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對話海通國際孫明春:超100萬億歷史大機遇!碳中和機會在哪里?

2021-03-12 09:33:00 新浪財經   作者: 羅琦 實習生 廖思戎  

抓住環保機遇,關注碳中和。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做客新浪財經《網羅中環》欄目時稱,碳中和隱藏了100萬億甚至140萬億的投資機遇,投資者應該注意把握其中的機會。

孫明春稱,碳中和對世界金融市場帶來很大的影響,提醒投資者關注新能源領域。

孫明春提到,中國要達到碳達峰、碳中和,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不得不做出很大的投資,因為假設中國GDP在以6%增長,到2030年累計GDP增長會達到63%,但到2030年,中國的碳排放只能增長5%,這意味著中國的減碳行動必須馬上開始。

實際上,孫明春談到,在A股和港股市場上,太陽能、風能,包括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很多股票漲幅達到3-10倍,美股市場上也是同理,一些太陽能ETF和新能源ETF,從去年3月最低點漲至7-8倍。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煤炭石油和煤電這樣的能源消耗大的產業,在未來會經歷痛苦的轉型。  

孫明春提到一組數據,要達到碳中和這個目標,未來面臨的投資將達到100萬億,甚至130萬億,對于投資者來說,如果可以看到未來社會面臨的艱巨的挑戰,在抓住機遇的時候應該更加謹慎,建議投資者不僅關注新能源環保領域,還要了解它所使用的技術是否是最新的,規避風險,抓住機遇。

未來,碳交易市場將會是市場調節碳排放的非常有效的激勵機制,即政府給高排放行業提供配額,超過配額的部分需要企業在碳交易市場上去購買,少于配額的部分可以拿到市場上交易碳信用,以這種方式激勵企業投資技術轉型,這種新穎的方法不僅可以激勵企業減碳,也可以讓更好地調動企業的能動性。

金融機構應在碳中和方面有表率作用,孫明春表示,金融機構掌握了大量的資本配置能力,它在行駛融資權力時會對整個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作為金融機構,出了要做好ESG,還應要求被投資的上市公司改善他們ESG方面的實踐,將這個角色發揮好。

(以下為《網羅中環》直播實錄摘要)

羅琦:我們知道碳中和與氣候變化有很深的聯系,為什么大家要去關注氣候變化這個問題呢?

孫明春:美國航天局NASA公布數據顯示,現在全球平均氣溫比140年前上升了大概1~1.2度,更清晰的看到1980年以后氣溫的上升呈一條斜線上升,1980年之前還是呈波動階梯性上升。

1970年開始,過去50年人類社會創造的財富產值可能超過之前幾千年的總和,人類享受了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巨大福利,但同時每一塊錢GDP增加的背后都是碳排放,導致氣溫不斷上升,海平面上升。

還有我們也知道氣候惡劣氣候變化有可能導致農農產品農業減產,農業減產導致農產品供應不足,然后價格上升。這些可能都會造成一些災難性的后果。

如果說作為企業或者作為投資者,也有一些情況需要關注,比如說如果總是發生颶風臺風,導致各種各樣的災害,造成財產損失,做財險的保險公司,就要理賠。所以像保險行業對這個問題也需要非常重視,還有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和新冠疫情。

那么巴黎協議的目標就是人類社會共同努力,爭取使全球的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不超過2度,最好不超過1.5度,這是它的目標,我們剛才講了已經漲了1.11~1.2度了,其實可以再漲的不多了。其實這個目標就這么準嗎?其實沒人知道,所以有可能不到2度,整個系統已經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所以我想如果我們力所能及能做到一點的話,我們整個人類社會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可能就會得利。所以我覺得這件事不只是個口號,不是說是迫于外界的壓力,而是我們每個人真的要關注,為了自己的福利,為了自己子女的福利。

羅琦:碳中和對于我國經濟領域有什么指導性的意義?

