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開陽臺的窗戶,重慶市黔江區某街道居民陳師傅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此前,附近一個惡臭盈天、污水橫流的垃圾填埋場讓他愁眉不展。
今年7月底,重慶市檢察院第四分院和黔江區檢察院聯合開展了一次公益訴訟線索調查,黔江區的一處垃圾填埋場引起了檢察官們的注意。
“整個‘垃圾山’分層明顯,各層之間有約3米高的橫截面。一遇大雨,垃圾滲濾液便沿著山體流向山下村莊的池塘、農田和菜地,社會公共利益持續受損。”重慶市檢察院第四分院檢察三部主任吳軍介紹。
7月29日,重慶市檢察院第四分院對此正式立案。此后一個月,吳軍帶領辦案團隊多次赴該垃圾場實地勘查,啟用無人機勘測渣場面積、體量及周圍環境,還密集走訪了黔江區環保、城管等部門及相關街道辦事處了解情況。
原來,這處垃圾填埋場原本是一個棄土場。兩年多前,當地社區居委會為消除集體經濟項目空白,未經許可便在這里設立了接納建筑垃圾的場所,并于2019年8月正式對外收費運營。夏天多雨時節,趁垃圾場無人管理,附近建筑工地將大量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垃圾堆積于此,沒有分類堆放,也未加處理,逐漸形成了層層疊疊的垃圾山。
9月7日,該院依法向黔江區生態環境局、城管局發出檢察建議,要求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履行環境保護職責,對傾倒的工業固體廢物與其他固體廢物分類處置。與此同時,當地街道辦關停了該垃圾填埋場。
9月26日,兩級檢察機關和黔江區生態環境局、城管局、街道辦事處組織召開整改現場會,商定由街道辦事處組織人手清理垃圾,生態環境局和城管局負責聯系新的垃圾處理場。
10月,當地街道辦事處開始在垃圾場實施垃圾分類處置,330立方米生活垃圾被清運到垃圾填埋場進行處置。同時,采取無害固體廢棄物攤平覆土、鋪設種植土等方式,將垃圾場加以封閉并種草復綠,以便今后作為農林用地使用。
“垃圾要分好類處理,垃圾搬遷后土地平整和土質恢復也要跟上。”吳軍帶領辦案團隊定期走訪現場,督促整改工程進度。
生活垃圾解決了,一個更大的難題擺在面前——60噸工業固體廢物垃圾怎么辦?
“有關部門請來專業團隊對垃圾取樣分析,發現這些垃圾的主體為廢玻璃纖維——機頭絲,而這正是生產電絕緣材料的極佳原料。”吳軍介紹,在黔江區某工業園區,正好有一家利用廢舊機頭絲生產工業品的制造企業。
目前,60噸廢玻璃纖維已被運至該企業用于生產電絕緣材料制品。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