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20年,風吹雨打,歷經跌宕,我們經歷過一些風調雨順的好日子,也經歷過多次晦暗血腥的洗牌。我們有好的經驗,也有難忘的教訓。如今,在零碳經濟大趨勢下,在“一片大好”的產業形勢下,我們有必要回顧產業過往的一些“怪現象”,我們稱之為“光伏十誡”。本文沒有任何貶損之意,意在梳理產業過往的一些現象,引以為戒,更好前行。
光伏一誡:過度“自嗨”,自娛自樂,曾經“行里熱鬧行外冷”,“雙碳”目標下,更要定位好自己,用行動搏取更好的未來!
過去5年中,光伏最為“自嗨”的年份,應該是2017年,黑鷹光伏曾經統計過,這一年,光伏產業的各種展會和論壇超過300場,幾乎是天天有會,人山會海,終年不絕。
當時有不少光伏人“調侃”: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去開會的路上。
也就在2017年,不但會議多,而且各種獎項多!從年初到年尾,從2017跨到2018,頒獎不斷,熱鬧不斷。無數的企業家,無數的企業為光伏行業嘔心瀝血,優秀者、有突出貢獻者得到各種嘉獎,這確實是好事,但很多獎項純粹自娛自樂,甚至是“自己給自己頒獎”。
黑鷹光伏曾統計發現,2017年,各種平臺頒出的獎項,獲獎企業|個人將近1000家(次)。有的企業一年得到的各種獎項甚至超過30個。這確實是個“龐大”的數據。
并無任何貶損之意,只是我們要反思的是:當我們呼喊著“厲害了,我的光伏!”,當我們自詡“世界上最清潔的能源”,當我們預判未來“年新增裝機70GW以上”的時候,所有的事實真如我們所感觸、所預料、所期許的一樣嗎?
記得2020年,曾有三位光伏龍頭企業的董事長都和黑鷹光伏說了同樣的話:我們行業的“宣傳”、“發聲”、我們的一些活動,雖然都必須去做,但其實還是有不小的“自嗨”成分,自娛自樂,甚至自我麻痹。
“光伏發展那么多年了,取得了那么大成績,但你跨出這個行業聽聽,你到全國層面的平臺去說說看,有多少人真正愿意靜下心來聽我們講光伏?愿意聽的少,聽得懂的更少,聽了后觀念上有所改變那就是‘阿彌陀佛’了。”
列個數據:黑鷹光伏曾統計發現,建國以來,中國共培養出超過210位煤炭、石油和礦業界的院士,其中中科院超過140位,工程院超過60位。但能和新能源“擦邊”的院士,沒有。
這并非妄自菲薄!誠然,中國光伏產業的成就比肩高鐵,諸多第一澆鑄無數獎杯,任何贊許與驕傲都情理之中。
只是,從更寬闊更長遠的視野來看,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依然“道阻且長”。
那么,中國光伏產業是否已經足夠強大?是,也不是!
“是”,源于中國光伏在全球的競爭力、地位和成就。“不是”,源于與傳統能源、傳統電力的比較,具體而言,就是光伏在全國整體發電量的占比中依然“弱勢”。
在2019年的一場重要論壇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李俊峰向在場的企業家拋出了一個問題。
“我前幾天剛剛參加了一個很重要的會議,參會的有新能源行業的,也有傳統能源行業的。當時我們討論了一個問題——‘到2050年,光伏在全國發電總量中的占比能達到多少’。我給你們每個人三次機會,你們猜猜別人是怎么回答的,跳出光伏行業自身,其他行業是怎么看的。”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的答案是:“10%、20%、30%”。正泰新能源總裁陸川的答案是:“30%、35%和40%。”
而李俊峰公布的答案是:“低方案是1.5%,高方案是3%。這就是‘對立’情緒,是很多傳統能源的從業者對光伏的認知和定位。”
簡言之,與傳統能源、傳統電力對比,光伏依然弱小,依然任重道遠,依然需要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和機構、成千上萬的企業、媒體,乃至我們每個從業者一起努力,才能搏取更好的未來。
光伏二誡:行業輿論環境只有褒獎,只說好話,多元的、批評的產業輿論環境嚴重缺失!
回顧光伏行業20年,總是有那么幾年,總有那么個階段,整個行業的輿論環境你好我好大家好,有褒獎,只說好話,多元的、批評的產業輿論環境嚴重缺失!
