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夢醒來是早晨。在經歷了“疫情”夢魘后,2020年底我國經濟絕地反彈,奇跡般地逆勢增長,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而這僅僅是一頁序章,宏大的敘事正在全面展開。今年初,一向挑剔的全球各大預測機構紛紛看好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預測2021年中國GDP增長在7.8%~9.5%之間。而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給出的增速是8.5%,約為國外預測機構的平均值,是巧合還是折中?不得而知。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究竟能上多少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這樣的增速或許并不讓人意外,我國經濟發展新格局的構建,相當于在經濟全球化的十字路口踩了一腳油門,讓經濟社會重新駛向快車道,一路絕塵而去。
(來源:微信公眾號“電聯新媒” 作者:管永生)
然而,就像一枚硬幣總有兩面,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向電力行業提出能源之問:在能源電力轉型的關鍵時候,電力如何支撐經濟的高速發展?
中電聯預測顯示,2021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將前高后低,全年增長6%~7%。如果有關機構對經濟和電力兩者預測都相對準確的話,那么,意味著電力供應可能難以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用電偏緊或電力短缺將再次出現在“十四五”期間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
時光倒回第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之初,當時恰逢全國性缺電之始。盡管缺電等因素導致了電力體制改革躊躇不前,但是,改革釋放的能量很快將我國帶出了缺電的泥淖。其中,各大發電集團“跑馬圈地”,紛紛上馬“短平快”的煤電項目功不可沒。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十四五”期間,如果真的出現電力短缺情況,顯然不能簡單粗暴地復制彼時的做法。因為“大變局”已經生成,需要有大變革的措施、大智慧的思維來應對錯綜復雜的局面。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當前能源電力正處于朝著綠色、低碳、安全、高效方向邁進的“爬坡期”,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愿景的設定又對電力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應對電力短缺不可能指望單一能源形式單兵突進解決問題。不僅僅是煤電,甚至是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清潔能源也難堪此任。
不可否認,面對兇猛缺電,最為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快上煤電,提高2030年的碳峰值,但是,面對2060年碳中和的硬性約束,此舉無異于殺雞取卵,顯然是一個偽命題。
因而,“十四五”期間,上馬煤電當慎之又慎。當前最為重要的任務是盤活高效清潔的存量煤電,筑牢基礎負荷的根基,從而,在電力短缺期間內,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用。
另外,“雙碳”目標的明確,為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帶來一片光明的前景,但是,在化學儲能技術沒有實現突破性進展、儲能形式沒有得到進一步確立、儲能產業政策沒有建立健全的情況下,風電、光伏貿然突進也有可能身陷重圍,從而進入“陣痛期”。
當“雙碳”約束遇到電力短缺,電力供需形勢變得更加紛繁復雜。過去的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解決手段,已經難以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否則,就會拔出蘿卜帶出泥,得不償失。
復雜的問題需要用系統性思維來統籌全局,創新路徑,優化抉擇。不僅需要源源協調、網源協調,而且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供給側、需求側相互協調。同時要摒棄路徑依賴,創新能源電力業態,加快向數字化、智慧化方向轉型。
總之,大變局之下的能源電力矛盾,呈現綜合性、疊加性、交錯性特點,需要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多維發力,不要指望有什么一招制敵的獨門絕技。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