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的一次例會將風電、光伏行業翹首以盼的核定電網消納空間提上議程。
5月18日,國家能源局舉辦二季度網上新聞發布會,提出正在組織電網企業測算論證并于近日發布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新增消納能力。
「能見」獨家獲悉,2020年,電網基本確定風電消納空間為37GW,光伏消納空間為47GW。這也是第一次將風電和光伏“區分對待”。
多位業內人士證實了上述消息。這意味著,在“后疫情時代”,風電、光伏行業翹首企盼的新能源消納指標基本落錘。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光伏海外市場基本停擺,國內需求成為風電和光伏公司的“主戰場”,而電網消納指標更是重中之重。
此次消納空間“擴容“,國內需求將大幅轉好。在消納已成為項目開發前置條件情況下,對風電光伏企業來說,今年的項目申報也因此有了明確的風向標。
“風向標”
國家能源局在當天的網上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指出,綜合考慮電力負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低位運行、新能源消納階段性困難等不可抗力因素,2020年一季度風電、光伏發電限發電量不納入清潔能源消納統計考核。
事實上,電網的消納空間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年度的新增裝機規模。
消納空間數據的確定,對于今年投資企業項目開發工作的安排規劃至關重要。
這一點在2019年的項目申報中體現的非常明顯。
2019年,申報電價成為影響新增裝機規模的主要因素,但從實際申報的情況看,電網的消納能力已成為影響各省參與競價規模的重要門檻。
受電網消納限制,2019年,光伏競價總規模僅24.56GW。
同樣,對于2020年的年度新增裝機預期,電網的消納情況仍是企業必須考量的因素。
繼3月10日國家發布2020年光伏建設方案以來,全國不少地區陸續發布光伏平價、競價項目的文件通知,正式啟動相關申報工作。
截至目前,共有四省公布了2020年平價上網光伏項目名單,裝機規模為6GW。
其中,遼寧省以39個光伏項目,總裝機1.954GW規模暫居首位。其后依次是陜西16個項目,總裝機1599MW;湖南23個項目,總裝機1170MW以及青海18個項目總裝機1200MW。
與此同時,2020年競價項目正在申報中,在電價降低的背景下,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4月3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19年度光伏發電市場環境監測評價結果》,與上一年度光伏發電市場環境監測評價結果相比,甘肅、新疆由紅變橙,內蒙、山東等多個地方由橙變綠,2020競價省份將新增新疆、甘肅兩個省。
項目申報中,尤為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消納指標有限,能開發的項目卻更多,拿到指標的契機卻不可名狀。
據爆料,“五一“期間,一家光伏企業獨獲山西600MW新增消納空間指標,這是山西省2020年全部的消納空間。
此外,光伏電站的跨年度建設與消納空間也正發生嚴重錯位。2019年的平價項目大部分并網周期都在2020年,這占據了當年的消納指標。2020年,情況依舊如此。
業內人士對「能見」表示:“國網2020年重點工作要求新能源棄電率低于5%,南網要求不棄,如果項目并網容量超出消納空間,就會導致高比例的棄電率;反之,通過消納指標也可以反推出今年新增新能源裝機規模。”
此外,同為可再生能源的風電項目仍延續著去年的搶裝高潮。
1月1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19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累計并網風電容量達到21005萬千瓦,增長14.0%。風電新增并網裝機2574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新增裝機2376萬千瓦、海上風電新增裝機198萬千瓦。
風電搶裝潮源于監管層的一紙文件。
2019年5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對2019年7月1日起執行的陸上和海上風電上網電價做出規定,宣布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
2020年1月3日上午,國家財政部組織召開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政策及相關情況通氣會。多位知情人士表示,會議上宣布2021年之后海上風電國家補貼也將取消。
在此背景下,從去年一季度開始,風電集中大批量項目并網,擠占了光伏的并網消納空間。然而今年光伏與風電消納指標區分將徹底規避這一問題。