還記得光伏“531新政”后幾天的輿論事件嗎?“531”新政出臺后,不少媒體做了反思、組織討論,甚至直接指出政策“一刀切”可能帶來的產業災難。
但很快,很多內容就“被刪除”,不少媒體被相關機構或相關領導“打招呼”。一句話,批評的話是不能說的。
非常贊同行業自身觀察者紅煒在“531”后一篇文章中的觀點:當一個產業的其他制約機制嚴重弱化到沒有的時候,輿論的監督和導向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但是這一作用,只能發揮于多元、具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精神的產業輿論環境中。遺憾的是,中國光伏仍不具有這樣的產業輿論環境。
第一,中國光伏還沒強大到可以鼓勵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時期,光伏企業家還沒有強大到可以鼓勵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歲數。一個人的成長,從不自信到自信的表現之一,是具有主動的歡迎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承受力......如果這個產業發展的不那么快,也許它還沒那么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中國光伏產業和企業發展的實在是太快了,就形成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結果就是身體的成長與意識的成熟并不相匹配,產業處于只能說好不能說不好、我不說你不好你也不能說我不好的青春期,總之這還是一個不夠自信的產業。
第二,成長中的光伏產業輿論機構目前還是典型的寄生生態。一個強大的產業,應當擁有敢于批評的獨立媒體。遺憾的是,光伏產業還在成長中,媒體還在很大程度的寄生中。它的結果也只能是:產業的輿論環境,只有企業家喜歡聽的那一種聲音。不像在互聯網產業,批評騰訊、阿里、小米的文章俯拾皆是。潘亂的一篇《騰訊沒有夢想》,讓馬化騰親自冷靜作答。
第三,大部分光伏分布式市場中人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立觀點。分布式光伏市場......對于市場中的輿論、觀點,在市場好的時候,他們愿意相信好的消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他們更愿意相信不好的消息。信息的影響力總是被放大了的。
光伏三誡:惡意的低價競爭,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
很長時間,很多階段,光伏產業都曾出現“惡意”的低價中標現象。
低價中標,未必是壞事;但“惡意”的低價中標必然傷害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進入“平價時代”后,光伏產業是否還會出現惡意的低價中標、惡意的低價競爭?不好說!
在光伏人的記憶中,特別是在產業景氣度低迷的時候,往往會發生大量低價低質中標事件,給產業長遠發展留下了很大的隱患。最低價中標,帶來的一種不良后果是劣幣驅逐良幣,導致產品質量不過關,甚至釀成安全事故。畸形的價格折射出畸形的供求關系、產業環境和信用缺失。惡意的低價中標,結果往往是“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搶別人的單,斷自己的路”。
以低價接單的企業只看重眼前利益,看似迫不得已的個體選擇卻在危害行業整體的健康發展。這樣的經營模式持續不了多久,而且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企業也喪失了從產品開發、工藝創新等方面提升的能力,其發展道路只能越走越窄。
不過,與“低價競爭”帶來的“劣幣驅逐良幣”向對應的是,從2020年至今,行業因供應鏈戰爭導致的“漲價競爭”,帶來的到底是“劣幣驅逐良幣”還是“良幣驅逐劣幣”?
在往后,光伏平價后,迅猛發展的產業里,是否還會出現惡意的低價競爭?完全有可能。
光伏四誡:產業火熱時一涌而上,遇到“寒冬”一哄而散,最終留下一地雞毛!
