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寧德時代與贛鋒鋰業爭搶加拿大鋰業公司千禧鋰業(Millennial)的事嗎?
2021年7月,贛鋒鋰業宣布將以不超過3.53億加元(約合2.76億美元)收購千禧鋰業。緊接著9月底,寧德時代宣布以“更高的價格”——3.77億加元(約合2.98億美元)向千禧鋰業發起要約收購。
這讓老外領教了中國三國時代就有的“煮豆”哲學,就連特斯拉CEO馬斯克都學會了中國詩歌。
實際上,寧德時代與贛鋒鋰業的“同臺競技”比這還要早些。
01 共同位列大股東
12月22日,贛州騰遠鈷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騰遠鈷業”)創業板IPO獲準注冊。天眼查數據顯示,廈門鎢業、贛鋒鋰業為其重要股東,分別持股12.07%、6.90%,位列第三大和第四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在騰遠鈷業的股東中,寧德時代旗下長江晨道也“赫然在列”,間接持有其6.85%股份。
據電池中國了解, 2020年3月,長江晨道參與了對騰遠鈷業共計3.5億元的增資;三個月后,2020年6月贛鋒鋰業又以自有資金約3億元成功競得騰遠鈷業股權。至此,寧德時代(間接)與贛鋒鋰業住在了“同一個屋檐下”。
與爭奪千禧鋰業的鋰充滿火藥味不同,這次寧德時代與贛鋒鋰業入股騰遠鈷業是為了鈷,而且雙方此次入股似乎并沒有巨大的利益沖突,都成功拿到了股份,而且份額旗鼓相當,也算是“雙贏”。
同時得到贛鋒鋰業和寧德時代兩大巨頭的青睞,騰遠鈷業究竟成色如何?據招股書披露,騰遠鈷業是國內領先的鈷鹽生產企業之一,2020年其硫酸鈷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6.37%,氯化鈷產量占比為5.53%,居國內第五位。這么看來,騰遠鈷業資質一般。不過,騰遠鈷業手里面有剛果(金)的鈷礦。
根據USGS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探明鈷礦儲量710萬噸,其中剛果(金)儲量360萬噸,占已探明儲量的50.70%。隨著鈷資源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剛果(金)銅鈷礦資源成為礦業企業的必爭之地。目前,洛陽鉬業、萬寶礦產、中國有色、金川集團、中鐵資源、華友鈷業等均在剛果(金)投資銅鈷礦山,寒銳鈷業、盛屯礦業等也在那里設立銅鈷濕法冶煉廠。
騰遠鈷業的布局也比較早,2016年就已經在剛果(金)投資建廠,設立剛果騰遠作為原料采購基地、資源開發基地和產品初加工基地。2018年6月以來,剛果騰遠陸續投產。目前剛果騰遠已成為公司電積銅的主要生產基地,同時為母公司提供部分鈷中間品,并進一步向上游礦山勘探、開采延伸。
除了布局剛果(金)鈷礦外,騰遠鈷業與全球著名的鈷原料供應商 Telf、歐亞資源、嘉能可、Vin Metal、萬寶礦產、中鐵資源、中國有色及 Traxys 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可長期穩定地保證銅鈷礦及鈷中間品的供應。
技術上,騰遠鈷業稱,其在鈷產品的濕法冶煉上具備較強的技術優勢、工藝優勢和成本優勢,系國內少有的能自主規劃、設計,并制造濕法冶煉生產線主要生產設備的鈷鹽生產商。公司與中偉股份、摩科瑞、萬寶礦產、合縱科技(湖南雅城)、廈門鎢業、金川科技、杉杉股份、當升科技等都建立了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
02 鋰電產業硬通貨
隨著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暴漲,企業對鈷需求也激增。根據EV Volumz數據,2020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為324萬輛,同比增加了43%。相關統計顯示,全球動力電池領域用鈷需求量將從2019年的1.82萬噸大幅上升至2025年的6.35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3.2%。
下游需求端廠商都在大肆買鈷。此前,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特斯拉將從全球最大的金屬礦商嘉能可采購鈷礦,用于其在上海超級工廠和正在柏林建設的工廠使用。按照雙方的長期合作協議,嘉能可將向特斯拉每年供應6000噸的鈷。
特斯拉的這個手筆有多大?若以每輛Model 3等級的車所需4.5公斤鈷計算,每年這6000噸的鈷,將能夠滿足特斯拉133萬輛Model 3的鈷量需求。而2020年Model 3全球總銷量為36.5萬輛。也就是說,特斯拉囤積了好幾年的鈷用量。
有業內人士做過測算,生產一輛特斯拉Model S將消耗13.68公斤鈷。如果目前全球鈷儲量的30%用在電動汽車上,折算下來,約可支撐1.7億輛車的生產規模,電動汽車每年按500萬輛的銷量來算,30年左右鈷將消耗殆盡。
不僅是鈷資源的緊缺,鈷也因其高昂的價格被業內虐稱為“鈷奶奶”。而近期鈷價又上漲了。有數據顯示,截至12月22日,鈷均價報486500元/噸,直逼49萬元的價位,刷新三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西南鋼鐵指數分析師分析稱,“從資本角度來看,供應緊張、供應鏈脆弱、鈷需求大幅增加、戰略儲備意義重大等因素,都可能刺激鈷價新一輪崛起。”西南鋼鐵指數預測,鈷供應量的緊缺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恢復。該機構甚至認為,“可以預期在40年內,鈷價是無止境的”。
應該可以說,盡管很多電池企業都在布局少鈷、無鈷的路線,但是在未來很多年,鈷和鋰一樣,仍將是鋰電池產業重要的硬通貨。
那么,寧德時代和贛鋒鋰業“不約而同”出手騰遠鈷業的邏輯也顯而易見,希望雙方都能持續雙贏,把蛋糕不斷做大,共同為鋰電池產業鏈發展作貢獻。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