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是全球參與的世紀大考,我國應該如何“應考”,并考出理想“成績”?多位院士專家對此建言獻策。
“能源革命是‘雙碳’大目標下的一環,我們早期的布局并不落后,新的大格局下要重新思考,范圍還要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認為,“雙碳”的實現首先要有頂層化的系統設計。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系統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表示,能源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氣候、國家安全等主要維度都有重要影響。以能源為核心的系統,內部是相互關聯、耦合的,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系統。
“如果不能準確把握能源和各個維度間的內在聯系,決策時就會經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這也是能源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雙碳戰略也是如此。”謝克昌表示。
在他看來,建立以能源為核心,并廣泛關聯經濟、社會、氣候、生態環境、科技政策等維度的開放性大數據體系,對于破解能源問題非常必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于貴瑞表示,“碳中和”在全球意義上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自我修正的表達,同時還是人類在地球生物圈演變過程中的干預行為。
為此,他指出,在全球尺度上談“碳中和”,需要理解“如何重塑自然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通過人類全球規模的巨大生態工程調節環境”“我國應該怎么辦”三大問題。
要以技術為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表示,對我國而言,“碳中和”是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轉型,不能僅依靠行政和資本的力量,一定要依靠技術的力量,建立一個完整、強大的技術支撐體系,“這是我們科技界重大的任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則表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走向“碳中和”的關鍵,對保障國家電力安全、能源安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至關重要。
概括而言,這需要縱向的發、輸、配、用和“源網荷儲”協調規劃,橫向多能互補,發展多種類型的商業化儲能技術,調動各種靈活性資源。“目的在于安全、可靠、靈活地供電,在極端情況下保證供電安全,在常態下確保經濟社會正常運行。”杜祥琬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湯廣福指出,能源領域特別是電網領域的數字融合深度遠遠不足,人工智能的算法、大數據理論剛剛起步,仍有大量“卡脖子”技術等需要攻關,體制機制有待創新。
“綠色金融”大有可為
中金公司首席執行官黃朝暉表示,發展綠色金融,不僅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引導資本要素等向“碳中和”領域流動,助力產業轉型,還能推動建立碳市場的管理體系和交易機制,促進碳市場加快形成。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金研究院執行院長彭文生認為,有3種手段可以促使經濟主體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一是依靠技術進步降低清潔能源的使用成本;二是依靠碳定價增加化石能源的成本;三是依靠社會治理,如文化、制定綠色標準等非價格手段。
彭文生認為,依靠技術進步對經濟是正面推動,將帶來更多發展機遇。而依靠碳價格,對經濟是負面拖累,會增加當前經濟運行成本,但也能引導更多資源進入清潔能源領域。他認為,公共政策的干預是決定碳價格在多大程度上引導相關技術進步的關鍵。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