光伏,曾經是一個看起來“門檻很低”的產業。
最典型的案例是,2009年到2011年光伏行業火爆發展,企業、資本、地方政府,一涌而上。甚至,一些做服裝、搞水泥等等和光伏八竿子打不著的企業,也想到光伏行業分一杯羹。就在那兩三年,中國光伏產業園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到了2012年,全國31個省市大力扶持光伏產業,各地產業園達到300多家。“舉國建光伏”的形勢將光伏產能推向高位,而國內市場遲遲未能開啟。
后來的故事眾所周知,伴隨歐美雙反,光伏遇寒,很多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迅速被產業“掃地出門”,可謂一哄而散,一地雞毛。
再往前,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由于產能需求大、投資門檻低,光伏組件的擴張一度十分瘋狂。根據當時的統計數據,2007年國內從事光伏組件生產企業有200多家,到2008年猛增至近400家。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有超過300余家光伏組件企業倒閉,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
時至今日,“一涌而上”的現象依然火爆。雖然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和空間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各路資本的涌入,必然也會帶來新的風險。我們看到,從2019年至今,各種各樣的資本“跨界”光伏,國有資本加速跑馬圈地,強烈沖擊光伏固有利益分配與競爭格局。從過去兩年進擊光伏的資本來看,黑鷹光伏認為有三大類:
其一,眾所周知,以“五大四小”為代表的國有資本強勢進擊光伏電站投資環節,極大改變了下游的競爭格局,進入十四五,國有資本將是新能源電站投資的絕對主力。
其二,以中煤集團、神華集團、中國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十多家傳統煤炭、油氣企業為代表的大型傳統能源企業,強勢進擊光伏產業鏈不同環節,迅速增加了光伏產業競爭格局的變量。
其三,過去的2020年,一些與光伏“八竿子打不著”的企業,開始跨界光伏。甚至,這些“跨界”者中,剛剛出現了吉利集團的身影——這是繼比亞迪后,有一家整車制造企業進入光伏領域。
以上這些“新勢力”的進入,將強烈沖擊光伏產業固有的競爭格局,產業蛋糕有可能將重新劃分:
其一,光伏行業的技術進步以及市場對高效組件追求不斷推動產業的快速發展,產品迭代速度不斷加快,后進的跨界巨頭確實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其二,中國光伏產業已走向成熟,市場格局脈絡相對清晰,大的蛋糕已經瓜分完畢,這對于后進者來說,有機遇,但更是個挑戰。
其三,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他們最大的短板就是資金鏈緊張,以及缺乏專業的光伏人才,很可能會在跨界征途中翻船。而對于國企和央企巨頭來說,錢對他們不是問題,問題是并購的項目是否是優質項目,能否帶動集團實現綠色轉型是個挑戰。
《光伏投資框架2021》一文提醒:從成長股的估值來看,光伏龍頭,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大巨頭,還是一些組件和逆變器龍頭,我覺得都是合理的。然而,我仍然要提醒一點是,對于新進入者大家還是謹慎一些。光伏行業不是有錢就能搞的產業,他現在的門檻遠超你的想象,所以不要線性思維而低估了光伏龍頭的護城河而去投資一些阿貓阿狗,有可能在紅火的產業鏈背景下你并不賺錢。
光伏五誡:過往營銷困局:費力未必有用,除了賣力叫賣的疲憊和觥籌交錯的醉意,真的有多大收獲呢?更有效和更專業的差異化營銷在哪里?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2018年“531”之前,中國光伏產業大大小小展會不斷。展會多,代表行業熱鬧有希望,但展會多,不代表很多企業的營銷水平就高。這里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只是陳述我們這個產業過往存在的一種現象,以及大家的一些思考。
在我們的印象中,曾經很多光伏展會,人流攢動,震耳欲聾,聲嘶力竭,論壇趕場,你方唱罷我登場,這就是中國各行業展會的一個縮影。當人群散去,每個廠商參展人員除了賣力叫賣的疲憊和觥籌交錯的醉意,真的有多大收獲呢?
以下內容我們引用了“光伏薈”《從濟南光伏展看中國光伏營銷困局》的部分內容:對于大品牌來說,這只是全國各地巡展計劃表中的普通一站而已;對于小品牌或者說沒有品牌的廠商來說:雖然人家唱主角,咱弄個標攤也來湊湊熱鬧,蹭蹭人氣,祈求能通過現場叫賣把幾千元的攤位費給收回來;而對于不大不小的品牌來說是最痛苦的:品牌力不大,展位不敢小,產品沒特色,銷量上不去,人前陪笑臉,人后愁莫展。
翻開一個某中產品牌廠商的宣傳折頁,恨不得自己所有的優點都寫在臉上,密密麻麻、花里胡哨,看半天都沒看出他有什么突出的優點。再看看其他中產的特裝展位,也無非把產品掛出來、技術講出來,香肩露出來,大長腿露出來,然后突然把音量放大,通過勁歌熱舞來把人群吸過來。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人喜歡湊熱鬧,而中國男人喜歡看大長腿,所以我索性就投其所好吧。
然而,你隨便抓一個男性觀眾來問:你是來濟南光伏展看大長腿的嗎?他肯定非常堅定的告訴你,俺是來尋找商機、尋找商業價值的!沒錯,他并沒有違心地騙你,所有的光伏人都是來尋找價值的!而你給他低價、給他小誘餌、給他大長腿、給他紙醉金迷,這絕對不是一個有追求的光伏人來濟南想要看的!
