。
90后以及未來的年輕人,無疑比前幾代人具備了真正活出自我的可能和機會。對于如何實現個性化成長與社會擔當的完美融合,溫樹森說:“五四精神就是不屈不撓、憂國憂民、樂于奉獻、敢于斗爭的愛國精神;在新的時代,作為一名青年員工,我們的愛國方式就是努力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天藍水清的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也能夠在工作中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及追求。”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