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濟南發布《濟南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科學謀劃了重點任務、主要舉措和保障措施,確定了“時間表”“路線圖”,對全面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生態濟南”,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共12章、53節,約4.2萬字,分為三大部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機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減污降碳為總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標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泉城,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夯實生態本底。
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基本建成“生態濟南”。
其中,《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9項重點任務。深化結構調整,引領重點區域綠色發展,壯大生態環保產業,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降低碳排放強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和區域協作,穩定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統籌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確保“兩清零一提標”,持續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強化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實施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強化生態保護統一監管,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強化危險廢物、重金屬污染、核與輻射等重點領域環境風險管控,重視新污染物治理,嚴守環境安全底線。深化改革創新,建設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增強生態環境保護內生動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開展全民行動,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動形成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監督的大環保格局。
濟南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山東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濟南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要求,制定本規劃。規劃以2020年為基期,明確今后五年生態濟南建設目標任務,擘畫到2035年美麗泉城建設目標。
第一章站在生態濟南建設新起點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五年;是我省開啟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譜寫美麗山東建設新篇章的五年;是我市在新起點上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實現美麗泉城取得新跨越的五年。
第一節“十三五”主要成效
“十三五”以來,全市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主方針,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主線,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全力打好大氣、水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扎實推進污染減排和生態文明建設,全方位強化環境監管。“十三五”九項約束性指標超額完成,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動有力,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滿足感不斷提高。
扎實推進“四減四增”。“十三五”期間,我市制定實施了《濟南市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各項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7%,達到6248.5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1.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55.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大幅下降,2019年與2015年相比,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已達到21.79%,提前完成三年行動方案確定的20%目標。能源結構明顯改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五年累計達到35.8%,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目標18.8個百分點,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32%,完成下降20.5%的目標要求。交通運輸結構加速調整,鐵路貨運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市鐵路貨運量5798萬噸,與2017年相比,增加836萬噸;加快淘汰國三營運柴油貨車,2020年全市淘汰國三營運柴油貨車6814輛,超額完成省下達的淘汰5906輛目標任務。農業投入結構顯著提升,2020年全市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總量較2015年分別減少5.78萬噸、0.1萬噸,分別下降22%、24.3%;商品有機肥施用量超過24萬噸,超額完成23萬噸的目標要求。
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污染攻堅戰強勢推進,以“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為抓手,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十三五”末,全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2%,較2015年增加13.8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達到47微克/立方米,為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優于“十三五”任務目標16.1個百分點,是全省第一個完成消除劣Ⅴ類水體任務的城市,其中小清河水質從常年劣Ⅴ類改善至Ⅳ類,取得了40多年來的歷史性突破。完成1247個農用地點位、345家重點行業企業土壤調查,建立110個土壤例行監測點位,摸清各類點位土壤環境和動態變化。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30.2%、27.4%、14.9%、16.6%,均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
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步伐穩健。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持續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優化和評估調整以及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全市自然保護區自查和遙感發現問題已全部整改完成并銷號。完成《濟南市打好自然保護區等突出生態問題整治攻堅戰作戰方案(2018—2020年)》明確的任務。首次建立自然保護區市級生態補償資金,出臺《濟南市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加大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力度。濟陽區、商河縣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縣,創建數量居全省第一。市南部山區、萊蕪雪野街道房干村獲得全省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切實發揮“三線一單”對綜合決策的支撐作用。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實施環評和執法“兩個正面清單”,將重點項目納入“綠色通道”。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在全國率先規定減輕和免除環境行政處罰的16種具體情形,全力做好企業復工復產環保服務。建立了覆蓋市、區縣和鎮街三級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推動實現環保網格員專職化。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我市獲得全國、山東省表現突出集體和個人的數量均位列全省第一名,普查技術報告獲得全國優秀技術報告一等獎。深化排污許可管理,我市2017年起在全省率先制定排污許可管理工作制度,核發了全省第一張火電和造紙行業排污許可證,首創性地為所有持證單位建立了排放口二維碼應用系統。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應急體系和應急能力現代化建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建成監測預警、綜合分析、決策支持、環境監管、應急響應、公眾參與六大應用體系。在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出租車走航監測微站、環保電量智能監控、水質在線監測微站、空氣質量微站布設、顆粒物在線溯源解析移動監測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了諸多創新工作,有效提升了生態環境監測、分析、監管的智慧化、精細化水平。
第二節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四五”期間,我市生態環境保護仍處于關鍵時期,與美麗濟南、生態濟南建設要求相比,生態環境保護還有較大差距,仍需長期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繼續推進打好升級版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結構性污染仍客觀存在,統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難度較大。我市結構性、根源性環保壓力總體上仍處于高位。產業結構偏重,鋼鐵、化工、建材、電力和熱力等高耗能、高耗煤產業煤炭消費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煤炭消費比重達98.7%;能源結構偏煤,2020年全市煤炭消費(含市外購入焦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69.4%,比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別高12.5、2.1個百分點;運輸結構偏公路,原有鐵路貨源大幅減少,鐵路運輸占比短期內難以大幅度增長。
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壓力大。“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巨大進步,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社會共識。但是,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足的矛盾、公眾對環境質量高訴求與環境質量持續性改善高難度的矛盾仍比較突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基礎還不穩固,重污染天氣時有發生,依然面臨空氣環境質量改善和防止反彈的雙重壓力,部分水質斷面時有超標現象,再生水有效利用率偏低,水生態系統亟需加強保護與恢復。環境風險防范的形勢依舊嚴峻,新基建、新化學物質等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容忽視。
生態安全體系不健全,生態保護監管仍需完善。生態保護監管工作基礎薄弱,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手段尚不成熟,國家已出臺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但仍處于試點階段。生態安全體系不健全,生態破壞現象在部分地區還比較普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依然突出,新冠肺炎疫情也給生物安全敲響了警鐘。沿黃河流域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濕地面積減少,濕地功能退化,森林火災、病蟲害等時有發生,嚴重威脅生態安全。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仍需優化,治理能力現代化亟待提升。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仍需完善,相關責任主體內生動力尚未有效激發,齊抓共管的大環保格局需要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治理投入不足、渠道單一,環境基礎設施不能滿足需求仍為突出短板。生態環境監管力量與繁重的監管任務還不匹配,監管監測信息化建設現代化水平仍需提升,“三線一單—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排污許可—監察執法—督察問責”六位一體的環境管理體系尚不健全,科技創新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撐作用仍需加強。
第三節“十四五”形勢分析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高水平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對標美麗中國遠景目標打造美麗泉城極為關鍵的5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新的發展形勢和要求。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定力,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強保障。“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深入推進,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新機遇。國務院批復設立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為我市走上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了重要突破口。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為我市跨區域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良好平臺。各級各部門應搶抓當前重大發展機遇,牢固樹立爭先進位、爭創一流的意識,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為美麗泉城建設起好步、開好局。
第二章擘畫新時代美麗泉城新藍圖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機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減污降碳為總抓手,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持守底線、提質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標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泉城,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夯實生態本底。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堅決打好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攻堅戰,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各項任務,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堅持綠色發展引領。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充分發揮生態環保對經濟發展的優化促進作用,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對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實施有效保護,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堅持系統觀念底線思維。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做到生態保護修復與環境治理相統籌,城市治理與鄉村建設相統籌,環境治理、生態修復、應對氣候變化相統籌。堅持底線思維,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健全完善環境風險防控機制,有效應對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全力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堅持問題導向,運用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技手段,精細管理、分類施策、因地制宜,提高環境治理針對性和有效性。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推進、依法保護,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以法治力量保護生態環境。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形成與治理任務、治理需求相適應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三節主要目標
