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獲悉,盡管2019年我國儲能產業增速有所放緩,但整體上仍維持了穩步增長。隨著成本的持續下降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儲能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應用日益增長,“儲能+光伏”或將成為未來儲能的主要發展模式之一,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根據CNESA全球儲能項目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規模為183.1GW,同比增長1.2%。其中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約8.22GW,新增裝機1.59GW,同比增長24%,較2018年304.6%的高增長有所回落,但仍然維持了前幾年全球儲能市場平衡發展的態勢。國內方面,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2.2GW,同比增長3.2%。其中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1592.3MW,新增裝機約520MW,同比增長48.4%,增速較2018年464.4%的激增有明顯下降,但整個儲能產業仍處在穩步增長的軌道上。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預計,隨著各類儲能技術成本的持續走低及其應用在全領域鋪開,未來幾年國內電化學儲能市場規模還將大幅增長。預計到2020年底,國內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將達到2.83GW;之后隨著電改的推進和新的應用增長點不斷出現,市場需求也趨于剛性,預計到2023年底,國內電化學儲能市場規模有望接近20GW。
對于未來全球儲能規模,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預測,到2030年,基準場景下,全球固定式儲能電站容量將達到100-167GWh,理想場景下將達到181-421 GWh。“無論哪一種場景,應用于光伏電量時移的儲能裝機容量占比都是最大的,光儲模式應該會成為儲能未來的主要發展模式之一。”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俞振華說。
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光儲事業部副總裁張顯立表示,隨著裝機規模的不斷擴大,光伏發電隨機性、間歇性的特點對電網的穩定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出現了如發電曲線和負荷曲線不匹配、電網電壓頻率波動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會對光伏大規模應用帶來不利影響,甚至會嚴重制約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因此,要更加關注電網側的問題和需求,使光伏電站真正從適應電網走向支撐電網,結合儲能系統的應用,實現友好地接入電網?;谶@樣的背景,“光伏+儲能”成為了一種新的應用趨勢。
近年來,我國光儲市場發展較快。隨著對儲能的理解和認識逐步加深,以及對儲能為光伏電站帶來的價值的進一步認同,2019年包括黃河水電、魯能集團、協和新能源等多家新能源企業開始進入儲能領域。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投運的、與光伏相配套的儲能項目累積裝機規模達到290.4MW,同比增長12%。其中,集中式光儲主要是儲能與“三北”地區的大型光伏電站相結合,占光儲項目總規模的56%;分布式光儲占比為44%,其中最多的是偏遠地區儲能,在分布式光儲中占比達47%,其他分布式光儲應用場景還包括工業儲能、海島儲能等。
俞振華表示:“從地域分布看,集中式光儲項目大部分在青海,青海項目在整個集中式光儲項目規模中的占比達52%,這跟青海可再生能源比例較高的能源結構有關;此外,青海在2019年建立了共享儲能這一創新模式,也推動了青海儲能項目的發展。”據了解,相比傳統的儲能電站,共享儲能模式投資主體靈活,它服務于多個存在棄風棄光問題的可再生能源場站,在棄風棄光時段存電,非棄風棄光時段給電網放電,然后和新能源場站業主進行收益分成。
展望未來國內光儲商業化發展趨勢,俞振華指出,我國光儲的發展趨勢同光伏的發展趨勢直接相關:最早光伏依靠政策補貼,通過儲能峰谷差價節省電費;隨著光伏傾向自發自用,開始有一些“分布式光伏+儲能”的促進就地消納的模式和項目;未來,光儲將會全面進入電力市場,通過光儲規避高電價,參與輔助服務市場和電力市場交易,實現光儲供電以降低用電成本。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劉為分析指出,從現有的應用來看,儲能可以有效地平抑光伏、風電的出力波動性,提升電能質量,通過實現抑峰填谷,減少棄風棄光,獲得增發的收益;在市場機制相對完善的區域,還可以參與調峰調頻,增加服務收入;另外還可以實現黑啟動、無功調節、備用等多種服務,在緊急情況下作為電網的支撐點,提升電網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目前在安徽、江蘇等地,無論是電網公司還是地方能監部門,都在為鼓勵可再生能源場站配備儲能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從新的領域應用來看,儲能可以增強分布式發電電力交易的市場性,對于隔墻售電、虛擬電廠等項目的運行和實現盈利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隨著可再生能源并網比例的不斷提高,儲能應用由原來的“錦上添花”變成了“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儲能也因此將獲得更大的需求、更廣泛的應用和更多的政策支持。
“總的來說,儲能對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受到公認的。無論是發展前景,還是具體商業模式,都有很多的機會。但也要認識到,無論是光伏、風電,還是儲能,在電力領域仍然還是‘新兵’的角色,雖然發展潛力巨大,但是發展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還需要市場機制的持續完善以及政策的持續支持。”劉為說。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