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国产足恋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舒印彪:發展新型電力系統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2021-04-13 10:21:40 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作者: 舒印彪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經濟社會將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系統工程,電力行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19年中國碳排放總量113億噸,能源領域碳排放量98億噸,占全國總量的87%,其中,電力行業碳排放42億噸,占全國總量的37%。因此,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能源電力行業任務最重、責任最大,將承擔主力軍作用。

近年來中國電力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一是新能源實現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底,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2.8億、2.5億千瓦,占世界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的34%、33%,均居世界首位。中國新能源已形成完整的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產業供應鏈體系,海上風電最大單機達1.2萬千瓦,光伏210毫米硅片大尺寸組件最大功率可達670瓦。新能源發電成本不斷下降,近10年陸上風電、光伏發電成本分別下降40%和82%。

二是大力實施電能替代。加快“以電代煤、以電代油”,2016年以來累計電能替代電量超過9000億千瓦時。建成覆蓋全國主要高速公路的“九縱九橫兩環”電動汽車城際快充網絡,打造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智慧車聯網平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500萬輛。中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7%,過去10年增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

三是特高壓有力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特高壓是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的優勢,是西部大型水電、新能源基地開發外送的關鍵技術。10年來,累計投資5150億元,建成13回交流、16回直流特高壓工程,年輸送電量4500億千瓦時,其中70%以上為可再生能源。依托特高壓大電網,可再生能源實現基地化、規模化開發,在西南地區金沙江、瀾滄江、雅礱江等流域,建成向家壩、溪洛渡、錦屏等巨型水電站,形成千萬千瓦級水電基地4個。在“三北”地區甘肅、新疆、寧夏等省區建成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8個,青海、新疆、內蒙古等省區建成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基地8個。

四是煤電實現清潔高效利用。86%的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國供電煤耗降至305克/千瓦時,過去10年下降28克/千瓦時,相當于年減少煤炭消耗1.4億噸、減排二氧化碳4億噸。優化存量、控制增量,煤電裝機占比歷史上首次降至50%以下。大力發展垃圾發電、污泥耦合發電,建成9個煤電CCUS示范項目,二氧化碳捕集能力達40萬噸/年。

再電氣化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途徑

實施再電氣化,就是在能源生產側實現“清潔替代”,在能源消費側實現“電能替代”,以電為中心、電力系統為平臺,以清潔化、電氣化、數字化、標準化為方向,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電是現代能源系統的中心,在生產側,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資源需要通過轉化為電力加以高效利用。在消費側,工業、交通和建筑等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是大幅提升電氣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控碳脫碳。在傳統電氣化基礎上,實現高度電氣化社會。

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將發生革命性改變。按照“雙碳”目標,基于中國能源稟賦,我們對未來40年的能源轉型進行推演。預計到206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83%,電能消費比重達到70%,全社會用電量超過16萬億千瓦時,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50億千瓦,新能源發電量占比由目前的8%提高到60%以上。大規模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隨機性和波動性,給電力系統平衡調節和靈活運行帶來重大挑戰,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裝備廣泛接入,電力系統的穩定特性、安全控制和生產模式都將發生根本性改變。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傳統電力系統將向新型電力系統轉變。過去一百多年來,電力系統已經形成以化石能源為主體的技術體系,在規劃運行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具有成熟的技術,達到很高的水平,保障了可靠的電力供應。未來,將加快向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轉變。電力系統的結構形態發生變化,從高碳電力系統,變為深度低碳或零碳電力系統;從以機械電磁系統為主,變為以電力電子器件為主;從確定性可控連續電源,變為不確定性隨機波動電源;從高轉動慣量系統,變為弱轉動慣量系統。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統籌發展與安全,保障電力持續可靠供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智慧能源技術,在傳統電力系統基礎上,增強靈活性和柔性,提高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實現多能互補、源網荷儲高效協同,有效平衡新能源的波動性、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實現智慧友好。

新型電力系統具有四個方面基本特征:一是廣泛互聯。形成更加堅強的互聯互通網絡平臺,發揮大電網優勢,獲取時間差季節差互補、風光水火互相調劑和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調節等效益,實現各類發電資源充分共享、互為備用。二是智能互動。現代信息通信技術與電力技術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化、智慧化、互動化,改變傳統能源電力配置方式,由部分感知、單向控制、計劃為主,轉變為高度感知、雙向互動、智能高效。三是靈活柔性。新能源要能主動平抑出力波動,提高發電品質,成為友好型電源,具備可調可控能力,提升主動支撐性能。電網具備充足的調峰調頻能力,實現靈活柔性控制,增強抗擾動能力,保障多能互補,更好地適應新能源發展需要。電力用戶既是電能消費者又是生產者,加強主動配電網建設,由過去單一的網隨荷動,變為荷隨網動、源網荷協調互動。四是安全可控。實現交流與直流、各電壓等級協調發展,建設新一代調控系統,筑牢安全“三道防線”,有效防范系統故障和大面積停電風險。

清潔低碳轉型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科技界、企業界開展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共享合作成果。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實現產學研用協同,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基礎前瞻領域,重點攻關高效率高安全大容量儲能、氫能及燃料電池、高效率光伏發電材料、新型絕緣材料、超導材料、寬禁帶電力電子器件等技術。在工程應用領域,重點攻關CCUS、高效率低成本新能源發電、大規模海上風電、虛擬電廠、源網荷儲協調運行、主動需求響應、綜合能源系統等技術。

清潔低碳發展已成為未來趨勢,中國華能將勇當能源轉型排頭兵,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清潔能源企業,力爭2025年前實現碳達峰,“十四五”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超過50%,2035年超過75%。中國華能將積極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創新商業模式和融資方式,完善產業政策和技術標準,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積極貢獻。

本文刊載于《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1年03期,作者系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介紹

舒印彪 1958年7月出生于河北涿州,博士研究生,中共黨員,1982年2月參加工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第36屆主席。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舒印彪,雙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