華金證券預計,二季度風電裝機量將大幅提升至7GW-10GW,環比增長190%-300%;全年風電裝機有望達到35GW,同比增長36%左右。
落地難題
有觀點認為,電網的消納能力未得到核準,或是政策延遲不發的原因。
不過,這項指標也一直備受爭議。
對于臨近平價的光伏行業而言,這是個積極的信號,但能多大程度改善企業生產及建設光伏電站意愿,消納指標是否分配給不同項目和地方等仍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就光伏行業而言,棄光問題一直存在,雖然近兩年已經有了逐漸減少的趨勢,但在現階段,無論是無補貼的平價項目,還是有補貼的競價配置項目,并網消納都是重要的前置條件之一。
一種觀點認為,新能源大規模消納難,實際是難在預測、控制和調度。
實際上,在全國電力需求增長緩慢的情況下,“猛增”的新能源裝機的確會給電網的消納與調峰帶來嚴峻考驗。
因光伏發電存在波動性的天然短板,致使電網公司對光伏發電仍存在一定“偏見”,在個別省市區仍有“限電”問題的發生。
另外,兩大電網公司與五大發電集團之前長期存在合作,導致在仍以火電、水電、核電、氣電為主要電源的格局下,身為替代電源的光伏發電仍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側面加重了光伏行業消納難的局面。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曾提出疑問:目前我國光伏發電量占比僅2.5%,一直強調消納問題,影響消納空間的究竟是技術問題還是與傳統能源的“利益”之爭?
他坦言,“我認為80%的可能是利益之爭,實際上就是傳統能源電力和可再生能源爭市場的問題,就這么一個蛋糕,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必定是你退我進的態勢”。
“畢竟要發新能源消納空間,就肯定要削減傳統能源,利益沖突很難解決。” 一位熟知光伏行業的資深人士為能見分析稱。
在他看來,由于雙方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不是互利共贏,因此只能自上而下向前推進,未來解決利益沖突,還是要找到一個雙贏的方式,比如火電更多參與調峰等。
在此背景下,行業期待著通過政策解決相對嚴峻的風光消納形勢。
據業內此前報道,電網公司在最初的上報版本中給出的光伏消納空間約為32GW,經過協商調整之后,總規模上調至40GW左右。
知情人士稱,電網以5%的棄光門檻卡住了部分省市地區的新增消納空間。
近幾年,包括山東在內的中東部省份陸續出臺了電力輔助服務市場運營規則,試圖通過市場機制對火電的調峰進行補償,所有光伏企業、核電,火電企業都要對參與實施的調峰企業進行補償。
其實,無論是競價項目延遲并網,還是電網消納增長有限,歸根揭底還是缺乏成熟的市場機制。
中國電科院新能源中心室主任張軍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消納是目前制約光伏發展的一道難題,消納不只是規劃的問題,還是全社會用電量和網源協調的問題。
在他看來,目前電源規劃和用電量負荷之間存在著“僧多粥少”的情況,用電量負荷決定消納空間。
這就涉及到新能源與傳統火電甚至水電、核電如何“分蛋糕”的問題。
面對電網接入資源的日趨緊張和常規能源的競爭,“棄電率”考核成為了發展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攔路虎”。
對此,2019年12月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電網公平開放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電網企業應公平無歧視為電源項目提供電網接入服務。
此外,今年3月,中央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此后,國網針對“新基建”布局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
毋庸置疑的是,“新基建”的提出將有助于解決電力消納問題。
從能源供應端看,發力“新基建”可提升電網的實時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效提高新能源出力預測精度和調控能力,實現大規模新能源并網友好互動。
而從需求端看,“新基建”為高效整合各類負荷資源提供了手段,緩解局部地區能源供需時段性矛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如今,電力市場正嘗試解決以上問題。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以及跨區、跨省的現貨交易等方式,通過跨省的模式試圖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新能源的接納。
目前,國網公司已經建設了跨省區的現貨交易平臺,也為新能源的消納提供了參考。
在業內看來,消納空間的“最大值”盡管非常可觀,但光伏要想從傳統能源突圍,自上而下的支持和自身硬實力缺一不可。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