展望2035年,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泉城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顯著增強;空氣質量根本改善,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水生態恢復取得明顯成效,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體恢復,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常態,基本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經過五年不懈努力,到2025年,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基本建成生態濟南。
——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更加合理,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推進,新動能成為引領經濟發展主引擎,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空氣質量全面改善,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水生態功能初步恢復,重污染天氣、省控以上劣Ⅴ類斷面、城市(縣城)建成區和農村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穩步提升。生態安全格局更加穩定,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安全管理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加強。
——環境安全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鞏固提升,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能力明顯增強,輻射安全監管持續加強,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短板加快補齊,生態環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
專欄1濟南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指標指標2020年2025年指標屬性(一)環境治理1.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微克/立方米)*47完成省分解任務約束性2.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62完成省分解任務約束性3.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6070約束性4.地表水省控以上斷面劣Ⅴ類水體比例(%)*—全面消除約束性5.城市(縣城)黑臭水體比例(%)—全面消除預期性6.地下水質量Ⅴ類水比例(%)18.2完成省分解任務預期性7.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0預期性8.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少(%)〔14.9〕9.氨氮排放總量減少(%)〔16.6〕10.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減少(%)—11.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27.4〕完成省分解任務約束性約束性約束性約束性(二)應對氣候變化12.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2〕完成省分解任務約束性13.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35.8〕完成省分解任務約束性14.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2.97預期性(三)環境風險防控1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完成省分解任務預期性16.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預期性(四)生態保護17.生態質量指數(EQI)*—穩中向好預期性18.森林覆蓋率(%)25.626.1約束性19.化肥施用量(折純量)(萬噸)20.5完成省分解任務預期性20.農藥使用量(商品量)(萬噸)0.32完成省分解任務預期性21.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萬平方公里)—完成省分解任務約束性注:①加“〔〕”指標為五年累計數。
②帶*的指標“十四五”統計口徑較“十三五”有調整。
③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指標2020年完成數值暫為預計數。
第三章深化結構調整加快推動綠色發展
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將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以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為重點,實施新一輪以綠色復蘇為統領,推進產業調整、能源消費結構調整、交通運輸結構調整、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調整的“四減四增”行動,推動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第一節夯實綠色發展根基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態空間、生活空間,推動形成合理有序的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城市化地區格局。
強化農產品主產區耕地保護,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嚴格限制污染型企業進入農產品主產區,嚴禁有損自然生態系統的開荒以及侵占水面、濕地、林地、草地的農業開發活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和種植結構,加強產地環境保護治理,保障農產品安全。將集中連片耕地作為區域生態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耕地生態功能和價值。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管控修復,嚴格控制土壤污染。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加強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和農村環境整治。
強化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提高生態產品供給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強南部山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促進人口向中心城區、縣城、小城鎮和中心村有序轉移,強化入侵生物監控和預防、泉域重點滲漏帶保護。加強黃河生態風貌帶建設,強化小清河及其支流、大汶河、玉符河、浪溪河等生態廊道管控。構建以泰山生態屏障區和黃河生態風貌帶為主要生態控制區,以沿河綠化帶為生態廊道,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重要湖庫、水源地為支撐的“南山北水多廊多點”生態格局。
轉變城市化地區開發建設方式,以集約綠色為導向,合理確定城鎮建設規模與結構。強化城鎮建設集中布局引導,推行集約緊湊式發展,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率。引導重點行業向環境容量充足、擴散條件較好的區域優化布局。對人口密集、資源開發強度大、污染物排放強度高的區域實施重點管控。加強環境治理和風險防控,推動韌性、綠色、低碳發展。
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新體系。加強“三線一單”在政策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方面應用。加快推進“三線一單”落地實施,作為資源開發、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城鎮建設、重大項目選址和審批的重要依據,統籌安排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規范國土空間開發行為,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占用。以“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為基礎,優化調整我市生態環境功能區,形成生態功能區、環境空氣功能區、水功能區和聲環境功能區,建立以生態環境質量目標為導向的分級分類管理體系。
完善綠色發展環境政策。強化綠色發展的法規和政策保障,完善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調整優化的政策體系。健全以環評制度為主體的源頭預防體系,嚴格規劃環評審查和項目環評準入,開展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和重大生態環境政策的社會經濟影響評估。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服務重點項目建設落地,為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開辟綠色通道,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支持和激勵各類金融機構開發綠色金融產品,探索開展與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支持引導金融機構發行綠色金融債、碳中和金融債,推動綠色企業通過發行綠色企業債券、碳中和債券以及上市融資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強化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環境與氣候相關信息的披露要求,開展綠色績效評估。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及壓力測試。支持發展綠色信貸。積極探索環境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合作(PPP)與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組合實施試點。在環境高風險領域依法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鼓勵發展重大環保裝備融資租賃。
第二節引領重點區域綠色發展
建設黃河下游標志性綠色生態走廊。加強黃河下游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黃河風貌帶為重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動流域內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四水”(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安瀾)統籌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系統防治,促進流域內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標桿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在保護母親河、打造幸福河偉大事業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
專欄2建設黃河下游標志性綠色生態走廊打造北部黃河生態風貌帶。突出生態本底特色,立足差異化稟賦,按照長平段、城區段、濟章段分區優化沿黃生態空間功能,構建功能多元、有機融合、協調聯動的沿黃生態風貌格局。實施黃河沿岸防護林帶提升行動,豐富植物種類,優化群落結構,打造一批沿黃郊野公園。實施灘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因地制宜推進灘區退地還濕,打造灘河林草綜合生態系統。
推進生態廊道與節點建設。建設濱水生態廊道,推進大汶河、小清河、徒駭河、北大沙河等骨干河道美麗示范河湖工程建設,有機串聯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重要湖庫等多樣生態節點,營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宜游的河湖景觀。圍繞北部沿黃濕地群、中部山前濕地群和南部山地溪源濕地群,開展玫瑰湖、濟西、白云湖、雪野湖等濕地保護行動,打造體系完善、格局良好的濕地體系。系統治理生態環境。實施以總氮控制為主要目標的入黃支流綜合治理工程,分階段、分類型對錦水河等11條入黃支流開展綜合整治行動,并自2021年年底起將其全部納入日常監管,增加總氮管理指標。加強長清、平陰等沿黃河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基本完成尾礦庫污染治理。推進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強灘區內畜禽和水產養殖有效監管。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治,加大路面、停放地、施工場地、靠港船舶等區域的執法力度,杜絕超標排放車輛運行。完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高水平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生態文明建設。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黃河兩岸生態治理與保護、節水降耗等方面走在前列,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全面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建設碳中和綠色發展展示區,著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示范,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中創新發展,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專欄3高水平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生態文明建設構建攜河發展空間新格局。堅持生態優先、均衡發展、宜居宜業,打造“一縱一橫兩核五組團”的總體空間布局。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剛性約束,按照“控紅、增綠、擴藍、留白”的理念,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堅持生態優先,加強對黃河兩岸地區分級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打造空間占比不少于70%的藍綠空間。
加強自然生態保護修復。加強對鵲山龍湖濕地、崔寨濕地、太平濕地等重要生態節點保護修復,穩步推進退塘還河、退田還灘。大力實施灘區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治理、黃河堤頂路改造提升、近河綠道建設,加快小清河、大寺河河道治理和生態景觀建設,打造人河城相協調的生態風貌廊道。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加快實施桑梓店—大橋—崔寨—回河生態森林帶建設,構建成長型森林公園體系,發揮護藍增綠通風降塵作用,建設集中連片、相互貫通、林城相融的大型城市森林帶,打造天然城市綠芯和休閑生態氧吧。
扎實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強化環境污染系統治理,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建立細化到鎮(街道)、園區的準入清單。開展生態保護專項規劃,保護清風廊道、清水通道,統籌推進污染防治,科學規劃垃圾回收利用和垃圾處理設施布局,充分運用“城市美學”理念,加強地下空間綜合利用規劃,高標準建設起步區生活垃圾分揀中心和轉運中心項目,優先利用地下空間規劃垃圾轉運作業系統等,全力建設“無廢城市”示范區。
大力促進城區綠色低碳發展。嚴格控制起步區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優先開發利用地熱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面深化低碳試點工作。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嚴禁新建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項目。持續推進清潔取暖,加快供熱系統改造升級,推廣清潔能源替代。全面推動綠色建筑設計、施工和運行,大力發展超低能耗建筑,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倡導綠色消費,形成簡約適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強南部山區生態保護。深入貫徹落實“南美”城市發展戰略,統籌南部綿延山體,突出區域生態功能,與泰安市攜手打造“大美泰山”生態共同體。以“三川”和玉符河流域為重點,推進庫區周邊、主要河道和小流域的水系生態建設,增強南部山區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能力。加強生態管控,保護徑流通道,開展重點滲透帶生態修復,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持續推進荒山綠化、低效林改造及森林撫育工程。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加強野生動植物、古樹名木、瀕危稀有物種和種質資源保護,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棲息地環境。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路徑。建立南部山區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探索價值核算評估應用機制,創新生態農業、森林碳匯、生態旅游、健康養生等多樣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健全南部山區生態補償制度和補償方式,提高林地生態補償標準,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調節基金,爭創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
打造萊蕪—鋼城綠色發展轉型示范。加快區域融合聯動發展,支持萊蕪高新區提升規模實力,合力建設黃河流域先進制造業中心。突出抓好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等重大項目建設。發展壯大綠色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氫能等產業,提升鋼城經濟開發區綜合實力。在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環境監管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區域加快綠色轉型發展。
