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電力行業將進入增長模式轉型與產業優化期。
一、用電方式轉型:負荷增速高于電量增速的趨勢和不斷增大的峰谷差使得傳統的重電源輕使用的電力發展模式不再適用,需求側管理及儲能技術有望超速發展。
二、電源結構轉型:發電側有望改善依賴火電的格局,進入由核電風電等領銜以固定成本替代燃料成本的發展階段,逐步優化電源結構。短期看好風電組件及核電設備公司,中期看好水電企業盈利上升,長期關注核電運營成本優勢。
三、電網建設轉型:特高壓與智能電網的同步推進將有利于逐步減小地區間差異,使得現有裝機利用效率在電網配置中得到優化。關注技術領先的電網設備公司和智能電網相關公司,以及可能受益于跨省輸電量增長的電力企業。
經濟轉型改變負荷曲線,新建電廠不再是唯一最佳選擇,需求側管理刻不容緩。過去三年,中國最高負荷增速超過了電量增速。隨著經濟轉型,城市化進程加快,非工業用電占比不斷提升,這一趨勢將更加明顯。未來十年,我們預計中國用電量年增6-8%,而最高負荷可能年增9-11%。由于峰荷持續時間短,以傳統新建電廠方式應對,不可避免出現平均利用小時的下降。而用戶端管理,分布式電源,和儲能技術等等的大量應用將是未來成本最低的解決方案。電源建設之外的投資空間巨大,關注節能,能源合同管理,智能電表,抽水蓄能,冰蓄冷等相關公司。
電源多元化意義重大,不僅在于減排需求,更在于逐步以固定成本替代燃料成本的轉變。中國未來十年裝機總體年增速預計6%,年平均投資5千億元。其中太陽能年增56%,核電年增23%,風電年增17%,而水電火電年增5%。
如能合理控制未來火電裝機,火電利用小時有望緩步回升;隨著煤炭產能及鐵路運力的釋放,火電盈利狀況有望逐漸企穩。我們測算如果新增水電、核電及風電到位,已可基本滿足一次能源15%來自非化石能源的目標。我們更看好中國電源結構由固定成本替代可變成本的轉變,利于發揮中國單機資本投資的低價優勢,免受燃料成本變動制約。
短期看好上游風電核電設備組件生產商,中期看好水電盈利上升潛力,長期看好核電運營收益增長。火電仍是發電主流,我們看好電廠分布在高點火價差地區且機組利用小時高的發電商,如華潤電力,粵電力A,和申能股份。我們認為水電核電風電將是未來非化石能源的主流。風電產業鏈發展迅速,技術相對成熟,但風電入網有賴于電網建設的推進,風機供應商競爭激烈,風電運營商投資收益不明朗,我們短期看好風電上游組件供應商如中國高速傳動。
水電方面,短期看好長江電力的盈利穩定性,未來隨著直供電的推動,水火打包使得水電上網電價向上空間最大,盈利水平有望提升。長期我們看好核電運營商低成本,高利用小時,及零排放的優勢。另外,光熱發電值得關注。
改善電力供需,優化地區配置,特高壓與智能電網缺一不可。資源與負荷分布的不對稱,使得特高壓輸電的發展迫在眉睫。而需求側管理的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并網,以及復雜電網的自動化都需要智能電網的支持。未來中國長距離輸電能力年增速將超過10%,大于電源裝機6%的增速。西北煤電及西南水電公司有望隨著跨區跨省輸電量的增加而受益。建議關注技術領先的電網設備公司和智能電網相關上市公司。
電力體制改革不應操之過急,在系統不斷建設優化的過程中逐步推進應是最佳選擇。電力改革的長遠目標為發電與售電端的充分競爭,和電網的無歧視公平接入。目前廠網已分開,但購輸配售分開遲遲不能破題,電力買家單一。
我們認為中國電力改革不妨先由用電側入手,一方面調整零售價格,引導電力消費方式;另一方面利用直供電試點培育多買家,同時推進電網建設。當前的差別化電價和可能出臺的居民階梯電價是政策制訂者將電改由發電側引向用電側的信號。我們看好未來幾年以直供電試點培育多買家電力市場,帶動上網電價水火同價的實現,和輸配電價的逐漸理順。長期來看,上網電價,輸配電價,零售電價有望隨著系統的建設,逐漸反映電力資源的真實成本。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