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在剛剛召開的“交通能源轉型產業研討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指出,“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可再生能源將以更大規模、更高比例發展,步入高質量躍升發展新階段,進入大規模、高比例、低成本、市場化發展新時代。
王大鵬介紹,“十三五”以來,全國能源系統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大力推動新能源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達到9.3億千瓦,占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2.4%,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王大鵬看來,隨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壯大,制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土地、消納等問題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也需要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實現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和多元化開發利用。交通行業與可再生能源具有廣闊的融合發展空間,發展意義重大,既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可再生能源,又有利于推動交通能源低碳轉型,共同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為此,王大鵬建議,未來要加快“新能源+交通”等融合發展項目推廣應用。他表示,“十四五”期間,新能源將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就地利用與外送消納并舉”的發展方式。而當前土地因素已成為制約新能源發展,特別是在中東部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公路沿線邊坡、服務區、加油站等區域具有大量可利用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具備開展“光伏+”等新能源分布式開發和就近利用的有利條件。
同時,王大鵬表示,要推動可再生能源與電動汽車融合發展。他認為,電動汽車自帶電化學儲能設備,是破解當前制約新能源發展消納問題的重要措施。未來隨著電動汽車應用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電動車車載電池的可用功率將十分可觀。
王大鵬還指出,要探索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利用。在他看來,氫能作為零碳、清潔、靈活的能源載體,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式。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電解水制氫不僅是清潔制氫重要的技術路線,更是實現可再生能源“時空轉換”,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和大規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當前受成本、技術等因素制約,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占比還很低,但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目前占比較高的“灰氫”最終都需要向“綠氫”的轉變。
“‘十四五’期間,要在可再生能源資源條件好、發電成本低、氫能儲輸用等產業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可探索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產業化發展,打造規模化的綠氫生產基地。”王大鵬表示,要推廣燃料電池在工礦區、港區、船舶、重點產業園區等示范應用,提高交通領域綠氫使用比例;在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現代石油化工產業基礎好的地區,也可重點開展能源化工基地的綠氫替代。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