第三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嚴把環境準入門檻。堅持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和產能總量控制剛性要求。在確保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前提下,統籌使用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兩高”項目確有必要建設的,須嚴格落實產能、煤耗、能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五個減量替代”要求,新(改、擴)建設項目要減量替代,已建項目要減量運行。嚴禁新增鋼鐵、鐵合金、焦化、鑄造、水泥等產能。原則上不再審批新建煤礦項目。嚴禁省外水泥熟料、粉磨、焦化產能轉入。強化區域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新(改、擴)建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等項目必須滿足規劃環評要求。新建工業項目按要求進入合規工業園區。穩妥推進園區外工業項目入園。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加快推動“淘汰類”生產工藝和產品退出,采取鼓勵措施對限制類生產工藝設備提前淘汰,減少高污染、高能耗產業比重。開展全市工業產能排查,制定低效落后產能壓減實施方案,重點對再生橡膠、廢舊塑料再生、磚瓦、石灰、石膏等行業分類組織實施轉移、壓減、整合、關停,推動低效落后產能退出。嚴格落實山東省“兩高”項目相關政策。推進化肥行業能源清潔利用,2022年年底前,尿素行業全部淘汰固定床氣化爐。2022年年底前,完成山東魯碧建材有限公司1000噸/日水泥熟料生產線退出。鼓勵焦化企業通過“上大壓小”方式完成產能置換。加快推動10座鑄造(10噸/小時及以下)行業沖天爐改造。制定磚瓦窯淘汰政策,鼓勵提前淘汰限制類生產工藝設備。實施“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按照“發現一起、處置一起”的原則,實施分類整治。
推動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推動鋼鐵、建材、石化等原材料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重點行業加快實施限制類產能裝備的升級改造。加快建材、化工、鑄造、印染、電鍍、加工制造等產業集群綠色化改造。推動重污染企業搬遷入園或依法關閉。重點推進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萊蕪分公司新舊動能轉換系統優化升級改造項目,實現向產品優質型、資源節約型、綠色環保型、持續發展型的精品鋼鐵強企邁進。
構建綠色產業鏈供應鏈。推動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發揮汽車、電子電器、通信、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龍頭企業、大型零售商及電商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應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加快推進工業產品生態設計和綠色制造研發應用,在重點行業推廣先進、適用的綠色生產技術和裝備。鼓勵企業開展綠色設計,選擇綠色材料,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實施綠色采購,推行綠色包裝,開展綠色運輸,做好廢棄產品回收處理,實現產品全周期綠色管理。
著力提高工業園區綠色化水平。提升園區集約發展水平。提高化工等行業園區集聚水平,實施建材、化工、鑄造等產業集群提升改造,提高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水平。加快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將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園區發展考核的重要內容,對獲得國家和省級命名的生態工業園區予以政策支持,推動園區公共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等。2025年年底前,省級生態工業園區比例力爭達到工業園區的50%以上。
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加強項目建設和產品設計階段清潔生產。新(改、擴)建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應分析論證原輔料使用、資源能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廠內外運輸方式以及污染物產生與處置等,對使用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進行說明,相關情況作為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內容。鼓勵企業在產品和包裝物設計時充分考慮其在生命周期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優先選擇無毒、無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嚴格執行產品能效、水效、能耗限額、污染物排放等標準。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實施能量系統優化、節能技術改造等重點工程。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制度。
創新清潔生產審核推進模式。依法在重點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支持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鼓勵開展行業、工業園區和企業集群整體審核模式試點。探索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分級管理模式,對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企業以及生產、使用、排放《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中所列化學物質的企業嚴格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實施企業清潔生產領跑行動,研究將碳排放績效納入清潔生產審核,充分發揮清潔生產對碳達峰、碳中和的促進作用。
第四節深化能源消費結構調整
持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定實施煤炭消費壓減方案。嚴格控制新上耗煤項目的審批、核準、備案,鼓勵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替代煤炭消費,對確需新建的耗煤項目,全面落實產能置換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原則上不再新增自備燃煤機組,支持自備燃煤機組實施清潔能源替代,鼓勵自備電廠轉為公用電廠。基本完成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30公里供熱半徑范圍內低效小熱電機組(含自備電廠)關停整合。
積極發展綠色低碳能源。建立清潔低碳能源供應體系,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促進能源體系的低碳化。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積極發展生物質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有序開發地熱資源,打造氫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深入推進清潔采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展燃煤供熱鍋爐清潔能源替代,支持集中供暖未覆蓋的地區實施氣代煤、電代煤、熱代煤等清潔采暖方式,支持有資源條件的地區開展地熱能、生物質能、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替代散煤。加強智慧能源體系建設,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對可再生能源優先安排購電,提升非化石能源電力消納能力。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提高到23%,完成省下達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任務。
第五節推動交通運輸結構調整
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加快推進重點鐵路建設項目和鐵路專用線建設,積極推動公路運輸向鐵路運輸轉變。推動大宗貨物集疏港運輸向鐵路和水路轉移,實施小清河通航及沿線港口建設。支持砂石、煤炭、鋼鐵、電力、焦化、水泥等大宗貨物年運輸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以及大型物流園區新(改、擴)建鐵路專用線。實施城市交通綜合治理,探索開展燃油機動車號牌總量控制。加快治理城市擁堵,研究制定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工作方案,采取綜合措施有效緩解主城區交通擁堵狀況。加快推進長途客運總站、七里堡蔬菜批發市場搬遷工作。
加快車船結構升級優化。加大老舊車報廢更新力度,采取資金補貼、鼓勵報廢、區域禁行、強制注銷等疏堵結合措施,逐步淘汰國二標準及以下老舊汽油車。按照國家、省要求研究推進逐步淘汰國四重型營運柴油貨車的政策措施。加快公共交通體系建設,對柴油公交車、國五及以下燃氣公交車實施替代,小清河復航水運優先應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動力船舶。
構建高效集約的綠色流通體系。深入實施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鼓勵開展集裝箱運輸、商品車滾裝運輸、全程冷鏈運輸、電商快遞班列等多式聯運。加快推進區域物流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積極引導物流業集聚發展,全力做好二環北路片區物流運輸企業搬遷工作,積極構建“外集內配、綠色聯運”的公鐵聯運城市配送新體系。加快推動商貿流通標準化建設和綠色發展,推進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建設。發展綠色倉儲,鼓勵和支持在物流園區、大型倉儲設施應用綠色建筑材料、節能技術與裝備以及能源合同管理等節能管理模式。完善倉儲配送體系,建設智能云倉,鼓勵生產企業商貿流通共享共用倉儲基礎設施。
第六節推進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調整
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全面實施節水、減肥、控藥一體推進、綜合治理工程。加強農業投入品規范化管理,健全投入品追溯體系,嚴格執行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質量標準。在糧食主產區、果菜茶優勢產區等重點區域大力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配方肥。大力推廣緩控釋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推廣水肥一體化、機械深耕、種肥同播等施肥技術。推廣生態治理、健康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植保無人機等先進施藥機械。大力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
大力推廣應用有機肥。加快發展種養有機結合的循環農業,推廣畜禽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等技術模式。引導農民積造施用有機肥,鼓勵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戶通過配建糞污處理設施、委托協議處理、堆積發酵就地就近還田等方式,促進畜禽糞污還田利用,推動種養循環,改善土壤地力。提升有機肥規模化生產能力,在用地、貸款、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有機肥企業。著力構建“收集—轉化—應用”三級網絡體系,提高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水平。推動商河、章丘等畜牧大縣(區)整縣(區)爭取國家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大力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行動,加快形成多種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深化落實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制度,創新農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探索符合區域特點和地方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推進農業發展綠色轉型。
第七節發展壯大生態環保產業
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建立高效有力的環保產業發展推進機制,加快培育一批環保產業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帶動地區整體經濟及環保產業鏈的發展。做新做優環境服務業,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環保管家、環境醫院、環境治理綜合托管服務等模式,提升環境治理市場化、專業化水平。創新引領環保產業發展,以科技創新促進環保產業快速發展,推動生態環保產業與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大環保科技創新投入,推動實施環保科研項目。2022年年底前,新增2家省級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培育2家生態環保產業省級服務業創新中心;2023年年底前新增2家新型研發機構及2家省級環保制造業創新中心。
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加快環保特色集群園區建設,建立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等服務的環保裝備制造業、環保綜合服務、資源綜合利用等特色產業集群,在濟南經濟開發區建設國舜綠建低碳和鋼智能科技示范產業園、宏達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示范園,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氫谷產業園和生態環保產業總部經濟園,在濟南高新區打造集大氣污染防治、高濃度污水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環境監測為發展方向的環保優勢領域高新技術服務集群,在商河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健全完善產業鏈條,推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進一步強健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提升創新鏈。加快推進產業“引進來、走出去”,鼓勵全國性環保企業在我市設立總部基地、子公司或分支機構,支持環保企業積極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對外交流合作。
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激發市場活力,拓寬融資渠道,建立生態環保產業企業白名單制度,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優先享受金融政策。加快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支持駐濟高校與科研院所、環保企業聯合創建研究生培養基地、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和市級生態環保產業管理與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等服務平臺,加快推進山東國辰實業與山東省齊魯工業大學聯合建設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依托山東省生態環境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山東省綠色產業與環境安全創新創業共同體培育一批為環保產業提供技術信息、人力資源、綠色金融、管理咨詢等服務的專業機構。加快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的制訂,加大對現行環保惠企稅收政策的宣傳,推動《節能節水和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17年版)》《關于從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公告》和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政策落地。規范環保市場監督管理,形成有序的環保市場競爭機制。
第四章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緊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落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嚴控溫室氣體排放,主動適應氣候變化,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第一節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
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明確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實施以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制度。細化區縣、重點行業目標責任分工,強化達峰目標過程管理和考核監督,鼓勵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制定達峰專項行動方案。
積極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聚焦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重點行業降碳行動等重大專項行動,明確電力、鋼鐵、水泥、化工等重點排放行業碳達峰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
第二節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控制工業過程二氧化碳排放。升級鋼鐵、建材、化工領域工藝技術,控制工業過程二氧化碳排放。推廣水泥生產原料替代技術,鼓勵利用轉爐渣等非碳酸鹽工業固體廢物作為原輔料生產水泥。推動煤電、煤化工、鋼鐵、石化等行業開展全流程二氧化碳減排示范工程。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對二氧化碳減排重大項目和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
