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一些地方出現停電限電的情況,輿論因此有了一些對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被人“卡脖子”話題的討論。這類判斷值得商榷。一來限電問題與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短缺并無直接關系,二來產業鏈上談及的“卡脖子”是就芯片、光刻機、大型燃機等技術受制于人而言,如果談及對外來能源的依賴,能源領域更多說的是能源安全問題。
對中國來說,能源安全面臨的最大問題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連續供應問題,特別反映在油氣問題上,因為中國油氣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比較高,7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氣都依賴進口。如今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已經發生復雜變化,雖然不會輕易出現什么阻供問題,但是出現風險的可能性比過去更高。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這樣大,這在地緣政治格局巨變的今天已經構成不容忽視的戰略風險。
第二,電網安全。互聯網時代,電網安全尤其值得警惕。國際黑客猖獗,委內瑞拉今年就曾發生過電網遭到攻擊而造成全國大面積停電的事件。盡管我們已經做了充分防范,但這方面的風險依然存在。
第三,生態環境的安全。中國的煤油氣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超過80%,排放產生的局地污染物和全球性二氧化碳排放物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性生態安全問題。短期內,大量礦工的健康、安全生產等,也是一個廣泛的安全問題。
必須承認,在我們的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太高,這一情況這些年有所改進,煤炭消費占比已經從70%左右下降到約57%,但相較而言,美國歐洲等傳統煤炭經濟體的煤炭占比只有30%左右,并且經歷了從煤炭時代向油氣時代轉換的歷史進程,歐洲更開始向可再生能源時代邁進。
能源供給還有地域的原因。我們的用能負荷中心大多集中在東部,而供給側的大量能源則從北部和西部來。西電東輸、北煤南運的能源結構也勢必造成用能成本的提高和大量交通負荷的占用。
另外,我們的能源效率總體比較低,能源強度大。我們的能源強度是美歐日等經濟體的幾倍,這也說明我們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大而不強,增加值還是主要靠資源消耗,靠耗能來獲得,而不是主要靠技術含量。
認識了我國能源安全面臨的問題、能源結構存在的現實,解決的出路應是什么?短期而言,就是削峰填谷,也就是最優先保障老百姓(67.040,-1.49, -2.17%)的冬季取暖、夏季制冷和照明、炊事用電等民生問題,合理調度生產用電的時間。比如在用電峰值時對機械制造、汽車制造、加工等用電靈活的企業進行拉閘限電。拿當下中國一些地區的限電現象來說,那應當是一次短期沖擊,用電需求不會總是處于那樣的峰值狀態。
就中長期而言,要考慮到老百姓的用電需求將越來越大,因此要加強電力供給建設。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電力系統的擴張應當避免煤電廠的增加,而要大力提高電力系統的非化石能源占比,也就是電力系統要加速做深度低碳化。
第二,在東部地區增加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和都市圈周圍的小鎮縣城,空地面積大,低矮樓宇屋頂面積多,通過裝上光伏,大概能夠有幾十億平方米的面積,再配以樓宇的儲能、直流配電、保有量持續增加的電動車也可以加入儲能大軍,就可以形成一個新的能源系統。
第三,中國的西部地區,比如青海、甘肅、寧夏、蒙西等有豐富的風光資源,還有一些地區有豐富的水電資源,可以形成水光風互補的能源體系。中國在12月12日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4.860,-0.20, -3.95%)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宏偉目標。當下的總裝機容量是4.4億,缺口是7億多。這里面相當一部分需要統籌,既有東部地區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也有西北、西南和北方地區的集中發展。再通過中國特有的、適于輸送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形成2.0版的西電東輸計劃。之前西電東輸輸的是煤電,現在是可再生能源。在市場機制上,可讓東部發達地區適當多花錢買綠電,通過市場的真金白銀實現東西部地區的平衡。東部買綠電,不但滿足其電力需求,也要通過碳交易、綠證的期貨漲價預期讓東部地區有利可圖。
什么是最安全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中國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這是既減碳,又減少污染物,也能增進我國能源安全一舉多得的事情。我國工業、交通、建筑電氣化發展迅猛,技術呈彎道超車之勢,如果以后發電系統提供的都是綠電,在未來二十到三十年的時間里,我國的能源安全將日益依托可再生能源,這就將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這是中國最終實現能源獨立和能源安全的美好愿景。就能源發展史和能源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周期而言,都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情。(作者是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