孫明春:這個意義影響也非常大。剛才提到說首先我們是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開放國,美國是第一大經濟體,第二大排放國。中國跟美國加起來,在全世界的碳排放量44%,44%再加上印度,就超過50%了,這三個經濟體如果不做什么事的話,是沒用的。現在世界上真正在碳排放,在氣候變化方面最努力的是歐洲人,他們最早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是真正在努力做這件事的。但是歐洲的排放在全世界只占9%,所以說中國跟美國加入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這件事對全世界是真的是挺大好消息。

其實在股票市場我們也能看到, A股包括港股的很多太陽能、風能、新能源,包括新能源汽車相關股票很多都漲了3倍-10倍,美國相同的上市公司股價也漲了很多倍,有個別的美國太陽能ETF或者新能源ETF,從去年3月23號就是最低點也漲了七八倍,比去年漲得最好的技術還好,想這說明什么?

它其實說明了全世界的人都真的很看好是吧?或者說都認為這件事是一件真正要影響經濟影響金融市場的一件事,所以它有很好的預期已經體現在市場上。

那么從經濟角度來看,對中國影響是非常大,為什么非常大?因為這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很不容易做到,說實話因為什么?

因為我們的GDP增長率現在還有6%,平均下來5~6%,就算是以5%來計算的話,我們10年之后到2030年,我們的GDP總量比現在要上升大概63%,如果我們不改變能源結構,不改變我們的碳排放的強度的話,每增加一塊錢是增加一塊錢的碳排放負擔,但是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什么?

如果看我們在承諾碳達峰,咱們習近平主席在去年12月份對國際社會做的承諾來講,如果我們這樣來算,大概到2030年我們的碳排放大概總量只能增加5%左右,我們的GDP要增長63%,我們的碳排放只能增加5%。

所以你想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多么大的努力。這努力是兩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怎么樣減少碳排放,這個對很多行業,尤其是高碳排放的行業是有很大挑戰和壓力的。

另外一方面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投資,投資在新能源、低碳零碳相關的這些產業,包括技術,對吧?這些通過減排是不行的,因為我們還是要生活。那只有靠能源結構的轉化,我們的技術的變化這一塊有需要大量的投資,我們也看到有一些研究機構,像清華大學的氣候研究所他們做的研究,從現在到2000年少算也就100萬億的投資。

轉型既痛苦又有機會,痛苦的是高排放,怎么樣把它減下來,機會是我們可能有很多新技術,很多這種替代性的可再生的這些能源技術,包括我們的商業模式,甚至于我們的生活方式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些其實也是很令人向往的一個情況。

羅琦:您為什么會有在金融行業提倡碳中和的想法呢?

孫明春:首先這個想法是我所在的機構海通國際,我們從前年開始就一直在推動叫ESG的戰略,我們自己在ESG的實踐方面做了很多,我們爭取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那時候其實習近平總書記還沒有提出全國的目標,我們當時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查了一下,財富全球500強的企業里面,大概有130多家金融機構,130多家金融機構里面已經有40家左右已經實現了碳中和,還有一些是要2030年或者2035年實現。

那么我們看了看這里面的中資金融機構,一個都沒有。那么換句話說,無論是外國的海外的金融機構,還是中資的金融機構,實現碳中和都不是一件難事,所以這種情況下我覺得能實現的就先做,不要等。

另外一方面我覺得沒有每個人一點一滴的努力,你純粹為了一個目標去做,我覺得很難。另外就是金融機構它有一個很特殊的使命,它有資本配置的能力,它可以投資融資。它在行使投融資的權力或者說特殊的角色的時候,其實可以對這個社會造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們作為投資者,作為金融機構,如果行使投資原則的話,我們會要求被投的這些上市公司去改善他們的ESG方面的實踐,其中包括減低碳這個方面。所以金融機構在整個的碳綜合的整個的努力的過程中,它有特殊的角色,而且我們也知道資金就是生命線。一旦金融支持某一個領域,這個領域就比較容易更好的發展,如果金融限制某一個領域的話,這個領域想好好發展就比較難,所以這個時候它可以起到一個影響的作用,要把這個角色發揮好。

羅琦:在碳綜合的實現的過程中,您覺得哪些行業阻力會比較大一些?