控制交通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大力發展低碳交通,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建立集約高效、一體化銜接的運輸組織模式。優化交通出行方式,完善公交優先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到2025年,全市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下降4%。加大交通行業節能低碳技術開發與應用推廣。
控制建筑領域二氧化碳排放。構建綠色低碳建筑體系,全面推行綠色建筑,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綠色建材。積極發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完善技術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加強對公共建筑用能監測。開展市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城鎮建設,促進綠色建筑規模化、區域化發展。
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原料替代、過程消減和末端處理等手段,積極控制工業過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加強標準化規模種植養殖,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控制農業領域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加強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控制廢棄物處理領域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
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積極推進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企業進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協助完成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強化各行業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加強清繳履約監督管理。
第三節主動適應氣候變化
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新格局。落實國家、省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在農業、林業、水資源、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積極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推動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與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有機結合,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新格局。
加強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與應對。開展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識別氣候變化對敏感區水資源保障、糧食生產、城鄉環境、生命健康、生態安全及重大工程的影響,開展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完善防災減災及風險應對機制,提升風險應對能力。著力增強農業抗御自然風險能力,提高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主要糧食作物區農業氣象災害應對防范體系建設。統籌提升城鄉極端氣候事件監測預警、防災減災綜合評估和風險管控能力,制定應對和防范措施。
第四節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融入生態環境管理體系。開展溫室氣體統計核算,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推進碳監測試點工作,強化區縣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管理。將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納入“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將碳排放影響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推動低碳產品政府采購、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
實施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推進控制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協同增效。制定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減排協同控制方案,推進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加快編制實施二氧化碳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規劃,打造“雙達”典范城市。
第五章堅持協同治理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
推動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環境空氣質量穩定改善,各項指標達到國家和省要求,重污染天數持續下降,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第一節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
協同開展PM2.5和O3污染防治。推動城市PM2.5濃度持續下降,有效遏制O3濃度增長趨勢。制定空氣質量全面改善行動計劃表。統籌考慮PM2.5和O3污染特征,加強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治理,強化分區分時分類差異化精細化協同管控。在夏季以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為主,加強氮氧化物、甲苯、二甲苯等PM2.5和O3前體物排放監管;在秋冬季以移動源、燃煤源污染管控為主,強化不利擴散條件下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排放監管。
推進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標及持續改善。編制實施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明確“十四五”空氣質量階段改善目標及空氣質量達標期限、各階段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和空氣質量達標路線圖,并向社會公開。
第二節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和區域協作
積極實施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動建立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逐步實現規劃、標準、環評、監測、執法“五統一”。深入落實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實現大區域內大氣環境管理機制的整體對接。以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減排為重點,實施季節性差異化管控措施,推動實施區域范圍內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共同改善大區域環境空氣質量。
全面實施績效分級差異化減排。嚴格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要求組織績效評級,全面落實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視情況對保障性工程實施進一步分類的差異性管控,并對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情況開展技術核查。研究制定臭氧污染應急差異化管控政策。
夯實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加強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工作,完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會商機制,建立精細化預報體系。按照國家、省有關要求,定期修訂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結合相關行業企業績效定級,每年完善應急減排清單,做到涉氣企業全覆蓋,并向社會公開。加強重污染天氣期間執法檢查,確保在預警期間有效落實應急減排措施。
第三節深化工業污染治理
強化工業企業污染深度治理。嚴查全市工業污染源排放情況,確保各類工業污染源持續達標排放。推進玻璃、陶瓷、鑄造、鐵合金、有色等行業污染深度治理,加強燃煤機組、鍋爐、鋼鐵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控。開展焦化、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對完成超低排放的鋼鐵聯合企業和其他鋼鐵類企業開展“回頭看”,確保改造效果。重點涉氣排放企業逐步取消煙氣旁路,因安全生產無法取消的,安裝在線監管系統及備用處置設施。加大超標處罰和聯合懲戒力度,依法停產整治未達標排放企業。
加強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管控。針對物料運輸、裝卸、儲存、輸送、生產等無組織環節,組織企業制定“一廠一策”深度治理方案,實現無組織排放污染精細化管控,在保障生產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密閉、封閉措施有效提高廢氣收集率。建立完善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監測監控體系,探索高效監管手段,不斷提升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監管能力。
深化工業爐窯綜合整治。建立健全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管理體系,完善工業爐窯清單,健全爐窯監測監控體系,提升爐窯裝備和污染治理水平,進一步加大落后產能和不達標工業爐窯淘汰力度,依法關停嚴重污染環境的工業爐窯。加快推進重點行業工業爐窯燃料清潔能源替代,實施污染深度治理。
鞏固鍋爐綜合整治成果。開展全市燃氣鍋爐和生物質鍋爐排查,完善鍋爐清單,對納入清單的燃氣鍋爐和生物質鍋爐改造效果進行抽測,對監測發現改造效果達不到要求的鍋爐進行整治。通過納入集中供暖等方式鼓勵1蒸噸以下燃氣小鍋爐主動拆除。持續開展低空排煙設施排查整治,嚴查經營性小燃煤爐等低空排煙設施。
探索推動工業氨減排。嚴格控制涉及使用尿素、液氨等脫硝劑進行脫硝企業的生產及治污工序,鼓勵企業優化升級煙氣脫硝設施噴氨控制系統,減少氨過剩量,降低氨逃逸濃度。定期開展氨逃逸監測,推進電廠、鋼鐵、水泥、炭素、玻璃加工等重點企業氨逃逸在線監測試點安裝工作。
實施揮發性有機物(VOCs)全過程綜合治理。在石化、化工、包裝印刷、工業涂裝等重點行業建立完善源頭替代、過程管控和末端治理的VOCs全過程控制體系。全面推進低VOCs含量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原輔材料使用,建設表面涂裝、包裝印刷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源頭替代項目,完成省下達的溶劑型工業涂料、油墨、膠粘劑替代任務。加強廢氣的收集和處理,開展原油、成品油、有機化學品等涉VOCs物質儲罐排查,鼓勵石化、有機化工等大型企業自行開展LDAR(泄漏檢測與修復)。加強監督檢查,每年O3污染高發季前,對LDAR開展情況進行抽測和檢查。
加強重難點行業VOCs治理。強化油品儲運銷VOCs監管,規范油氣回收設施運行,開展油氣回收檢測,持續推動夏季實施夜間加油優惠,鼓勵錯時卸油措施,引導公眾夜間錯峰加油。加大涉VOCs排放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綜合整治力度,在涂裝類企業集中的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推動建設一批集中涂裝中心。加強汽修噴涂、裝飾、裝修等生活消費領域溶劑使用環節VOCs排放源的管控,確保治理效果。
強化惡臭、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風險管控。根據國家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名錄和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加強相關行業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排放監管。按國家有關規定,推進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提升化工園區精細化管理水平,有效防范有毒有害氣體排放。加強惡臭、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防控,對惡臭投訴較多的重點企業和園區安裝電子鼻。
第四節統籌控制移動污染
強化車用油品和尿素監管。持續提升生產、銷售和使用的汽、柴油油品質量,開展車用油品、尿素常態化監督檢查,實現對市、區縣兩級加油站、油品倉儲和批發企業成品油質量監督抽檢100%全覆蓋,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不合格油品行為。建立健全在用油品溯源機制,不斷完善在用油品溯源程序,在源頭上遏制劣質油品流入。嚴厲打擊和清理取締“黑加油站”、流動加油車,統籌加強生產、銷售、使用環節油品質量監管工作。進一步加大車用尿素抽檢力度,對全市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沿線加油站銷售的車用尿素產品開展專項監督抽查。
促進交通用能清潔化。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凡使用財政資金購買的車輛應當優先采用新能源車(機)型,到2023年,公交(除保留必要交通戰備、抗險救災等應急車輛外)、環衛、郵政、市內貨運等行業新增車輛力爭全面實現電動化,在用車輛中新能源車輛占比達到50%。加快布局充電基礎設施和智能換電服務,到2025年,充換電設施保有量超過8萬個。鼓勵機場、鐵路貨場等新增或更換的作業車輛(含非道路移動機械)主要使用新能源車輛。推進城市綠色貨運配送高質量發展。推動末端配送車輛清潔化,引導用于末端配送的柴油車及燃油三輪車等高污染車輛淘汰更新。研究制定城市末端配送智能化方案。推進網約車新能源化,新增網約車新能源車型占比達到80%。加快節能與新能源、清潔替代能源汽車技術開發,加強車輛購置、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強化機動車環保管理。嚴格執行國家、省新生產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標準,配合上級依法嚴厲打擊生產(進口)、銷售不達標車輛(機械)違法行為。加強重型貨車路檢路查和在用車集中停放地抽查抽測工作,嚴厲打擊私自拆除后處理裝置、破壞篡改車載診斷系統(OBD)等違法行為。深入推進在用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實施,實現超標排放車輛排放檢驗與維修治理閉環管理。加強排放檢驗機構監督管理,嚴厲打擊排放檢驗機構檢測弄虛作假、屏蔽和修改車輛檢測參數等違法行為。按照國家和省部署,積極推進車輛燃油蒸發排放控制檢測工作,減少油氣等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
強化非道路移動源綜合治理。加快推進廠礦企業、單位內部作業車輛和機械新能源化更新改造,通過更換電動機等方式提高其達標排放水平。全面實施非道路移動柴油機械第四階段排放標準。加快老舊機械提前報廢更新,2025年年底前,基本淘汰國一及以下排放標準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嚴格高排放機械禁用區域管控,適時發布禁止使用達不到國三排放標準機械的管控要求。繼續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及定位安裝工作,嚴格落實施工工地出入場信息報備制度,確保實現環保編碼登記“應編盡編”。加大日常監督抽測力度,健全完善“超標處罰撤場”長效機制,嚴查超標排放、冒黑煙等違法違規行為。
第五節防治城鄉面源污染
推進揚塵精細化管控。全面加強各類施工工地、道路、工業企業料場堆場、露天礦山和港口碼頭揚塵精細化管控。完善揚塵防治幫包責任制,每月動態更新全市揚塵源清單,推進施工揚塵精細化管理。全面推行綠色施工,施工現場嚴格落實“八項揚塵防治措施”。強化降塵量監管,加強全鏈條、全作業面、標準化管控各類揚塵污染工作。到2025年,規模以上建筑施工工地安裝在線監控和視頻監控設施,并接入當地監管平臺。全面實施分級道路分類保潔措施,建立“灑水、沖刷、清洗、清掃、撿拾”五位一體保潔控塵模式,達到“六凈一潔一見本色”工作標準,加大城市出入口、城鄉結合部、支路街巷等道路沖洗保潔力度,城市和縣城主次干道機掃率、灑水沖刷率達到100%。對顆粒物考核排名落后的道路嚴管嚴控,有效實施屬地管理、部門聯動、綜合治理提升措施。
開展餐飲油煙污染綜合整治。完善源頭管控、綜合執法、部門協調、設施運行和檢查監測等餐飲油煙污染長效監管機制。在居民住宅樓、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以及商住綜合樓內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樓層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產生油煙、異味、廢氣的餐飲服務項目。強化餐飲服務企業油煙排放規范化整治,積極開展督導檢查活動,對未安裝油煙防治裝置,或者已安裝油煙污染防治裝置但超過排放標準對附近居民生活環境造成污染的違法行為,依法作出行政處罰。加強對燒烤區域的管理,杜絕區域內露天燒烤食品行為。對規模以上餐飲企業、食堂或者在居民住宅、醫院、學校等人口聚集區且投訴較多的餐飲單位,按規定安裝油煙在線監控設施。
實施露天礦山與石料廠整治。提高礦山在基建、開采、加工、物料堆存、物料運輸裝卸等環節的污染防治水平。結合露天礦山動態管理臺賬,對違反資源環境法律法規和規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亂采濫挖的露天礦山,依法予以關閉;對污染治理不規范的露天礦山,依法停產整治。加快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利用衛星遙感對露天礦山生態環境實施動態監測,到2025年,大、中、小型綠色礦山建成率分別達到90%、80%、70%,建立綠色礦山動態監管制度。
加強大氣氨(NH3)排放控制。探索建立大氣氨規范化排放清單,摸清重點排放源。實行“以地定養”,種養結合,優化畜禽養殖布局,推進規模化與標準化養殖,鼓勵農牧結合,并與種植業生產配套布局。推進種植業、畜禽養殖業等主要污染源或污染環節氨排放水平監測監控,積極爭取大氣氨排放控制試點。開展大型規模化養殖場大氣氨排放總量控制試點,力爭2025年年底前,大型規模化養殖場大氣氨排放總量削減完成省分解任務。
第六章深化系統治理穩步提升水環境質量
