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標準化一直是動力電池行業期望實現的目標,其標準化的實現將會極大促進行業的發展。但目前從現實來看,動力電池標準化雖然呼吁很多,也有國家政策和頂層規劃支持,但業界卻始終透著一股“雷聲大雨點小”的怪異,推進速度緩慢遲疑,這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
推動產業鏈持續發展 電池標準化將成必然
動力電池的標準化一直是動力電池行業期望實現的目標,其標準化的進程如何將多維度影響動力電池產業鏈的發展。
首先,電池標準化將是換電模式得以推進的關鍵。“在實現換電模式的過程中,一定要實現標準化,包括汽車的標準化,連接部件的標準化,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電池的標準化。”贏合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目前換電產業主要局限于運營車輛等相對較少的領域,一旦電池標準化得以實現,不僅將會極大提高換電效率,而且可以促使換電產業的領域繼續擴大,推動換電產業進一步發展。
其實,動力電池如果實現了標準化以后,不光可以“造福”換電產業,還能在其他多個領域“大顯身手”。
“電池標準化以后,設備的利用率,產品的一致性,產品的合格率將會全部提升。”贏合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電池應該做成標準化。我統計了某個企業生產的電池,大概有五六十個尺寸規格,這意味著(他們企業)有不同的生產線。假如說(定制的電池標準)稍有變化,對應生產線就可能不能用。”深圳吉陽科技董事長陽如坤說道,“(有了電池的標準化),未來整個電池的制造成本有30-50%的降本空間”。
無疑,“電池的標準化”將能從延長生產線使用周期、提高產品一致性、提升產品合格率等方面極大地減少電池生產成本。
此外,在對退役動力電池的處理上,“電池標準化”將同樣可以“大展拳腳”。
一直以來,退役電池的梯次利用、回收是退役電池處理的重要環節。據悉,雖然我國電動汽車車載動力電池尚未出現大規模退役,但目前對小規模退役電池的處理探索,可以為未來更大規模退役電池的處理提供借鑒。
目前由于生產工藝、設計思路的不同,加之多樣性的服役和不同的使用時間、應用車型等,造成退役的動力電池類型繁多。
值得注意的是,電池標準的不統一導致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或者拆解時極為不便:如果選用自動化拆解,對生產線的柔性配置要求高,增加了處置成本;如果是人工拆解,技能水平會影響動力電池回收過程中的成品率,同時在手工拆解過程中,廢舊動力電池短路、漏液可能導致起火或者爆炸,有很大的安全和環保隱患。如果動力電池全部實現了標準化,那么對退役電池的處理將會更容易,也更有效率。
可見,電池的標準化在換電產業、降本增效、退役電池處理等方面,都將會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電池標準化“遲疑不前”
實踐層面上,在認識到動力電池標準化的重要性后,各方也都在努力推動標準化建設。
9月初,GB/T《電動汽車換電安全要求》已經通過了審核,該文件確定了可換電電動汽車所應有的安全要求、實驗方法和測試規則。之后5項換電行業標準正式獲得批準發布,內容涵蓋鎖止機構、冷卻接口、電池箱、充換電設施建設、底盤式電池更換系統。
國家層面不遺余力地推動換電標準化的同時,換電領域的三大機構也在不同維度推動換電標準的實施:中汽協側重于換電站的標準制訂;中電聯側重于換電電池包的標準化;中汽聯則側重于換電的安全問題等。
企業也在積極入局:據悉,前面提到的GB/T《電動汽車換電安全要求》就是由北汽新能源、蔚來、中汽中心等單位牽頭起草的;蔚來公司深度參與了已獲批的國家5項換電行業標準的起草,其中三項是由其牽頭編制的。
然而,盡管各方積極參與,推動電池標準化,但回溯到現實,我們卻發現電池的標準化卻遲遲未能順利推行。
以電池規格為例,目前的電池規格可謂“百花齊放”:據電池中國網不完全統計,2020年1-9月實現裝機的電芯單體型號有近280個,其對應的電芯單體尺寸規格有300多種。其中使用較多的尺寸為(26.5±1)*(91.1±1)*(148±1),但也僅占裝機總量的10.6%。
動力電池繁多的規格類型與裝機總量的占比形成鮮明對比。
電池標準化在動力電池業中“雷聲大雨點小”的怪異現象,確實令人難以理解。
“標準化”的攔路虎
“動力電池標準化”這么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為什么在現實的推進中卻并不樂觀?動力電池標準化“遲疑不前”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
從宏觀上來看,動力電池產業的迅猛發展令電池標準化一直“跟不上節奏”。動力電池產業尚處于初級階段,還未成熟,各企業尚在探索之中,不同動力電池企業在選材、設計、連接方式等方面往往不能達成共識。
同時,行業內也缺少可以引導標準化形成的巨頭。目前國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企業格局呈現為“一超多強”(寧德時代領先),國外的企業多集中于日韓企業,眾多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尚未對電池標準化問題達成共識。
更為現實的情況是,企業本身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李玉軍表示“電池是電動汽車最核心的部分,電池的管理也是車企的核心技術”。
如此看來,多數動力電池企業會出于保密的考慮,不愿將自己制造的動力電池參數公之于眾,這無疑會使得制定行業標準失去了必要的技術參數作為參考;同時,新能源行業前期,多數企業想乘國家政策的東風,以追逐補貼紅利為主,短視利益導致行業企業“各自為戰”,無暇顧及標準化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多重因素導致“電池標準化”在產業鏈企業的實際運營中,一直未有實質性的推進,不免令人扼腕。
當然,盡管困難重重,業內人士仍然認為電池標準化是產業做大做強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一旦電池標準化成為各方的利益訴求時,屆時電池的標準化才能真正得以實施,并將成為企業的主動行為。這一點,讓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