“所有的光伏產品都要尊重其本身的價值。回歸價值,價值營銷,才是光伏營銷的根本出路。”
“請每一位光伏廠商捫心自問,你的品牌的核心價值在哪里?”
話說回來:光伏人作營銷,真不容易啊。
光伏六誡:部分企業家熱衷玩弄資本,對技術創新,先進產能的布局、員工發展與福利等方面卻不上心!
不少光伏企業家非常熱衷玩資本,也非常喜歡包裝炒作各種先進概念。而在干實事上,事情進展剛剛到第一步,企業家便對外宣稱已經做到了第二步甚至第三部。等行業與媒體等著某企業吹的牛落地時,卻發現不了了之,云里霧里。
與此同時,一些熱衷玩弄資本的企業家,在企業稍有規模后,對技術創新,研發投入、先進產能的布局、員工發展與福利等等方面卻不上心。
資本往往是一把雙刃劍,資本與實業結合得好,往往能助力企業快速發展。但對于以扎實的制造和技術創新驅動的光伏產業而言,如果一家企業小有成就就開始放松實體,企業家或高層把大量精力放在玩資本,老想著靠資本“一夜沖天”,那這家企業可能就危險了。
講個“極端例子”:2015年,李河君憑借引以為傲的漢能在股市的優異表現,以個人身價1655億成為中國富豪之首。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李河君的首富位置還沒坐穩,就因為集團的經營模式不合規被調查,引得股市動蕩,他20分鐘虧了千億,很快,首富風光不再。
再講個例子:某光伏上市企業認購私募基金委托理財炒股,結果在不到一個月內連踩三只閃崩股,基金凈值出現負值。這次事件不僅導致這家企業2020年出現近1.7億元非經常性損失,同時,也讓其股價在2020年1月11日以跌停板收盤,下跌20.03%,報9.50元/股,總市值73.94億元,蒸發約18.5億元。
從光伏產業發展歷史回顧,類似企業的最終結局,往往并不樂觀。黑鷹光伏曾大量詢問過從某某某光伏企業離職的中高管,為什么離開那家企業?我們常常得到這樣類似的回答:老板愛玩資本,不實在,對員工利益的關注度低。
光伏七誡:很多光伏企業沒有應對周期變化和“寒冬”的經驗和準備,潮水突然退去,立馬成為“裸泳者”!
市場競爭太殘酷了,經營企業太辛苦了。如何應對周期性,如何應對產業寒冬,是所有企業的必選題。
我們回顧光伏產業的20年,它的成長性、變化性,往往與周期性緊密相隨:光伏產業除了要跟隨行經濟大環境有經濟周期以外,還會有補貼退坡、技術更新迭代帶來的行業內獨有的周期。具體體現為庫存變化帶來的庫存周期,由產能變化帶來的產能周期,由技術變革帶來的經濟周期。加之經濟危機、國際貿易摩擦、政策劇變等疊加,行業周期往往又伴隨產業洗牌。
一旦激烈洗牌,一些在“溫水”中生活的舒舒服服的企業立馬倒閉,產業一片慘狀。在此過程中,有的企業加速崛起,也有企業隕落或式微。
不少光伏企業大佬都說過,不會刻意去成為“第一”。為什么?因為過往不少明星企業,崛起到隕落,常常就是幾年的時間。現在再看再思考,如今大大小小的數萬家光伏企業,是否都具備了抗周期、抗波動、抗擊風吹雨打的成熟經驗和能力?答案顯然是否定。過去兩三年里,行業稍有波動,便有企業、甚至是知名企業倒閉、跑路、退市等等,可以說不勝枚舉。
我們看看華為的老大是怎么思考企業經營風險的。記得任正非說過:“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光伏這么多年的成敗歷史證明,企業為了消除危機感所做的持續不斷的努力,最終被證明是必要的。
黑鷹光伏判斷,自去年至今,光伏產業整體“一片大好”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風險和變數再疊加,危機何時“爆發”,是否會“爆發”,無人能知。在瞬息萬變的未來市場,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光伏八誡:部分企業家好大喜功,過分浮夸,企業容易“迷失”自我!
在過往這20年,有多少光伏企業“迷失自我”,最終消失在歷史的煙淼中?