以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統籌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堅持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保好水、治差水,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攻堅,確保“兩清零一提標”,大力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
第一節加強水生態環境系統治理
強化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管理。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流域生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管理。統籌建立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監測評價體系,對重要江河湖庫開展水生態環境評價,增加生態用水保障,促進水生態恢復。縣級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清零。持續削減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
強化流域污染聯防聯控。編制實施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推進流域差異化治理。推動形成小清河、徒駭河、匯河和大汶河流域上下游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信息共享的協同推進工作機制。以黃河、小清河等入海河流為載體,落實從山頂到海洋全過程、全要素區域聯動機制,陸海統籌削減黃河、小清河入海總氮濃度。健全橫縱結合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縣際間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加強重點飲用水水源地河流、重要跨界河流以及其他敏感水體風險防控,編制“一河一策一圖”應急處置方案。
第二節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
持續開展水源地保護區、保護范圍劃分。按照國家、省級要求,進一步優化、調整城鎮水源地保護區范圍,2021年年底前完成現有農村水源地保護區或保護范圍劃定。提升飲用水水源水質保障水平,2025年年底前,除地質原因外,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全面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分階段在已劃定保護區、保護范圍的各級水源地建設“三牌一網”。2025年年底前,完成鎮級和“千噸萬人”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勘界定標。
深入開展保護區整治。大力推進環境問題清理整治。按照“一個水源地、一套整改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制定整改方案。大力推進保護區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無害化處置,重點加強湖庫型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水域內各類垃圾清理。強化濟南綜合保稅區、濟南經濟開發區準保護區污水處理監管。嚴格控制市區地下水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內采礦、采砂等活動。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水務、衛生健康等部門之間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大飲用水水源、供水單位供水和用戶水龍頭出水等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公開力度。健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檔案。積極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管理單位應具備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影響范圍內風險源名錄和風險防控方案,做到“一源一案”。探索開展臥虎山水庫、喬店水庫水源地新污染物調查研究和生物毒性監測試點。
第三節深化水污染防治
城鎮污水污染治理。加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重點解決城區結合部、東部和西部新城、北部起步區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到2025年,力爭中心城區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80萬噸。加強配套管網的建設和改造,著力解決萊蕪區、鋼城區污水直排、溢流現象等突出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區范圍內小區、院落雨污分流改造,實現全市城鎮管網雨污混流清零。加大污水收集設施養護管理工作,按照從污水主干管逐步向次干管、支管延伸的實施步驟,對城區市政污水管網進行全面清淤檢測,編制管線修復計劃,實現污水納管、清水入河。推廣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嚴格執行城鎮污水廠排放標準,按要求對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升級改造。
城鎮面源污染治理。開展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實施城市初期雨水收集處理體系建設,持續開展汛前河湖水質超標隱患排查整治活動。查處雨排設施內傾倒垃圾、污物行為,優化道路保潔車輛作業方式,禁止道路保潔車輛收集水直排雨水管網和河道等區域。加強垃圾中轉設施滲濾液規范化處置,以歷城區為試點,在全市范圍內建成24處道路保潔廢水預處理設施,推廣道路洗掃車沉淀池建設,形成效果明顯的面源污染治理方式。到2025年,城市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持續深入推進工業污染減排。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施差別化流域環境準入政策,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加快推進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的高耗水、高污染企業搬遷入園工作。嚴格執行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加強全鹽量、氟化物等特征污染物治理。聚焦黃河、牟汶河、小清河等匯入東平湖及萊州灣的河流,持續推進重點企業氮磷污染治理。推進石油煉制、化工、焦化等工業園區雨污分流改造和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加大現有工業園區整治力度,全面推進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污水管網排查整治。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實施化工企業廢水“一企一管、明管輸送、實時監測”。推進萊蕪經濟開發區等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分類管理、分級升級改造。
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及規范化管理工作。深入開展入河排污口精準溯源,形成排污口臺賬,2021年完成入河排污口分類、命名、編碼工作,確定需要豎立標志牌的入河排污口清單。按照“取締一批、合并一批、規范一批”要求,制定“一口一策”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對148個劣Ⅴ類水體排污口進行整治。率先完成工業生產廢水排污口、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以及黃河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2022年按照國家要求完成入河排污口標志牌豎立工作;2023年完成黃河流域排污口整治;2025年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依托排污許可證,探索建立“水體—入河湖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體系,建立流域精細化管理平臺。
第四節強化水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
提升水源涵養功能。按照省級要求將小清河、大汶河等河流源頭集水區納入省級及以上重要水源涵養區管理,建設水源涵養工程,設立永久性標志。制定和實施水源涵養功能提升規劃,有序推進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濕、低質低效林改造、濕地生態修復、廢棄礦山植被恢復等生態修復工程。維護南部山區等重要山體的水源涵養能力,提升泉城泉水持續噴涌能力。開展重要水源涵養區基本狀況、生態狀況、人類活動本底情況和其他相關基礎信息調查,建立水源涵養重要功能區基礎信息臺賬。
實施節水行動。推行工業領域節水和水循環利用,建立健全工業用水定額制度,鼓勵節水和循環用水。建設工業節水示范工程,嚴格控制高耗水行業發展。推進城鎮生活節水建設,擴大非居民用水戶計劃用水管理范圍,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和非居民用水戶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開展農業高效節水示范灌區建設,到2025年,全市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543以上。積極開展節水示范建設,將節水融入到取、供、用、耗、排全過程,打造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新樣板。到2025年,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1.9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至16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10立方米以內。
有效利用非常規水源。加強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多元、階梯和安全利用,將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逐步提高非常規水利用比例。通過建設再生水回用管網,將集中式污水處理廠中水用于城市濕地補水、河道景觀用水、工業企業替代水,并在管網沿途配建中水站,為周邊住宅小區和市政設施提供中水使用。選擇適宜地點,建設商河縣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凈化等10處工程,加強再生水循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到2025年,城鎮再生水回用率達到40%。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建設城市屋面、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提高雨水資源化利用率。
第五節積極推動水生態恢復
統籌開展“河道有水”建設。按照國家、省生態流量管理重點河湖名錄要求,制定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推進城區河道有水工程建設。分期分批確定主要河流、湖泊、水庫生態流量(水位)。加快推進臘山河、大辛河(下游)、小漢峪溝河道補源工程,全面改善城區水生態環境,彰顯泉城水環境特色。實施河流水系連通工程,提高全市生態流量保障力度。實施濟南市東部水源四庫連通調水工程,優化黃河水、長江水和當地地表水的聯合調度和水資源配置,提高濟南市生態供水、水資源保障能力。2025年年底前,重要河湖基本生態流量(水量)達標率達到80%。
開展河道水生態試點。針對公眾關注度高、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水體,開展水生態調查以及水生態健康評價等工作,探索構建濟南市水生態健康監測、評價體系。因地制宜開展小清河源頭、大汶河賀小莊等重要河湖的水生態研究試點,開展試點水體的水生態完整性指數相關評價,加強重點水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退化水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修復。加快推進大辛河(旅游路以北段)等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構建中心城區多級別生態廊道。
加強河湖生態恢復。在重要河湖干流、重要支流和重點湖庫周邊劃定緩沖帶,強化岸線用途管控。對不符合水源涵養區、水域岸線、河湖緩沖帶保護要求的人類活動進行整治。逐步恢復小清河等河湖土著魚類和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生境。開展大明湖、雪野湖等典型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調查和健康評估。
積極開展美麗河湖建設。以重點河湖為統領,因地制宜,科學施策,逐步形成“一河口一濕地”的水環境治理格局,推動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定期開展省級美麗河湖創建工作,對治理和保護成效顯著的河湖進行表彰獎勵,推薦優秀案例申報國家級美麗河湖。完善美麗河湖長效管理機制,持續推進河湖生態環境治理改善。2025年年底前,力爭將大汶河、小清河打造成為具有全國示范價值的美麗河湖。
第七章推進安全利用保障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環境安全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的原則,持續推進污染防治,強化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實施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確保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第一節強化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源系統防控
加強空間布局管控。將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守住土壤環境風險防控底線,根據土壤污染狀況和風險合理規劃土地用途。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域禁止規劃建設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設項目。居住區和學校、醫院、療養院、養老院等單位周邊,禁止新(改、擴)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項目。新(改、擴)建項目涉及有害有毒物質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應提出并落實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要求。科學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管控模式。
加強污染源頭控制。持續推進耕地周邊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加強礦區無序堆存歷史遺留廢物排查整治。完善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探索建立地下水重點污染源清單。對涉及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新(改、擴)建設項目,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時,要增加對土壤環境影響的評價內容,提出并落實防腐蝕、防滲漏、防遺撒等防范土壤污染的具體措施;需要建設的土壤污染防治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鼓勵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實施提標改造。加強土壤及地下水環境監管,定期對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和地下水重點污染源周邊土壤、地下水開展監督性監測,督促企業定期開展土壤及地下水環境自行監測。落實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制度,2025年年底前,至少完成1次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實。
第二節推進土壤安全利用
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及成果應用。基于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成果,啟動組織對高風險區域和農產品污染物含量超標等重點區域農用地進行深入調查和重點監測。2021年完成345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圖集、風險分級表和調查報告的成果集成工作,建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高風險地塊清單、超標地塊清單。將高風險在產企業地塊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管理,擬開發的關閉搬遷企業地塊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細調查,暫不開發的關閉搬遷企業地塊依法落實風險管控措施。按照生態環境部、山東省生態環境廳要求,排查篩選73個重點行業小類之外的典型行業,2022年年底前,完成省生態環境廳部署的5個典型行業企業用地及周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任務。
持續推進農用地安全利用。依法嚴格執行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將符合條件的優先保護類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嚴格保護,確保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安全利用類耕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實施安全利用方案,按年度總結評估。擬開墾為耕地的地塊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時劃定新增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實施分類管理,加強重點監測。農產品質量不達標的地塊,退出食用農產品生產。
