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21全球數字能源峰會上,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數字能源”)簽約沙特紅海新城儲能項目。該項目儲能規模達1300MWh,是迄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儲能項目,也是全球最大的離網儲能項目。
華為進軍儲能
華為數字能源成立于2021年6月7日,法定代表人為胡厚崑,注冊資本30億,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持股。據介紹,該公司具有10年以上儲能系統研發及超過8GWh儲能系統應用的經驗積累,致力于將數字信息技術與光伏、儲能技術進行跨界融合。
據了解,沙特紅海新城儲能項目將采用華為智能組串式儲能解決方案,這也將是華為智能組串式儲能系統首次超大規模商用。
資料顯示,針對儲能全產業鏈中的漏洞和弊病,華為提出了“智能組串式儲能解決方案”,通過一包一優化、一簇一管理的策略,最大化儲能充放電量;通過四重安全檢測,減少火災風險90%以上;通過模塊化設計,使能分期補電,支持初始配置降低30%;讓儲能系統的壽命更長久,最終提升了儲能系統在整個生命周期的投資收益,降低LCOS20%以上。
今年6月2日,林洋能源發布公告稱,公司與華為數字能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在林洋能源全資子公司林洋新能源的新能源發電配套儲能項目中采用華為智能組串式儲能技術平臺。此外,雙方將合作研發創新的大規模鋰離子儲能相關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共同打造基于磷酸鐵鋰儲能專用電池的儲能系統解決方案。
1.3萬億市場空間
儲能,是指通過介質或設備把能量存儲起來,在需要時再釋放的過程。按照能量儲存方式,儲能可分為物理儲能、化學儲能、電磁儲能三類,其中物理儲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化學儲能主要包括鉛酸電池、鋰離子電池、鈉硫電池、液流電池等,電磁儲能主要包括超級電容器儲能、超導儲能。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抽水蓄能在全球儲能的裝機占比高達89.3%。其次是電化學儲能,占比達9.2%。在電化學儲能中又以鋰離子電池為主,占比高達88.8%。
有機構預計,2021年中國電化學儲能市場累計規模將達6614.8MW。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幾種類型的儲能方式相比,電化學儲能雖然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不受地域條件限制、成本低等優點,但是實際的生產中,會產生較大的環保問題。
光大證券預測,到2025年,我國儲能投資市場空間將達到約0.45萬億元,2030年增長到1.3萬億元左右。國家也發布相關政策對該領域進行扶持:
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實現鋰離子電池等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新型儲能成為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支撐之一。
巨大的市場空間,讓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電池企業加大了對儲能的投資。
龍頭企業的儲能布局
今年3月11日,寧德時代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與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公司簽署了落地協議;3月17日,由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和寧德時代合資3000萬元成立的儲能企業——新疆國網時代儲能發展有限公司獲得核準,主營儲能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8月31日,晶科能源與寧德時代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儲能業務、整縣推進光儲綜合解決方案等多領域達成全方位戰略合作意向。
寧德時代不僅與國內的科士達、易事特、星云股份等企業成立儲能合資公司,為這些企業提供磷酸鐵鋰電池解決方案,海外方面,2019年,美國Powin Energy公司與寧德時代簽訂了1.85GWh電芯供貨合同,這些電芯將集成到Powin Energy的最新型號的電池儲能系統Stack225中。同年,日本光伏企業Next Energy and Resources也與寧德時代達成協議,雙方希望將蓄電池引入到太陽能光伏發電當中,降低相關成本。
億緯鋰能則早在2014年就進入儲能市場,其儲能業務已覆蓋通訊儲能、電力儲能、風光儲能、分布式能源系統多領域。今年6月,該公司在公告中透露,其全資子公司億緯動力擬與林洋能源簽署《合資協議》。雙方出資入股成立新的合資公司,由合資公司投資不超過人民幣30億元建設年產10GWh的儲能電池項目。
9月上旬,億緯鋰能還與美國普威能源公司簽署了為期兩年的協議,億緯鋰能將成為普威電池儲能系統項目的電池供應商。
今年7月27日,國軒高科與晶科能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開展“光伏+儲能”系統的合作研發生產及銷售,在“光伏+儲能”產品研發生產、分布式光儲系統開發銷售、一站式綜合性解決方案、光儲充電設備、光儲整縣推進等領域,開展創新型、多維度的戰略合作,共同推動“光伏+儲能”的深入合作。目前雙方已經在美國工業儲能和日本家用儲能等領域開展了初步合作,合作基礎良好。
此外,比亞迪、陽光電源、恩捷股份、科達利等企業也在加快布局儲能相關產業鏈。
可以預見,隨著相關技術的提高,以及海外業務的拓展,儲能產業鏈企業將充分受益。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