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部大開發第二個十年的起步之年,西電東送也進入新時期,如何協調其中各方利益、制定完善的送電協議、建立科學的電價機制以保證西電東送健康進行下去,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社科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凱、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長張安華、中國水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華北電力大學電力經濟研究所所長、能源與電力經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曾鳴等,他們為西電東送如何實現東西共贏獻計獻策。
應綜合協調各方利益
曾鳴: 西電東送的下一個十年,西部和東部的情況都在不斷的變化,要綜合考慮東西部的發展來協調各方利益。西電東送中的各方矛盾包括中央和地方資產矛盾、省際矛盾、各電網之間的矛盾、發電企業和電網矛盾、發電企業內部矛盾等,其權責利關系可謂十分復雜。
以云貴為例,云南地區未來十年水電開發還處于高位。貴州的送電量則很大一部分取決于火電的比例。從東部來說,廣東地區發展可再生能源主要還是靠西電,西電要擴大可再生能源比例,并不斷實現煤電清潔綠色。
張安華:從實際情況看,西電東送工程確實使西部地區付出了一些資源代價和環境代價等,但是通過西電東送工程實現了西部資源的開發,促進了西部經濟的發展,優化了全國能源資源的配置。
由于輸電地的受益主要來自于自然資源的利用與消耗,而且不少輸電地主要得益于化石能源資源的消耗,其不可再生性使輸電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遇到越來越大的挑戰,生態補償等問題日益突出,由于目前的資源稅收較低,分稅制度不太合理,加上上網電價水平偏低,所以目前西電東送各方利益的協調主要是受電方以及中間相關企業向輸電方讓利。其方法有:第一,提高資源稅征收幅度,加大留給輸電地的稅收比例;第二,改革分稅制度,資源稅收應該全部留給輸電地;第三,適當提高上網電價,并逐步將環境成本考慮納入上網電價中,增加輸電地的受益程度,增強輸電地的環境補償能力;第四,加大對中間相關企業的監管力度,改變輸電地發電方的弱勢地位,避免電價合同不能真正執行到位;第五,完善流轉稅、所得稅、增值稅等稅收征收、分配和監管制度,改變稅源與稅收相背離問題。
新合約制定應和電力市場化改革同步
曾鳴:為了避免各方的矛盾,東西部之間應重新建立完善規范的標準化長期合約,而不是目前各省之間缺乏有效約束力、無法解決工程中風險和套利問題的一紙空文。長期合約應該確保中央資產和地方資產的增值保值,確保合約為中央負責,為各地服務。合約應充分研究市場經濟的規律,制定合適的電力市場的監管模式和規則。合約不能只從地方的利益出發,而是要充分考慮項目從投資到運行的可行性,保證西電東送使命的完成。
合約制定的核心是電價機制。要改變過去合約中采用的單一電價,即給電網企業一些“過網費”的電價機制,建議應采取兩部制電價兩部制的電價方式,即將電價分成容量電價與電量電價兩部。容量電價是指用以補償投資的固定成本和基本回報部分,根據邊際成本和少量收益構成,對不同電能質量的電廠分類別支付,對網內各機組容量成本進行加權平均;而電量電價則根據實際發電的變動成本和合理收益而定,如燃料成本和運行檢修成本。隨著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增大,有多少電量就算過網費不符合現在,特別是現在新能源比例加大了,兩部制電價能緩解地區電力供應緊張的狀況,又充分調動發電方的發電積極性和發電潛力。
張博庭:西電東送是利用市場進行生產要素配置的重要事件,因此必須在市場機制下進行。下一個十年,隨著東部利潤的不斷增加,和目前火電價格的不斷上升,西部地區要求上漲送電價格,尤其是上漲水電價格的訴求是可以理解的。相對于火電站,水電站發電的利潤較高,且對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變高,西電東送的電價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慮“生態電價機制”問題。
張安華: 下一個十年,西電東送電價機制的改革要以市場為基礎,并且要和電力市場化改革同步。應進一步推進電力改革中的輸配分開,主輔分開,實施“西電”直接與大用戶“東送”,建立一個公平競爭、開放有序、健康發展的電力市場體系。
實現可持續發展
魏后凱:水電作為清潔與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低廉,運行調度靈活,在電網中承擔調峰任務,可以發揮防洪、灌溉、供水、旅游、養殖等作用,具有資源、生態、社會、經濟等綜合效益,是我國能源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一個十年的西電東送應該遵照發展循環經濟、兩型社會、低碳經濟等可持續發展目標,應繼續鼓勵水電這樣的清潔能源,適當增加水電移民和生態環境的補償機制。
張博庭:西電東送中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水電工程建設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問題,工程建設不光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其低碳、環保的優質電源能大大優化東部地區的電源結構。今后應不斷提高電源質量,提高水電站調蓄能力,向東部輸送優質電源。
目前國家在水電移民方面已有了一部分的補貼,西電東送工程中如何制定生態補償機制和移民補償機制,要靠政府主導進行深入全面的論證。下一個十年,建議國家制定補償機制時參照我國其他基礎建設的補貼機制,如修筑道路、房屋等基建補貼,以達到全社會的平衡,充分顯示社會公平正義。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