有序推進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從嚴管控農藥、化工、電鍍等行業的重度污染地塊規劃用途,確需開發利用的,鼓勵用于拓展生態空間。結合空間規劃及地塊出讓條件,依法應當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地塊,開發利用必須符合相關規劃用途的土壤環境質量要求。未依法開展或尚未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的土壤污染風險不明地塊,杜絕進入土地供應和相關規劃許可證發放等用地程序。涉及成片污染地塊分期分批開發建設的,以及污染地塊周邊土地開發的,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等敏感類用地原則上應后開發;已開發的,原則上應當在有關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修復完成后,鄰近的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等敏感用地再投入使用。市、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根據上述要求,合理安排土地供應和相關規劃許可證的發放時序。嚴格落實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管理制度。推進危險化學品等化工、制革、電鍍等生產企業搬遷騰退地塊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工作。土壤污染責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權人全面落實污染地塊風險管控措施,防止對土壤和周邊環境造成新的污染。強化風險管控和修復工程監管,防止轉運污染土壤非法處置,減少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修復過程中的二次污染。針對風險管控地塊,要建立地塊清單,嚴格落實風險管控措施,通過跟蹤監測和現場檢查等方式,強化后期管理。
第三節加強地下水環境監管
持續推進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2025年年底前,完成一批化工園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礦山開采區、尾礦庫等重點污染源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及污染風險管控。
加強國控地下水考核點位水質達標提升。2022年年底前,按照省級部署,摸清點位周邊地下水環境狀況并排查污染成因。非地質背景導致國控地下水考核點位未達到水質目標要求或導致地下水質量為Ⅴ類的,應逐一制定實施地下水質量達標(保持或改善)方案,明確防治措施及完成時限,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穩中趨好。
強化地下水環境風險管控。強化危險廢物處置場和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污染管控。試點開展廢棄礦井地下水污染防治。完善報廢礦井、鉆井等清單,持續推進封井回填工作。2022年年底前,省級化工園區編制完成“一區一策”地下水污染整治方案并組織實施。
加強泉水保護與管理。加大保泉力度,嚴格落實建設項目泉水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重點泉域嚴格控制地下水取用水量。在泉水補給區建設雨水收集入滲工程,通過“攔、蓄、滯、滲、補”等措施,增加雨水入滲補給泉水。在泉水直接補給區保護范圍內,禁止建設污染水質的工業生產項目,禁止傾倒、堆放、填埋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禁止建設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集中貯存、處置的設施、場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場,確保泉域地下水生態安全。
第四節深化農業農村環境治理
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以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為重點,持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創建,逐步優化源頭減量、廚余垃圾就地就近資源化、協同處置、綜合利用,及時總結推廣示范區域經驗做法。支持有條件地區結合農村環境整治,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活動,全面提升村莊環境。
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展新一輪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鞏固提升行動,優先治理黃河流域、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區,重點整治黑臭水體集中區域和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人口集聚區等地區。因地制宜選取污水處理或資源化利用模式。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周邊區域延伸,對于有條件納入城鎮污水管網且相應的污水處理廠能夠容納處理的,優先采用納入城鎮管網方式。鞏固提升農村廁所革命成果,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治理有效銜接。健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長效管護機制,制定出臺運行維護管理辦法,逐步推進設施專業化、規模化建設與運營。建立設施運行情況監管臺賬,對20噸及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開展監督性監測。到2025年,6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實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有序推進全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核心,實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體凈化等措施,集中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垃圾、養殖和農業面源污染,合理選擇治理技術手段,因河因塘施策,分區分類,標本兼治。形成農村黑臭水體常態化動態監管機制,對于新發現的農村黑臭水體及時納入清單管理。到2023年,全市基本消除現有農村黑臭水體。
加強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探索整縣推進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統籌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工作,健全完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和長效機制。推廣普及標準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推進地膜源頭減量。強化秸稈禁燒管控,深化秸稈綜合利用,到2025年,全市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8%以上。
強化養殖業污染治理。科學劃定和優化調整畜禽養殖業禁養區域。對規模畜禽養殖場配備糞污處理設施,推動種養結合和糞污綜合利用。以大型畜禽規模養殖場為重點,鼓勵支持具備條件和能力的大型畜禽規模養殖場,開展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和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對沿河湖岸堤周邊及支流溝渠等堆存的畜禽糞污開展清理工作。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合理控制養殖規模和密度,嚴格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嚴禁非法使用藥物。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開展以漁凈水、以漁控草、以漁抑藻,修復水域生態環境,擴大生態健康養殖規模。開展水產養殖尾水整治專項行動,規模以上水產養殖尾水實現達標排放。
第八章加強修復與監管維護生態系統安全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強化生態保護統一監管,提升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維護生態系統安全。
第一節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加快推進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依據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統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銜接國土空間規劃、礦產資源規劃、林業保護利用規劃、名泉保護規劃、山體公園綠線、河湖岸線保護等相關規劃,將不存在矛盾的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環境極敏感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確保應劃盡劃,完成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
自然保護地體系整合優化。加快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科學劃定自然保護地類型范圍及分區。嚴格管控自然保護地范圍內非生態活動,穩妥推進核心保護區內居民、耕地、合法礦權有序退出。2025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監管。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監管制度,嚴格執行監管辦法和監管指標體系。基于國家、省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移交問題,建立工作臺賬,形成濟南市生態保護紅線內人類活動清單。生態環境部門會同有關部門依法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督執法,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由相關部門依據職責依法依規處理。強化與自然資源和規劃、園林和林業綠化、城鄉水務等相關部門協同,完善執法信息移交、反饋機制。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問題臺賬,嚴格落實整改銷號制度,督促重點問題依法查處到位、徹底整改到位。開展常態化監控,堅決遏制新增違法違規問題。
推進績效考核和督察問責。做好對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的保護修復評估工作。加強對區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生態保護修復履責情況、開發建設活動生態環境影響監管情況的監督。加大對擠占生態空間和損害重要生態系統行為的懲處力度,對違反生態保護管控要求,造成生態破壞的單位和個人,依法追究責任。
第二節實施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嚴守生態底線,修復生態空間,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持續開展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強黃河下游生態“綠廊”“綠網”“綠芯”建設,著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善林長制,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工程,加強農田防護林網建設。以國土“三調”成果為基礎,科學確定濕地管控目標,強化濕地用途管制和利用監管。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探索符合我市發展實際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對煤炭、鐵礦等礦山制定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和考核評分標準。制定實施露天礦山生態修復計劃,對破損山體進行礦山生態修復,采用土地整理、排水溝開挖、道路整修等措施實施綜合治理,重點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加快推進采煤塌陷地生態治理、復墾治理和產業治理。
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國家級和省級水土流失治理區為核心,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通過綜合治理梯田、蓄水池、谷坊、栽植水保林、經果林等,逐步形成網、帶、片、點結合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重點開展長清區北黃崖、平陰縣獅耳山、章丘南澗溪、萊蕪區張家溝、鋼城區辛莊街道砟峪、南部山區西營街道葉家坡等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
推進城市生態系統修復。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深入推進城市增綠和綠化品質提升,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要求,優化城市綠地布局,科學規劃布局一批綜合公園、山體公園、郊野公園、森林公園。通過建綠透綠、破硬植綠、見縫插綠等,拓展綠色空間,高標準開展綠道建設,逐步構建完整連貫的城市綠地系統,到2025年年底前,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穩定在37%,人均公園面積達到13.5平方米。加強城市“山泉湖河城”等自然要素保護,開展受損山體、廢棄工礦用地修復。實施城市河湖生態修復工程,系統開展城市河道、湖泊、濕地等治理修復,高標準推進城市水網、藍道和河湖岸線生態緩沖帶建設,恢復河湖水系的連通性和流動性。
第三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生物安全。編制濟南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優化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布局,加強生物多樣性觀測站點建設,開展生物多樣性常態化觀測、監測、評價和預警。建設濟南段黃河流域水生生物監測實驗室。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監督,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宣傳教育。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統籌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加強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原生境的保護修復,連通重要物種遷徙擴散生態廊道,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建立野生動物救護繁(培)育中心及野放(化)基地,實施珍稀瀕危和極小物種搶救性保護,恢復提升重要保護物種、指示性物種野外物種群數量。
推進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管理。開展生物遺傳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調查、登記和數據庫建設。落實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管理制度。加強國家生物遺傳資源遷地和離體保藏工作,強化野生生物物質資源收集、保藏,健全種質資源保存體系,開展重要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成效評估,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
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完善監測和預警體系,持續開展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監測和預警,及時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強化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預警、預防控制,重點加強松材線蟲、美國白蛾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加強對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等重點區域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的監督。加強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環境安全監管,建立健全生物技術的環境風險評價、檢測、監測、預警和安全控制體系。
第四節實施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
實施多層次生態狀況監測評估。統籌開展生態狀況、重點區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五大評估。加強生態干擾高風險的重要生態空間、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關注的熱點敏感地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落實分級協同的生態監管評估機制,加強對自然保護地的監測與評估,定期發布生態質量監測評價報告。
加快評估成果綜合應用。定期組織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成效自評估,工程實施主體在實施修復過程中,開展生態質量、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監測。將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區域生態功能提升效果,作為優化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專項資金配置的重要依據。強化監測評估成果綜合應用,將質量監測評價和生態狀況調查評價結果作為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補償、中央財政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
第九章強化風險防控嚴守環境安全底線
牢固樹立環境風險防控底線思維,完善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體系,強化危險廢物、核與輻射等重點領域環境風險管控,加強新污染物治理,健全環境應急體系,保障生態環境與健康。
第一節建立全過程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體系
加強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以涉危險廢物、尾礦庫、重金屬企業和化工園區以及南水北調、黃河、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為重點,開展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及時更新重點環境風險源、敏感目標、環境應急能力及環境應急預案等基礎數據庫。完善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制度,推進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類分級管理。