其實很大的原因與企業創始人(往往也是掌舵人)的個人秉性有關系。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光伏企業家往往好大喜功,對企業自身的實力和競爭力也喜歡浮夸一些。企業發展初期,很多企業家兢兢業業,保持實干和低調,但一旦企業企業發展順利,迅速壯大后,一些企業家的表現往往“天下我有”,“唯我獨尊”。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光伏產業鏈上的不同企業,營收規模小幾十億,十幾二十億,甚至低于十億,企業的管理層或是老大已經在夸夸其談“基業長青”,“全球著名”,“全球頂尖品牌”。有的企業營收剛過百億,企業的創始人已在標榜自己掌舵下的企業是“偉大的企業”。
其實,企業老大自我標榜,純屬個人自由,但從過往歷史經驗看,企業要長遠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一定要“定位”好自己。不然,我們常常會在一些已經歷經數十上百年,綜合實力超群,已經真正“偉大”的企業面前,迷失自己。
光伏九誡:光伏供應鏈矛盾早已有之,何時能構建一種內生的、市場化的供需平衡機制、協調機制、競爭機制?
光伏供應鏈的矛盾已經愈發突出。
最新的消息是,據光伏們了解,硅料價格仍然維持上漲態勢:150元/kg已經買不到硅料了。有知情人士透露,硅料長協價格已經超過160元/kg,現貨散單更是來到170-180元/kg的水平。按照硅耗量,硅料每漲10元/kg,對應組件上漲3-5分/瓦,從當前價格水平來看,組件價格超過1.8元/瓦已成定局,如果硅料價格持續當前走勢,2021年組件要重回2元/瓦時代。
此外,根據光伏盒子調研,目前分布式光伏項目中,組件采購現貨價格已經穩定在1.75元/瓦以上(166及以上尺寸)。由于分布式項目體量較小,同時大部分為現貨報價,其價格較大型集采會略高一些。在最近的中核與中廣核組件集采中,500瓦雙面與530雙面均價都達到了1.8元/瓦左右,445-450瓦單面則維持在1.7-1.75元/瓦左右,其中雙面450瓦最高報價至1.898元/瓦。
可以預見,2021年,供應鏈的“戰爭”可能貫穿全年,“定價權”的矛盾和爭奪也貫穿全年,“扛不住”的企業將被無情清洗。
事實上,縱觀中國光伏發展的20年,供應鏈的不同環節的不平衡、矛盾甚至“戰爭”,其實早已存在,只是去年今年表現得極為突出。
比如說,當年的“兩頭在外”之下,雙反一來,全行業價格暴跌,這也是供應鏈不平衡的突出體現。可以說,即使即將進入平價時代的今天,光伏產業也始終還未形成優質的、高效協同的全供應鏈體系。
觀察2020年至今的漲價事件,我們可以發現:固有的、依靠發現產業鏈供需變化,從而按圖索驥的投資策略依然奏效;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如今肩負著重大使命,又備受矚目的光伏產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需要產業鏈協同。
問題是,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中國光伏何時才能構建良好的全供應鏈發展生態?何時能構建一種內生的、市場化的供需平衡機制、協調機制、競爭機制?
光伏十誡:產品質量問題依然存在,千萬不能“一顆老鼠屎攪壞一鍋湯”!
過去這么多年,中國光伏產業獲得巨大發展,光伏產品質量持續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由部分產品質量問題帶來的隱患和安全問題,以及社會口碑問題,都始終存在。
比如,以戶用為代表的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前景始終被各界看好,但近年行業依然亂象叢生,戶用領域也出現了不少事故;一些不良廠家趁機將降解、拆卸、低質組件以次充好,更有一些電站投資商為了降低成本,也給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留下“缺口”!
相光伏調查報告顯示出以下問題:第一,家用光伏行業基礎標準匱乏。第二,家用光伏質量參差不齊。第三,建站選址過錯、設計缺陷。第四,運輸粗暴、違規施工。第五,運維體系不健全。
各種質量問題不容忽視:電器短路、停機、燃燒、熱斑、隱裂、功率衰減組件負偏差、電站實地功率預測不準確、逆變器高故障率偏高等等,在一些地方是層出不窮。
具體到出現火災這樣的嚴重事故,影響的不僅是電站的安全,也會對電站下方的廠房設施以及人員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從更長遠的視野,影響的是光伏在社會上的“口碑”和形象。
伴隨“3060”目標的提出,光伏必將加速進入尋常百姓家,走入千家萬戶。在新的發展時期,整個行業更要注重產品質量和服務。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