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油氣
  • 綜合
  • 浙江自貿區萬億級油氣產業集群“油光異彩”

浙江自貿區萬億級油氣產業集群“油光異彩”

2020-05-19 08:18:32 中國石化新聞網   作者: 洪恒飛 黃 波  

伴著鳴笛聲,由浙江舟山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首艘船用燃料油專用供應船“潤吉1號”順利下水駛向大海……

“它的設計既參照其他國家加油港的供油船特點,也結合了浙江自貿試驗區(以下簡稱浙江自貿區)‘一船多供’的特色。”近日,在“潤吉1號”出海儀式現場,舟山國際海事服務基地負責人介紹說。

全國首創“舟山船型”專業供油船、完善供油物流體系,是浙江自貿區以油氣全產業鏈為核心的創新實踐內容之一。自2017年在舟山掛牌成立,浙江自貿區“從無到有”聚集萬億級油氣產業集群,海事服務能力持續提升,3年來累計形成特色制度創新成果116項,其中27項在全國復制推廣。

開放窗口:與世界油氣巨頭企業深度對接

“舟山綠色石化基地項目是自貿區打造油氣全產業鏈的重要依托工程,建成后將輻射長三角地區、促進國內相關石化產品降價。”舟山綠色石化基地管委會副主任程致高告訴記者,項目一期于去年年底全面投產,已形成了2000萬噸/年的煉化能力。

隨著舟山綠色石化基地項目的持續開發,一批世界油氣巨頭企業也將與之展開深度對接。

因世界油商大會結緣舟山,全球最大大宗商品交易商之一的嘉能可集團,已同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合資設立浙江石油貿易有限公司,順利開展了原油、成品油、燃料油、LNG(液化天然氣)貿易等業務,2019年完成原油成品油貿易超500萬噸。

“浙江自貿區是國內油氣商面向世界的窗口,也是國際油氣企業走進中國的大門。”嘉能可亞洲董事總經理郭進展表示,未來中國能源需求尤其是LNG消費增長空間巨大,公司還準備在舟山綠色石化基地啟動下游資產投資。

此外,浙江自貿區一直致力于推進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建設,立下1億噸儲備能力的目標布局國際油氣儲運基地,已建有油品儲罐3100萬方(2790萬噸),其中原油罐2300萬方,汽油、柴油等成品油罐800萬方,基本建成全國最大的油氣儲備基地。

一船多能:打造“一站式”綜合海事服務

3月25日,在浙江自貿區舟山港條帚門外錨地,一艘大型原油船進行了幾乎滿艙加油的補給,這是舟山港截至目前最大的單次低硫船用燃料油供應。

不難理解,原油船途經各個國際港口,但凡選擇進行燃油補給,勢必會“貨比三家”。3年來,浙江自貿區以燃料油加注為突破口,在投資、通關、貿易交易、事中事后監管等全領域創造了眾多全國首創的經驗做法,為建設國際保稅船用燃料油供應中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船舶加油業務,也是為了推動海事服務產業集聚,以期建設千億級海事服務產業集群。”舟山市國際海事服務基地建設指揮部綜合辦副主任王欣說,自貿區對標國際通行做法,正加快形成“一站式”綜合海事服務生態鏈。

船舶進出境通關時間從16小時壓縮到2小時、企業準備申報到準予提貨時間由原來的4小時縮短至1分28秒……2017年起,浙江自貿區啟動應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施無紙化“兩步申報”等多項改革,簡化船舶申報手續,提高口岸跨境貿易效率,相關舉措通過江海聯運惠及長江沿線地區,被國家口岸辦以“舟山樣板”推廣到全國。

王欣表示,基地還將通過涉海、涉船、涉港數據匯集,促進與長江沿線口岸部門、港口等信息互聯共享,形成長江經濟帶“國際貿易+海事服務”全程信息化鏈條,推動浙江自貿試驗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向區域化、國際化、智能化發展。

縱深探索:政策愈加開放紅利不斷釋放

3年來,浙江自貿區聚焦建設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持續開展油氣領域改革開放的縱深探索,政策紅利正加快釋放。

國際海事服務組織決定自2020年1月起對國際航行船舶實施低硫排放標準,浙江自貿區推動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財政部出臺《關于對國際航行船舶加注燃料油實行出口退稅政策的公告》,對國際航行船舶在我國沿海港口加注的燃料油,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增值稅出口退稅率達13%,將助力中國保稅船用燃料油從依賴進口向“自給自足+對外供應”轉變。

“由于出口退稅政策的出臺,自貿區與新加坡等港口的船用燃料油價差進一步縮小。”浙江自貿區管委會政策法規局大宗商品交易高級主管吳鋼良介紹說。

此外,浙江自貿區借鑒和對標新加坡發展經驗,先后開展同稅號和不同稅號下保稅油品混兌調和業務,進一步縮小了與國際市場的價格差。

“為達成保稅燃料油這一油品細分市場不斷發展的良好愿景,浙江國際油氣交易中心也做了許多準備工作。”該中心副總經理王子龍介紹道。比如今年,浙油中心將協助上海期貨所實現其服務保稅低硫燃料油現貨市場的目標與功能,逐步達成長三角期現一體化交易市場間的高效互通。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