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新能源
  • 地熱
  • 公示!地熱資源勘查項目成果入選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公示!地熱資源勘查項目成果入選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9-12-18 10:06:10 地熱能資訊

近日,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網站公布了《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關于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提名項目的公示》。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關于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的通知》國科獎字〔2019〕38號要求,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等單位聯合完成的擬提名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理論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19年12月16日至2019年12月23日。本微信摘編如下:

成果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理論技術創新與應用

推薦獎種: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主要完成單位依次排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吉林大學、中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東華理工大學、浙江陸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依次排名:

王貴玲、藺文靜、張延軍、趙豐年、張薇、孫占學、馬峰、劉志明、劉彥廣、夏驚濤

推薦等級:二等獎

推薦單位:自然資源部

成果簡介

地熱資源儲量大、分布廣,是極具潛力的戰略性可再生能源。由于地熱勘查開發技術難度大,關鍵技術主要掌握在歐美等少數發達國家,而我國地質構造復雜、地熱成因類型多樣,尚處于理論認識階段,地熱資源分布格局認識不清,缺乏地熱資源精準探測、動態評價和規模化開發利用技術。為此,在“863”計劃、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等項目資助下,突破地熱資源勘查開發重大技術難題,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

1、提出了地熱資源的成藏與找礦預測理論。闡明了水熱型和干熱巖型“同源共生-殼幔生熱-構造聚熱”的地熱資源成藏機理,揭示了我國地熱資源賦存規律,提出7種水熱型和4種干熱巖型地熱資源成因模式,明確了我國地熱資源找礦方向。

2、地熱資源精準探測、動態評價、規模化開發技術新突破。研發了電磁法—地球化學耦合探測、靶區定位、采灌均衡地熱資源評價、區域淺層地質體熱交換能力評價、無壓回灌、中低溫地熱資源規模化開發利用技術。

3、搭建了地熱資源開發平臺。發明了干熱巖壓裂原位換熱實驗室模擬系統、干熱巖壓裂高壓提高采收率實驗室模擬裝置、干熱巖多循環加熱系統、單管超級熱傳導裝置,為深部地熱資源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

4、構建了完備的地熱勘查開發標準化體系。制定了19項國家能源行業標準,規范和引領了地熱產業的發展方向。

成果意義

應用該項目成果,基本摸清了我國地熱資源底數,支撐了國家“十三五”地熱規劃及地熱白皮書的制定,地熱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累計探獲103處大中型地熱田和3處優質干熱巖體,單井產能巨大,支撐了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等國家重點工程清潔供暖,僅京津冀地區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新增1.8億m²,新增銷售額16.5億元,節約成本2.6億元,節約標煤507萬噸,減排CO2約1216萬噸。

項目成果使我國地熱勘查理論技術得到全面提高和升華,突破傳統地熱勘查評價技術理論的約束,提升了我國在地熱領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為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減排、保護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提升國家能源與社會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現實意義。

人物貢獻

王貴玲(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對本項目主要科技創新的貢獻:負責項目總體組織實施工作,研發了干熱巖靶區優選技術,圈定了干熱巖靶區,探獲優質干熱巖體,提出了地熱資源探測新理論,構建了地熱資源勘查評價技術方法以、不同氣候帶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技術,研發了地熱資源規模化開發設計方案,形成了示范和推廣應用。

藺文靜(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對本項目主要科技創新的貢獻:提出了高放射性花崗巖分布區高溫地熱資源成因的“三元聚熱”成藏模式,建立了華南火成巖區等地熱資源找礦的地熱地質學指標體系,圈定了多個干熱巖型地熱資源勘查開發靶區,實施了我國東南沿海首個干熱巖科學鉆探,取得了我國東南沿海高溫地熱資源勘查突破。

張延軍(吉林大學)

對本項目主要科技創新的貢獻:作為項目主要參加人進行地熱干熱巖人工壓裂技術工藝及裂隙發育控制技術研究,研發實驗室大尺寸三軸水力壓裂設備,開發干熱巖多循環加熱系統,并建立了干熱巖實驗平臺;以松遼盆地徐家圍子場區為基礎,開展了壓裂工藝改造與取熱動態模擬,初步對研究場地熱儲資源進行動態評估。

趙豐年(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

對本項目主要科技創新的貢獻:主持制訂了地熱能勘探與資源評價、地熱資源開發與鉆完井工程、地熱供暖、地熱發電與地熱資源保護等專業標準,研究制訂了第一版國家地熱能技術標準體系,這些標準為地熱能的勘探開發與應用提供了標準技術依據;開創了地熱回灌認證工作,為地熱能的科學開發提供了評價體系;在地熱行業組織指導實施了12個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工作,所做的地熱能標準化技術的推廣應用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發揮了規范和引領作用。

張薇(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對本項目主要科技創新的貢獻:完成主要沉積盆地地熱資源調查,揭示了地熱資源成因機制,提出了多種成因模式,開展了地熱資源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研究,提出了淺層地熱、水熱型地熱資源評價技術,開展了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示范研究,提出了“獻縣模式”。

孫占學(東華理工大學)

對本項目主要科技創新的貢獻:主持我國華東南地區等典型地熱區放射性生熱元素、前緣暈元素和放射性氣體元素地球化學與地熱成因及其與鈾礦化關系的相關研究,甄別了氮型與二氧化碳型溫泉的水文地球化學特征,探討了不同類型溫泉的成因機制,為地熱資源的勘查與開發提供了地球化學依據。

馬峰(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對本項目主要科技創新的貢獻:構建了地熱資源熱結構模型,編制了《干熱巖地質勘查技術要求》,主導編制了全國酸性巖體分布圖、控熱構造分布圖、居里面埋深等值線圖,提出了華南、東北等地區干熱巖型地熱靶區選址的指標體系,優選我國華南地區干熱巖資源靶區。

劉志明(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對本項目主要科技創新的貢獻:參與構建了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技術體系,研發了區域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技術,編制了《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規范》,評價了全國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潛力。參與發現了我國不同氣候帶巖體熱物性空間分布差異規律,揭示了淺層地熱能熱交換影響因素及熱能聚散機制,提出了淺層地熱能適宜性評價方法,開展了地熱資源勘查評價技術研發,提出了地熱資源探測技術理論。

劉彥廣(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對本項目主要科技創新的貢獻:完成青藏高原、華南地區、華北地區地熱資源地質調查和數據分析,提出了多種地熱資源成藏機制,研發了多項地熱資源探測技術,提出了干熱巖成藏模式,研發了干熱巖室內模擬裝置,提出了地熱資源綜合梯級利用優化設計方案和“獻縣模式”,開展了技術示范應用。

夏驚濤(浙江陸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對本項目主要科技創新的貢獻:提出了多項淺層地熱高效利用技術思路,發明了地下土壤熱物性測試儀,研制了適用于地源熱泵系統雙U型地埋管的管卡設備、灌漿方法和大型地源熱泵系統地下溫度場實時監測控制技術,為嚴寒地區淺層地熱能開發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攻克工程實際科技難題,并應用到示范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后,直接推廣應用到市場,為項目成果推廣應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記者了解,前不久,根據《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9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推薦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辦函〔2019〕1735號)要求,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吉林大學、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東華理工大學、浙江陸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理論技術創新與應用”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完成的“沈陽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祝賀他們!!!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地熱資源,勘查項目,科學技術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