嚴格環境風險預警管理。建立健全由風險源、風險源聚集區河流下游臨近斷面、市縣出境河流斷面組成的環境風險預警監測網絡,開展分級定期監測,嚴格落實報告制度,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置水環境風險隱患。建設水源地水質在線監測預警系統和黃河流域水環境風險預警平臺。協同推進重點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污染綜合防治、風險防控與生態恢復,建設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風險防控示范工程。強化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防控,省級化工園區基本建成環境風險預警體系。
強化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為主、部門協同的環境應急責任原則,以化工園區、尾礦庫、冶煉企業等為重點,健全防范化解突發生態環境事件風險和應急準備責任體系,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實施企業環境應急預案電子化備案,實現涉危涉重企業電子化備案全覆蓋,2022年年底前完成縣級及以上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修編。推動重點流域上下游突發水環境事件專項預案編制。加強應急監測裝備配置,定期開展應急監測演練,增強實戰能力。探索建立環境應急專項資金制度。完成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
強化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探索構建生態環境健康風險監測網絡。推動開展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識別與排查工作,建立生態環境健康風險源企業基礎數據庫,研究繪制生態環境健康風險分布地圖。逐步將環境健康風險納入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加強生物安全、室內環境健康等領域環境與健康科學研究。
第二節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安全處置
提升危險廢物收集與利用處置能力。對產廢企業開展拉網式、起底式調查,全面摸清危險廢物產生、貯存和利用處置以及環境管理現狀。健全危險廢物收運體系,開展小微企業、科研機構、學校等產生的危險廢物有償收集轉運服務,鼓勵在有條件的高校集中區域開展實驗室危險廢物分類收集和預處理示范項目建設。推進企業、園區危險廢物自行利用處置能力和水平提升,鼓勵石油開采、石化、化工、有色等大型企業根據需要自行配套建設高標準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鼓勵化工園區等配套建設危險廢物集中貯存、預處理和處置設施。支持大型企業集團內部共享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
提升醫療廢物處置與應急能力。加快推進濟南騰笙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并穩定運行,對我市難以穩定運行的處置設施實施升級改造或淘汰后新建。統籌城鄉醫療廢物處置,各區縣完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體系并覆蓋農村地區,實現醫療廢物應收盡收、全面覆蓋。加強醫療廢物分類管理,做好源頭分類。統籌新建、在建和現有危險廢物焚燒設施、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的水泥窯、生活垃圾焚燒設施以及其它協同處置設施等資源。建立醫療廢物協同應急處置設施清單,完善處置物資儲備體系,提升重大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保障能力。
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環境監管。建立完善危險廢物環境重點監管單位清單。加強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轉移、處置全鏈條信息化建設,優化調整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自然保護區等危險化學品運輸路線,完善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禁限行政策,強化運輸安全管理。加強危險廢物監管和風險防范能力與應急處置技術支持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市級危險廢物環境管理技術支撐體系。鼓勵通過委托專業機構開展技術評估等方式,深入推進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行為。依托具備條件的危險廢物相關企業建設危險廢物管理培訓實習基地。
第三節加大重金屬污染防控力度
持續推進重金屬污染減排。嚴格涉重金屬企業環境準入管理,新(改、擴)建涉重金屬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實施減量替代,嚴格控制重金屬污染物新增量。完善全口徑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依法依規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以結構調整、升級改造和深度治理為主要手段,推動實施一批重金屬減排工程,持續減少重金屬污染物排放。
推動重金屬污染治理。持續開展全市涉重金屬企業重金屬污染調查,采取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等綜合措施控制新增污染。加快推進電鍍企業入園,提高電鍍企業入園率。深入推進重點河流湖庫、水源地、農田等環境敏感區域周邊涉重金屬企業污染綜合治理。
開展尾礦污染治理。嚴格新(改、擴)建尾礦庫環境準入。推進尾礦庫分級分類環境管理,以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集中區域為重點,加強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和礦區無序堆存歷史遺留廢物排查整治。穩妥推進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鼓勵企業通過尾礦綜合利用減少尾礦堆存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向水庫、江河、湖泊等水域排放尾礦的行為。
第四節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健全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制。落實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責任,強化核與輻射應急、輻射安全管理、輻射環境監測等能力,保障核技術利用安全。完善輻射安全培訓制度,完成輻射防護安全監督員輪訓,對核技術利用領域輻射工作人員依法組織開展輻射安全與防護知識考核。落實輻射安全許可制度,推行線上辦理和電子證照,實現放射源與射線裝置全周期監管。建立核安全文化培育長效機制,將核安全文化建設納入生產、經營、科研和管理全過程。
提升核與輻射環境監測能力。結合全市輻射設施類別、數量、規模發展情況,配齊配強監測機構輻射監測儀器設備,確保滿足輻射環境監測和監管要求。創新輻射監測人才培養機制,實現監測崗位對口專業全覆蓋,全面提高監測隊伍技術水平。加強全市重點核技術利用單位周邊區域輻射環境質量的監督性監測,強化監測質量控制,確保數據準確可靠。
加強核與輻射安全風險防范。進一步加強對核技術利用單位的監管,對高風險移動源、廢舊放射源加強監管,督促相關企業做好輻射防護、放射性監測。深入開展輻射安全隱患排查三年行動,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核技術利用單位隱患排查,實現所有核技術利用單位從嚴監管“全覆蓋”。
完善核與輻射應急響應體系。修訂完善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健全應急處置組織體系和操作流程。做好人員設備調配,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強化應急管理人員培訓,推進輻射事故應急演練實戰化、常態化,持續提升全市應對輻射事故的組織指揮、快速響應及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核技術利用單位核與輻射安全管理和事故應急責任體系,及時完善本單位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及實施程序,增強安全意識,提升應急快速響應能力。
第五節重視新污染物治理
夯實新污染物治理基礎。編制專項調查監測工作方案,開展重點行業重點化學物質調查。推動新污染物治理技術創新,加強新污染物環境與健康危害機理、跟蹤溯源、遷移機制等基礎研究。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管理制度,推動部門間信息數據共享、聯合檢查。
加強新污染物排放控制。強化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將新污染物治理內容納入“雙隨機、一公開”綜合執法檢查,對企事業單位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責任落實并進行監督抽查,督促企業落實環境風險管控措施。全面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淘汰和限制措施,強化綠色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推廣應用。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含量限值。對使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或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新污染物的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嚴格石化、涂料、紡織印染、橡膠、醫藥等行業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管控。
加快淘汰、限制、減少國際環境公約管控的化學品。認真履行保護臭氧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汞、危險廢物等國際環境公約。禁止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和全氟辛基磺酰氟的生產、使用和進出口(可接受用途除外);自2021年12月26日,禁止六溴環十二烷的生產、使用和進出口(除用于實驗室規模的研究或用作參考標準的);基本淘汰十溴二苯醚、短鏈氯化石蠟、全氮辛酸等一批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鼓勵對限制或禁止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禁止生產和進出口《關于汞的水俁公約》生效公告中添汞(含汞)產品目錄所列含汞產品,全面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含汞血壓計。電石法聚氯乙烯企業生產每噸聚氯乙烯產品用汞量不高于49.14克,且持續穩中有降。支持無汞催化劑和工藝的研究與開發應用。嚴厲打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非法生產和使用、添汞產品非法生產等違法行為。
第十章深化改革創新建設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第一節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統籌協調機制
落實黨委政府領導責任。將黨的領導貫穿到規劃編制實施的全過程,確保黨始終縱覽全局、協調各方。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組織議事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工作長效機制。將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情況作為巡視巡察、干部監督考核等工作的重要內容,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強化部門協作聯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夯實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要求。健全生態環境部門與相關部門聯席會商、聯動執法、聯合響應機制。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聯勤聯動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生態環境部門、公安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聯合優勢,加強信息共享,健全完善工作制度,提高執法效能。
第二節完善生態環境政策制度
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建立基于排污許可證的排污單位監管執法體系和自行監測監管機制。加快推進環評與排污許可銜接融合,推動總量控制、生態環境統計、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執法等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銜接,實現重點行業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監管執法全閉環管理。持續做好排污許可證換證或登記延續動態更新,鞏固提高排污許可證及執行報告填報質量。建立以排污許可證為主要依據的生態環境日常執法監督體系,加強排污許可證后管理,加大排污許可執法監管力度,開展排污許可專項執法檢查,督促企業落實“持證排污、按證排污”主體責任,依法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落實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
完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圍繞區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實施排污總量控制,落實國家改革完善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要求,推進依托排污許可證實施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分配和監管。落實國家建立非固定污染源減排管理體系的要求,實施非固定污染源全過程調度管理,強化統計、監管、考核。統籌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一批重點區域流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減排工程。健全污染減排激勵約束機制。
健全環境治理信用制度。嚴格執行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依據評價結果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嚴格落實黑名單制度,將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違反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信息記入企業信用記錄,納入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向社會公開。
第三節發揮市場機制激勵作用
規范環境治理市場。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打破地區、行業壁壘,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引導各類資本參與環境治理與服務投資、建設、運行。規范市場秩序,減少惡意競爭,防止惡意低價中標,形成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的環境治理市場環境。實施環保服務高質量發展工程,深入開展環保服務企業行動,完善治污正向激勵機制,引導資源環境要素向優質企業、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集中。探索建立生態信用行為與金融信貸相掛鉤的激勵機制。
深化生態環境價格改革。探索將管網運營費用納入城鎮污水處理成本,具備污水集中處理條件的建制鎮全面開征污水處理費。探索研究農村垃圾治理收費制度。合理確定再生水價格,由相關主體按照優質優價原則自主協商定價。對于提供公共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的河湖濕地生態補水、景觀環境用水使用再生水的,鼓勵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推動污水資源化利用。加強高耗水行業用水定額管理,提高工業用水超定額水價,倒逼高耗水項目和產業有序退出。完善環保行業用電支持政策。
完善財稅制度。研究建立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激勵補貼機制,支持開展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生態補償政策體系,落實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立流域縣際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落實環境保護稅、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第三方治理企業所得稅、污水垃圾與污泥處理及再生水產品增值稅返還等稅收優惠政策。
第四節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
健全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系。加快補齊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監管、農業農村、移動源等領域的執法能力短板,推進執法能力規范化建設。提升對重點區域、流域、湖泊的執法能力,配備必要的環境監管專用船只。創新執法方式,加強遙感衛星、紅外、無人機、無人船等新技術新設備運用,大力推進非現場執法,強化關鍵工況參數和用水用電等控制參數自動監測。加強環境執法力量,探索在縣級生態環境分局實行“局隊合一”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全市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持續加強網格化環境監管隊伍建設,不斷優化網格化監管工作機制,逐步提升環保網格員巡查巡檢能力,推行精細化、智慧化監管方式。
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完善涵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溫室氣體、噪聲、輻射等全部要素的環境監測網,著力提升PM2.5和O3協同監測與預警、移動源排氣監控網絡建設、地下水環境監測、土壤監測和重點流域水生態調查監測水平。大力推動我市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優化布局監測點位,結合衛星和無人機遙感技術開展CO2、CH4等溫室氣體濃度監測。推進天空地一體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基本覆蓋典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和重要水體。提高區縣監測能力,按照標準化要求建立完善監測人員隊伍,因地制宜統籌設置或共建跨縣監測監控機構和輻射、遙感等專業監測機構,充分發揮現有監測力量優勢,不斷提高監測隊伍數量和質量。
