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保障人民群眾安全溫暖過冬為優先,加大力度做好能源安全穩定保供。”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1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
2020年12月25日起,此前因“雙控”遭遇限電的浙江義烏,路燈、園區、工廠和公共場所的用電已陸續恢復正常。但寒潮再次來臨,12月28日,浙江省發布《關于做好防御強寒潮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電力、天然氣等部門細化完善迎峰度冬能源保障應急預案。
不過,此時的義烏已經不慌了。相關媒體報道,數天內,整個義烏的發電機被一搶而空,企業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限電,紛紛購買或租賃了備用發電機。
業內人士評價指出,為了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控制采取的“無差別”限電,如果讓大部分企業用上柴油發電機,恐怕即便限電,“雙控”目標也難以完成。
另一方面,也有業內人士提出,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能源需求彈性其實是下降的,換言之,幾乎沒有人能再忍受停電之苦。據筆者了解,2020年12月中部分地區的限電確實波及到了居民和一般工商業用電,但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情況并非有意為之,而只是受到了工業用戶拉閘的波及,類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早在局部缺電話題剛剛出現時,就有電力市場從業人士陷入焦慮:在供給過剩環境下,由于引入市場競爭能夠帶來顯著的紅利,電力市場建設更易推進,而在供給趨緊時,涉及價格上漲等敏感話題,往往給市場建設帶來額外壓力。
據筆者了解,近日部分電力現貨試點已經開始討論,2021年或將保持結算試運行或試運行階段,暫不進入正式運行。
實際上,供給趨緊時,電力市場并非發揮不了作用,反而能夠破解“無差別”限電造成的效率低下問題。
前述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在電力短缺時段,有價格信號牽引,企業會做出是否花更高的價錢去購買電力以保障生產的決策,這個過程自然會讓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生產得到保障,而不是所有生產線都被迫停下,只好借助柴油發電機,反而增加了碳排放量。
在廣東電力市場設計初期,業界圍繞用戶側是否可以參與決定價格的話題進行過深入的討論。當時,有能源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指出,電力市場應當不僅僅適用于供給過剩時期,也應當適用于供給緊張的情況下,同樣可以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保障用電意愿最強的用戶的供給。這種思路實際上是引入了“用電權”的概念,對于大工業及工商業用戶來說,以其付出的經濟代價區分用電意愿,授予用電權利可以說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但效率之外,部分大工業或工商業用戶產出的產品與國計民生相關,在一視同仁的市場中被分配之后,還需要設計市場外的二次分配機制,以保障它們的生產。相比之下,如今采取的“無差別”限電模式,是最簡單的治理方式。如若采用更精細的治理模式,則需要從政策到系統運行規則的全盤設計,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
另一個難以突破的天花板是電價。一旦真正運用市場化手段在供給緊張時配置資源,漲價是個繞不開的話題?,F貨市場里瞬間的價格飆升以及短期內電價的上漲,目前看來,仍然難以令決策者接受。
但如果市場方式能夠為長期經濟發展帶來紅利,何不堅持一試?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