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1.4萬輛和61.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8.5%和49.6%。
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目前這一產業究竟是什么樣子?
我們的記者日前走訪了一些新能源汽車企業及相關的業內人士進行調研,三問新能源汽車產業,第一問,就從它的技術開始。
第一問:新能源汽車 技術怎么樣?
在上海,這臺剛剛亮相的新電動汽車,配備了500多個傳感器,5G將作為標準配置,全車五大控制系統,都是雙備份。也就是說,某套系統壞了,另外備份的系統還能繼續工作。
不僅是新造車力量,不久前,這家位于北京的傳統車企宣布:投入20多億元建成了圍繞新能源汽車的88個試驗中心。一款新產品需要進行378項整車試驗、4700多項零部件試驗。
北汽集團董事長 徐和誼:代表了中國汽車行業在發展新能源這方面,我們的投入,我們的實力,我們要想在一個行業真正做到世界領先,那么必須在基礎的工作上,基礎的投入上實打實做好自己的工作。
位于廣州的這家車企展示了第二代純電動汽車專屬平臺,高性能電池系統包括第四代溫度控制等領先技術。除此之外,三合一電驅動技術也十分有優勢。
廣汽新能源總經理 古惠南:電池,電機,電控插件三合一的技術,它的優勢就是輕量化、小型化、扭矩更大、動力更大、同時它的電耗更低。
答:新能源汽車 技術規模全球領先
記者對多位業內權威人士進行了采訪,他們有這樣一個共識: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產業規模上,在全球都是領先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歐陽明高:比如說電動汽車最核心的技術當然就是電池,60%以上的技術都在電池上。鋰離子電池十年來,比能量從100瓦時每公斤,升高到300瓦時每公斤。那么成本從五塊錢,降低到了一塊錢,也就是說這個過程中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那么這個革命性變化的機遇中國抓住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 董揚:我覺得中國新能源汽車,現在可以算是中國制造的一張新名片。現在中國的電池生產、電機生產很多方面都在世界上,有些按數量排到前列,那么(技術)水平也接近最先進水平。
第二問:新能源汽車 產能是否過剩?
記者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了解到,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27萬輛。以12月份21.4萬輛產量計算,中國新能源汽車至少有超過250萬輛的產能,這是否存在產能過剩呢?
記者了解到,全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廠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北京、湖北等十個主要省市。這些地方在建及已經建成的工廠數量少則十多個,多則數十個。有業內人士擔心,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存在產能過剩,容易形成散、小、亂的風險。
江蘇是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廠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新工廠主要采取自建和代工兩種模式。位于南京還在建設中的這家新能源汽車工廠,為了保證產品品質,企業采取自建的方式,今年年底前,將下線首款量產車,內飾配備了48英寸曲面屏幕,這在汽車行業內是全球首創。
拜騰汽車首席事務官 丁清芬:我們的規劃產能是30萬輛,但是我們在首批只用了10萬輛。我們想先做一些嘗試,做一些測試,這樣我們的投入也會更加少一些。
而這家位于江蘇鹽城的新能源汽車工廠,是利用其他傳統整車廠閑置產能改造生產的。
華人運通創始人 丁磊:無論從國家來看,從政府來看,(都要)把老的落后的產能,轉型升級替換成能夠造新能源車的產能。
答:打造高品質產品 防范產能過剩
在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看來,新工廠不管是自建還是代工的模式,最核心的問題是要造出高品質、技術領先的產品。目前江蘇省新能源整車新建的項目有12家,投產的項目23家,和全國其他新能源汽車生產集中的地區一樣,已經在防范產能過剩的風險。
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產業政策處處長 盧載貴:那么下一步,特別是通過兼并重組和產能的合作,來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集聚區,來提升產業的發展質量。
第三問:新能源汽車 中外合作新高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下調了年初對于2019年汽車銷量的預判,與傳統汽車銷售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能源汽車銷量將保持兩位數增長。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對外不斷擴大開放,這是否會形成中外合作的新高地?
中汽協預計,2019年汽車銷量為2668萬輛左右,比年初預計的2800萬輛同比下滑5%。而新能源汽車2019年預計銷售15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19.4%左右。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 董揚:新能源汽車數量肯定會增加,快于傳統汽車。應該說去年我們新能源汽車占到整個新車銷售的4%,那么明后年,我們(或將)達到10%,再過幾年(或將)達到20%。
據統計,從2009年開始,我國先后出臺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共60余項。早期制定的新能源補貼政策是普惠性政策,意在培育新能源汽車市場。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我國已經連續四年居世界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首位,規模保有量占全球50%。
市場不斷擴大,中國也在汽車領域加大了對外開放的路線圖: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
答:跨國車企加大在中國的投資與合作
記者注意到,跨國車企正逐漸加大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資與合作。在充電領域,德國大眾日前在江蘇與中國的一汽、江淮等新成立合資公司,將推出大功率快速充電樁。
開邁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蘇偉銘:基本400公里續航里程的車型,15分鐘基本上就能充好。
而在核心技術領域,豐田與比亞迪(54.390, -1.34, -2.40%)日前也達成合作,將聯合開發電動汽車及所需的動力電池,預計2025年前投放中國市場。2019年以來,豐田、日產、本田、寶馬等傳統跨國車企,開始大踏步進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并將純電動作為重點發展領域。跨國車企巨頭如此一致的行動,折射出他們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樂觀預判。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