孫明春:我們講了一些煤炭對吧?煤炭石油就是化石能源,目前我們整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里面,化石能源占85%。第二個就是煤電,煤炭火力發電這種甚至于包括燃氣發電,那么還有像鋼鐵、水泥、化工等等。

這些需要痛苦的轉型,但是也沒有辦法,我一開始也講了,氣候變化的威脅是對全人類的。如果連我們生存的環境都沒有,你考慮什么GDP考慮收入都是第二,而且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下,大家都要受到牽連。

所以一定程度來講,也需要強制性的一些手段,我們這個目標定下來以后,我們還要把這個目標量化,到底我們到2030年最高峰的時候我們應該排多少?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倒過來算,今天2020年到2021年2022年大概每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排放量,然后從2030年再往2060年算怎么樣減到0對吧?這幾個大的行業排放大的行業,你到底每年都排多少,各個地區也要有一個計劃。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兩方面,第一是必須得有目標和要求配合。第二也得充分發揮市場的功能,這個市場手段最主要的是什么?就是碳交易。碳交易什么意思?其實歐洲已經有很多年了,咱們中國也有不少碳市場,中國現在地方性的市場有8個,價格的差異也比較大,整體來講價格也比歐洲便宜很多,市場需求也不夠。

那么今年開始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政府能夠做一個全國統一的市場,你這個市場是干嘛的?

高排放的行業政府給他一個配額,假如說一個企業本來一年是排100噸,政府說明年開始排80個。如果你真的能從100噸降到80噸,好沒事。如果你降不到,一直降到90噸的話,差10噸怎么辦?你就到市場上去買一個配額,換句話說你增加了你的成本,對吧?你沒有努力花錢投資在技術減排上對吧?你就在市場上去買,實際上你還是得花成本對吧?

反過來講如果你降到了70噸,你不是多降了10噸嗎?你這10噸可以拿去買賣給人家。這樣大家覺得就愿意去投資了,比如投資技術花了錢,但是我通過賣信用賺回來了。

別小看這個東西,說一個真實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到現在也很火的一個上市公司,特斯拉對吧?特斯拉去年如果你看他的財報,去年股價漲到七八倍,然后你看他的財報的話,去年他終于盈利了。

但我想告訴你什么呢?它七八億美元的盈利,其中有一項收入就是賣碳信用的收入,賣碳信用的收入是多少呢?14億美元。換句話這14億美元的碳信用就是因為它是綠色環保的,所以它有碳信用他可以拿出去賣,他竟然賣了14億美元,如果沒有這14億美元的話,他還是虧錢。然后你去看歷史上它每年都有收入,但是它去年的碳信用的收入已經比大概10年前漲了差不多10倍。

這個市場其實它真正的激勵作用已經出來了,如果中國美國也開始做這個事的話,碳市場會有多大的差距?需求一來的話可能價格上量化都會有增長,如果它價格上去碳綜合的成本就更高,對吧?或者說那些不好減排的企業它成本就更高,對吧?

那些好減排的或者像做太陽能風能這些新能源的企業得到的補貼就會更多,所以它會形成一個正向的激勵機制,正向循環,市場來推動大家去做這么一個碳融合,這樣的話它才可持續。

羅琦:對個人有什么建議呢?怎么樣規避風險,怎么樣抓住機遇?

孫明春:第一個就是要配合支持碳中和減少碳排放。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負責任消費,不要浪費。負責任消費這個詞兒其實在2015年聯合國提出的17項可持續增長目標里面有一項就叫負責任消費,因為你消費每一塊錢的消費背后都是碳排放。

所以我們一定程度來講,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減少浪費,就是為碳中和做貢獻,或者說為氣候變化做貢獻。每個人都身體力行可以去做,比如說出行的時候,盡可能的騎自行車或者步行或者盡可能的用公共交通。

作為投資者,我們在抓機遇的時候也得好好做功課,有些雖然是掛的新能源領域的環保的名字,可能它的技術已經過時了,或者說已經是過時了都有可能。所以這個大家也要小心,當然也要注意估值。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