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規范排污單位和工業園區污染源自行監測,完善污染源執法監測機制,開展排污許可自行監測監督檢查。研究建立生態環境監測協調機制,推進監測調查、科研觀測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與共建共用,加強監測監管數據共享。健全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和量值溯源體系,加強對排污單位和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督管理,開展監測質量監督檢查專項行動,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按照“屬地為主、就近協同、資源共享、上下支援”原則,完善應急預警監測響應。
提升生態環境信息化水平。加強生態環境數據資源管理,建立統一的數據資源體系和目錄,依托數字泉城、數字濟南建設,加強數據共享與開放,推進數據資源流通。強化信息系統安全管理,加強網絡安全風險動態感知,提升風險防范與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信息系統安全運行。開展黃河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加強智慧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攻關。建成國家(濟南)生態環境大數據超算云中心,建設水環境遙感監測系統和“智慧生態黃河”示范工程。強化數據挖掘,加強基于大數據的關聯分析和融合應用,提升環境質量預測預報和污染溯源能力。推進生態環境大數據智能算法和業務模型研發,深化大數據創新應用。
第十一章開展全民行動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積極參與“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發展,以綠色生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民動員,人人參與,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
第一節提高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
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職業教育體系和黨政領導干部培訓體系。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安排,培養青少年生態文明行為習慣。在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各類干部培訓班開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編寫生態環境保護讀本。推動職業院校、各類職業培訓、職業培訓班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開展生態環境科普活動,創建一批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實踐基地。創新生態環境保護培訓方式,以警示片、守法考試、網上答題等為載體,加大危險廢物環境管理、排污許可等培訓力度,提高環境管理和排污企業相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
繁榮生態文化。加強生態文化基礎理論研究,豐富新時代生態文化體系。加大生態環境宣傳產品的制作和傳播力度,結合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打造生態文化品牌,研發推廣生態環境文化產品,選樹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先進典型。鼓勵文化藝術界人士參與生態文化作品創作,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題材文學、影視、詞曲創作的支持力度。開發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網絡文學、動漫、有聲讀物、游戲、短視頻等,制作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公益廣告。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濕地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和全國低碳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廣泛宣傳生態文化。建立面向全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軟科學課題研究制度,推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環境治理政策創新。
鼓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積極創建國家和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無廢城市”。支持美麗濟南建設地方實踐,鼓勵開展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園區等建設。探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建設。
第二節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
推進全民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組織開展各類環保實踐活動,全面推行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積極踐行“光盤行動”,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等陋習。鼓勵賓館、飯店、景區推出綠色旅游、綠色消費措施,嚴格限制一次性用品、餐具使用。在機關、學校、商場、醫院、酒店等場所全面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環保、再生等綠色產品。加強對企業和居民采購綠色產品的引導,結合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建立和完善綠色消費激勵回饋機制,鼓勵地方采取補貼、積分獎勵等方式促進綠色消費。加強綠色產品和服務認證管理,完善認證機構信用監管機制,鼓勵電商平臺設立綠色產品銷售專區。開展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統計,定期發布城市和行業綠色消費報告。
全面推進綠色生活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綠色出行,帶動周邊中小城鎮全面參與,深化公交都市建設。健全完善綠色交通體系,推動城市慢道建設。推進城市社區基礎設施綠色化,推廣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產品、節水器具,強化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宣傳與推進。
營造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聲環境功能區管理,開展聲環境功能區評估,優化聲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在聲環境功能區安裝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在制定國土空間規劃及交通運輸等相關規劃時,充分考慮建設項目和區域開發改造所產生的噪聲對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合理劃定防噪聲距離,并明確規劃設計要求。加強建筑物隔聲性能要求,完善新建住宅隔聲性能相關標準規范,實施新建住宅隔聲性能驗收和公示制度。嚴格夜間施工審批并向社會公開,鼓勵采用低噪聲施工設備和工藝,強化夜間施工管理。嚴厲查處工業企業噪聲排放超標擾民行為。加強對文化娛樂、商業經營中社會生活噪聲熱點問題日常監管和集中整治。研究制定公共場所文明公約、社區噪聲控制規約,鼓勵創建寧靜社區等寧靜休息空間。
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評選命名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健全綠色生活創建的相關制度政策,推行《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系統推進、廣泛參與、突出重點、分類施策。
第三節以“無廢城市”建設引領綠色生產生活
以“無廢城市”建設引領防范環境風險。編制濟南市“無廢城市”建設方案,貫徹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政策、標準、規范、技術體系,堅持綠色消費引領源頭減量,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完善廢塑料、廢鋼鐵、廢輪胎等廢舊物資回收體系。推行廢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生產企業“逆向回收”模式,搭建“互聯網+回收”應用平臺,鼓勵企業創新綜合利用技術,提升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水平。以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等為重點,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開展非正規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排查整治。構建集污水、垃圾、固廢、危廢、醫廢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鎮和鄉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強化制度體系、技術體系、市場體系和監管體系支撐保障作用。探索建立城市固體廢物產排強度信息公開制度。規范廢舊物資回收利用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提升廢舊物資回收利用企業環境管理水平。加強快遞包裝綠色治理,推進大型電商和寄遞企業包裝物回收循環利用。2025年年底前,形成貫穿快遞包裝生產、使用、回收、處置全鏈條治理長效機制。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保持打擊洋垃圾走私高壓態勢不放松。
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完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建立有害垃圾收集轉運體系。嚴格落實《山東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完善垃圾分類標識體系,健全垃圾分類獎勵制度。2025年年底前,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等設施建設和改造提升,優化處理工藝,增強處理能力。城市生活垃圾日清運量超過300噸的地區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在生活垃圾日清運量不足300噸的地區探索開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試點。
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防治。積極推廣替代產品,增加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綠色產品供給。有序限制、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生產、銷售和使用。持續減少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等使用。持續開展塑料污染治理部門聯合專項行動,依法查處生產、銷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和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以醫療廢物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等違法行為。常態化開展河湖水域、岸線、灘地等重點區域塑料垃圾清理。
第四節開展生態環保全民行動
發揮黨政機關作用。黨政機關要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健全節約能源資源管理制度,強化能耗、水耗等目標管理。推行綠色辦公,加大綠色采購力度,擴大綠色產品采購范圍,2025年年底前,政府采購綠色產品比例達到30%。縣級以上各級黨政機關要率先創建節約型機關。
落實企業生態環境責任。加強企業環境治理責任制度建設,推動企業從源頭防治污染,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生產工藝技術,積極踐行綠色生產方式,減少污染物排放,履行污染治理主體責任。排污企業實行自我申報、自我治理、自我管理、自我監測、自我公開、自我承諾,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相關環境信息,接受社會監督。鼓勵企業通過設立企業開放日、環境教育體驗場所、環保課堂等多種方式向公眾開放,組織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
充分發揮各類社會主體作用。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制定相關措施,動員廣大職工、青年、婦女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引導行業協會、商會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促進行業自律。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等參與環境社會治理的途徑,搭建平臺和載體。廣泛發展生態環保志愿服務項目和志愿者隊伍。加強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和指導。鼓勵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引導公益慈善基金會更多參與生態環保公益發展。
強化公眾監督與參與。繼續推動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社會開放。推進信訪投訴工作機制改革,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完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核查成效—分析研判—集中治理”全鏈條閉環工作機制,利用“信、訪、網、電、微”等渠道,充分發揮信訪信息“金礦”作用,暢通環保監督渠道,建立有效的監控數據及信訪、舉報、輿情反映問題的處置后督查機制。大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先進典型,鼓勵新聞媒體設立“曝光臺”或專欄,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突發環境事件、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曝光和跟蹤。健全環境決策公眾參與機制,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
第十二章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體系
第一節加強組織實施
建立健全市委統一領導,各部門相互協調、上下互動的規劃實施推進機制。各區縣政府要把規劃的目標、指標、任務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以及其他相關規劃,大力推進本規劃實施。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制定落實方案計劃,強化部門協作和地方指導,推動目標任務落實。相關部門在編制相關規劃時,要與本規劃做好銜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實施評估考核。
第二節加大資金投入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為主、公眾參與原則,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不同經濟成分和各類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將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列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加強資金保障,重點投向現代化環境治理能力建設、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建設等項目,確保規劃各項重點工程順利推進。拓寬投融資渠道,完善生態環境領域社會組織的參與,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機制,進一步鼓勵社會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參與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建設,在同等條件下,政府投資優先支持引入社會資本的項目,鼓勵金融機構對民間資本參與的生態環保項目提供融資支持。繼續探索和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按照“污染者負擔,受益者分攤”的原則,制定和完善優惠政策。
第三節強化宣傳引導
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政策、法規制度、進展成效、實踐經驗宣傳與交流。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等典型示范宣傳,推廣先進經驗和做法。挖掘一批先進人物和集體的優秀事跡,做好典型報道。
第四節推進鐵軍建設
推進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學科建設、創新平臺建設、領軍人才和科學家培養。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固廢和化學品環境管理、土壤環境監測等急需緊缺領域以及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生態環保隊伍建設。強化全市環保系統檔案管理數字化工程建設。通過業務培訓、比賽競賽、掛職鍛煉、經驗交流等多種方式提高業務本領,建設“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按照有關規定對生態環保鐵軍標兵集體和個人予以表揚。
第五節加強調度評估
各級各部門認真落實規劃要求,積極推進任務落實,每年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總結。市生態環境局會同相關部門對本規劃目標指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進展情況進行調度,在2023年、2025年年底,分別對本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評估結果向市政府報告,并向社會公布。
責任編輯: 江曉蓓